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勝利,李鵬林,劉 濤
(1.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北京 100044;2.交通運輸部規(guī)劃研究院 綜合運輸研究所,北京 100028;3.西南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4.新加坡TUMCREATE研究中心,新加坡 138602)
本文研究的客運樞紐既包括傳統(tǒng)單一運輸方式的客運交通樞紐(如航空機場、鐵路客運站、港口客運站、汽車客運站等),也包括銜接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綜合客運樞紐。長期以來,客運樞紐設計中,交通流線設計作為樞紐交通功能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被眾多專家學者視為“首要任務[1-2]、核心內(nèi)容[3](P31)、關鍵[3](P32)[4](P26)、構思重點[1]”。近十余年來,伴隨著我國大規(guī)模的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已成為國內(nèi)學術界與工程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然而,當前我國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研究中存在一些異常現(xiàn)象:一方面,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工程實踐中被廣泛運用,且理論研究日益深入;另一方面,基于工程實踐中存在的困惑以及頻繁出現(xiàn)的樞紐設計與運營脫節(jié)問題,專家學者又紛紛指出相關理論的欠缺與薄弱。那么當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研究中是否存在某些缺陷與不足,導致既有理論知識在某種程度或某些方面的欠缺,致使我國綜合客運樞紐工程設計實踐中出現(xiàn)困惑與問題就成為值得探討的課題。
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實際是一個多學科共同研究、多專業(yè)合作實踐的復雜問題。此類問題往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面對的是復雜、多樣化的研究語境[5]。此前并沒有學者基于跨學科視角對相關理論、方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進行述評。鑒于國內(nèi)學術界與工程界普遍認為國際上先進的經(jīng)驗與理論成果無法直接應用于指導我國新時期綜合客運樞紐工程設計實踐[3](P16)[6],跨學科研究問題又受到國內(nèi)外學科設置差異以及語言語境差異的制約,本文以中文文獻資料為基礎,以專家訪談、實踐調(diào)研獲取的信息為佐證,以國內(nèi)學科劃分為依據(jù),從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問題的多學科研究現(xiàn)象出發(fā),對交通流線設計的概念、特征及關聯(lián)要素進行分析,結合既有理論觀點零散以及科學研究及工程實踐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分析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的理論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試圖從理論研究層面探尋當前研究日益深入與基礎理論知識薄弱這一背反現(xiàn)象的根源所在。
通過對從CNKI等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的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現(xiàn)象:
以中國知網(wǎng)中文數(shù)據(jù)庫2017年6月13日的檢索結果為例,以“主題詞=交通流線”進行模糊匹配跨庫檢索,找到1648條結果。借助數(shù)據(jù)庫自帶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對全部檢索結果進行分析,分別得到總體趨勢分析(如圖1所示)、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如圖2所示)、文獻學科分布(見表1,根據(jù)檢索分析結果整理)等信息。圖1反映出與“交通流線”相關的文獻自2000年來呈現(xiàn)迅速增長趨勢;圖2反映出文獻主題有相當大的比重集中于“客運樞紐”與“建筑設計”;表1反映出文獻主要分布在建筑(建筑科學與工程)與交通(鐵路運輸、公路與水路運輸、交通運輸經(jīng)濟)兩個學科。
圖1 檢索結果的總體趨勢分析(來源:CNKI中國知網(wǎng))
圖2 檢索結果的關鍵詞共現(xiàn)網(wǎng)絡(聚類分析層次為3級)(來源:CNKI中國知網(wǎng))
從檢索到的文獻中挑選出關于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的文獻,進一步就文獻的學科知識屬性以及文獻作者的學科專業(yè)方向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
1.文獻的中圖分類號主要有TU和U兩類。它代表文獻本身的學科知識屬性分別屬于“建筑科學(TU)”與“交通運輸(U)”兩個學科。
