李濘均
摘 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于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而偏重語文知識的傳授,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練得太少,有指導性地讀更少,即使是要求學生朗讀,也只是單調(diào)反復,千篇一律,教師沒有很好地研究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課堂上,老師講了不少“正確的廢話”,又喜歡聽學生說那些“悅耳的假話”。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措施研究
一、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閱讀教學存在盲目性。學生每次讀要起到什么作用,達到什么要求,教師心中無底,看起來學生都在讀書,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效果。學生讀什么,怎樣讀,需要教師具體地指導,學生讀得怎樣,需要教師認真地指點;還必須做出示范,給學生提供可模仿的范例。讀書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對語言文字從不理解到逐步理解的過程,是對閱讀能力的掌握從不熟練到逐步熟練地過程。對教師來說,只有鉆研教材而又了解學生,才能確切地知道什么地方應該重點讀,要反復吟誦;什么地方最難讀,要重點指導,就一句話而言,什么詞讀重音,什么詞讀輕聲,什么句子應該讀什么語調(diào),哪些地方要注意停頓……。
2.語文味不濃。語文教學應該有語文味。就是說語文課應當具備它所獨有的個性、本色和滋味。能給人一種獨特的語文感覺和體驗、語言情境和魅力。語文味即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境激發(fā)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我們聽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課,常常會被他們創(chuàng)設的語文學習情境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能所折服。
3.課堂中教師重學科知識輕語言表達。反觀我們小學的閱讀教學,我們似乎常常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中教師重學科知識輕語言表達。教師們往往偏重于從傳授語文知識的角度來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疏通課文,理解詞意和課文內(nèi)容。似乎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完成了。教學中只重視課文中的關鍵點。不關注學生表達時句子的正確與完整。至于怎樣在學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導,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素養(yǎng),就更少關注了。
4.小學中教師重分析講解輕朗讀品味。課堂上教師花很多時間去析課文的字詞句、結構,結果等到一篇課文學完了,學生對課文都讀不連貫。更為嚴重的是,有些語文教師甚至都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往往不是讀錯語音,就是讀破句子更別說指導學生的朗讀了。對字詞句的品味不是淺嘗輒止就是認識有誤。
5.小學中教師重學習的形式輕學習的內(nèi)涵。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教學中也開展諸如小組學習、表演之類的活動,但由于教師本身對文本的解讀不到位,或沒有選擇恰當?shù)臅r機。學習活動流于形式。缺乏語文學習的氣息。
6.整體觀不強。主要表現(xiàn)為語文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教師更多的是關注每一課的教學,思想上沒有“大語文的意識。有的老師備一課教一課.能夠備一單元教一單元的教師就算不錯了,因此教師上課的目標定位往往只有 “一課”或 “一單元”的概念,而缺乏 “一冊”“一年”、“整個小學階段”的目標意識。所以語文教學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7.生成性不足。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應是向未來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園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笨梢姡n堂的動態(tài)生成時多么重要。然而,在我們農(nóng)村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占據(jù)著課堂這個主地,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仍然擋在大部分教師的視線之外。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1.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j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fā)、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閱讀以培養(yǎng)閱讀興趣。小學生好奇心很強,這是探究事物的動力,動力一旦形成,它不僅使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一定指向性,即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而且使注意狀態(tài)、興趣狀態(tài)保持下去,從而始終積極主動地讀書。如果教學時充分利用小學生易產(chǎn)生好奇心的心理特點,以引起好奇處為切人點,順應學生需要心理,就能使其主動進行探究式的讀書。
3.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
4.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