表1 檢索結果的學科分布
來源:CNKI中國知網(wǎng)
2.學位論文作者的學科專業(yè)方向主要包括建筑與土木工程、建筑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交通運輸工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城市交通工程、(交通學院)物流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等。從方便理解以及有利于學科對比分析的角度考慮,可將建筑與土木工程、建筑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等專業(yè)方向歸屬為“建筑學科”;交通運輸工程、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城市交通工程、(交通學院)物流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等專業(yè)方向歸屬為“交通學科”。雖然無法直接確定期刊論文作者所屬學科專業(yè)方向,但根據(jù)作者所在單位、機構及具體部門判斷,基本也都可歸入建筑與交通兩個學科。
3.中圖分類號為TU的文獻,作者基本都來自建筑學科;中圖分類號為U的文獻,作者基本都來自建筑與交通兩個學科。由此可知,交通學科的作者通常將發(fā)表論文的學科知識屬性歸屬于“交通運輸(U)”,建筑學科的作者則根據(jù)論文具體內(nèi)容,可能將發(fā)表論文的學科知識屬性歸屬于“建筑科學(TU)”或“交通運輸(U)”。
交通流線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交通現(xiàn)象。然而,在交通運輸領域,交通流線設計的概念早期主要應用于客運樞紐設計中。客運樞紐兼具交通基礎設施與交通建筑的雙重屬性,位于交通與建筑這兩個學科的結合部。建筑(包括客運樞紐站房建筑)內(nèi)的交通流線又被建筑學科稱為“建筑流線(簡稱流線)或建筑動線(簡稱動線)”。后者“是在建筑設計中經(jīng)常要用到的一個基本概念”[7](P19),“可以說每一幢建筑物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流線的設計[7](P21)”??瓦\樞紐站房建筑是隨著現(xiàn)代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建筑形式,建筑與交通成為兩個獨立的學科是在現(xiàn)代交通運輸業(yè)出現(xiàn)以及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人才培養(yǎng)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后。然而,早在現(xiàn)代交通建筑出現(xiàn)之前,建筑領域的實踐者就已經(jīng)開始思考建筑內(nèi)的交通流線設計問題。因此,客運樞紐設計中交通流線設計的概念極有可能直接脫胎于建筑設計中的“(建筑)流線/動線設計”概念,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也極有可能是先由建筑學科構建、后經(jīng)交通學科補充形成的。
當前各類文獻中對于交通流線概念內(nèi)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
觀點1:“流動過程+流動路線”。中國鐵道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8](2001)將交通流線定義為“在客運站內(nèi),由于旅客、行包、車輛的集散活動,產(chǎn)生一定的流動過程和流動路線”。類似的定義還在曹振熙[2](2007)、崔華偉等[4](P26)(2007)、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火車站設計小組[9](1960)、任俊學[10](2010)的研究中見到。
觀點2:“軌跡或路線”?!靶腥?、車船、貨物在研究范圍內(nèi)流動的軌跡稱之為交通流線”[11]、“旅客、各類交通工具在綜合客運樞紐內(nèi)部的流動路線,通常稱為流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旅客、車輛在樞紐中活動的軌跡”[6](P106)。類似的定義還在胡列格等[12](2003)、宋年秀等[13](2006)、李乾等[14](2011)的研究中見到。
觀點3:“空間”?!敖ㄖ慕煌臻g是建筑內(nèi)部空間的流線系統(tǒng)”[15]、“交通空間是建筑中的動線,人在建筑中的流動是通過交通空間序列完成對建筑的使用、體驗和認識這一連續(xù)的、完整的過程”[16]、“流線是乘客在站內(nèi)移動的基本空間描述”[17]。
以文獻作者的學科專業(yè)方向為依據(jù),可將來自不同文獻的以上理論觀點劃歸至對應學科。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建筑與交通這兩個學科在觀點1和觀點2上存在重合之處,說明這兩個學科對交通流線的概念理解已達成一定共識;但觀點3是建筑學科研究者獨有的理論觀點,表明學科視角差異的存在。
基于以上理論觀點,夏勝利[18](P67)(2016)對交通流線的概念進行了重新認知。首先,在辨析流程與流線概念差異的基礎上,將流程概念從流線概念中剝離;其次,結合建筑學科的“空間”視角,提出交通流線的新定義,即“一定流量、速度、密度交通流通行所依次占據(jù)的空間序列”。
新定義與既有的觀點2是互補以及相輔相成的關系。觀點2是從“動態(tài)的物質運動”層面描述交通流線,容易導致“流線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并不實際存在于樞紐的建筑設施中”[19](P12)的認識;新定義則給出了從“靜態(tài)的空間序列”層面看待交通流線的新視角,相對容易在復雜工程實踐中為設計者所把握。
鄭健等[3](P99)(2009)從設計手法及設計內(nèi)容角度,給出了交通流線設計的定義,即“流線設計是通過建筑空間的布局組合和其他設計手法,對特定范圍的人流、車流、物流加以分類,組織,引導,形成有秩序、有目的的流動路線的過程”。
不同學科研究者還從不同視角理解交通流線設計的概念內(nèi)涵。如建筑學科的陳銳[7](P49,P19)(2007)提出“流線本身是一種交通空間的組織” “建筑流線根據(jù)人的行為方式把一定的空間組織起來,通過流線設計分割空間,從而達到劃分不同功能區(qū)域的目的”。交通學科的唐子涵[20](P29)(2010)提出“流線設計包括在既有的樞紐設施布置方案確定的情況下,客運樞紐流線的生成以及在流線生成情況下確定樞紐流線形成的瓶頸區(qū)域”。此外,還有流線設計是“交通組織設計”或“交通組織的靜態(tài)規(guī)劃”等觀點[20](P5)[21-23]。
夏勝利[18](P73)(2016)在對交通流線重新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交通流線設計的新定義,即“通過特定的設計手法來構造一定流量、速度、密度的交通流通行所需要的空間序列”。雖然新定義并非直接綜合上述多學科理論觀點得出,但根據(jù)它可以推導出交通流線設計的本質是“(交通流通行)空間的構造與運用”問題。這個新的學術觀點可以彌合當前建筑與交通兩個學科對于交通流線設計的認知差異,并給出從“空間構造及運用”層面看待交通功能設計的新視角。
交通流線設計在客運樞紐設計中具有貫穿設計全程、涉及面廣、關聯(lián)要素多,且隱性存在的特征。這個結論是基于多學科視角獲取的大量理論觀點并輔以對復雜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現(xiàn)象觀察得出的,反映出客運樞紐設計中交通流線設計問題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1.相關理論觀點
袁渭強[24](摘要,P15,P2)(2006)提出“建筑流線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與建筑設計的各方面都有密切聯(lián)系”“在整個建筑設計的全過程中,建筑流線設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其重要性在于它非但不是一項獨立的內(nèi)容,相反,它涉及到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貫穿建筑整體設計的每一個部分”“流線設計影響到建筑功能分區(qū)、空間組織、外部形態(tài)等各個方面”。張帥[25](P1)(2011)認為“流線設計是功能分區(qū)與建筑空間布局的基礎”;孫寶鳳等[26](2009)提出“流線是建筑設計和設施布置的首要任務和先決條件”;左倩飚[27](2013)認為“流線設計與功能區(qū)布局、空間組合形式、設備能力互動關聯(lián)”;崔華偉等[5](P27)(2007)等提出“流線的時空特性、需求特性是配置設施的重要依據(jù)”。
2.科學研究現(xiàn)象
當前相關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直接圍繞交通流線設計作用機理展開的研究;(2)基于交通流線設計與樞紐設計其他要素關系展開的研究,如從交通流線設計與空間設計關系著手進行的研究,以及從交通流線設計與設備設施配置關系著手進行的研究;(3)從樞紐設計方案評價及優(yōu)化角度展開的研究;(4)此外,還有大量客運樞紐設計相關問題(功能分區(qū)、空間設計、設施配置、交通設計等)研究中,包含有交通流線設計的內(nèi)容。相關的研究分布在客運樞紐設計各個階段,涉及樞紐設計不同方面,并延伸至運營階段,對樞紐運營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據(jù)此可認為,交通流線設計這個概念具有將客運樞紐設計與運營緊密關聯(lián)以及在工程設計中溝通不同設計專業(yè)的作用。
1.相關理論觀點
交通流線設計在客運樞紐設計中被部分專家學者譽為“靈魂”[4](P27)、“隱形邏輯”[28](P23)。此外,陳銳[7](P21,P49)(2007)在《建筑流線設計》中提出“建筑平面中的流線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最基本的設計因素之一,可以說每一幢建筑物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流線的設計,甚至有的建筑師在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就進行了流線的設計”“流線本身也是一種交通空間的組織”。而陸敏銘[29](2006)在《建筑之連接空間——交通及節(jié)點空間分析》中提出“當代建筑學的發(fā)展,使得交通空間成為一個越來越難以界定的概念。交通空間與其他建筑空間之間往往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分界線清晰與否,表明了此空間的功能對空間本身的控制程度。交通空間本身并不一定是由墻體,地面和天花(板)組成的實體所圍合出來的限定空間,相反由于它的靈活性,常常變得無跡可尋”。
2.工程實踐現(xiàn)象
在對來自設計實踐單位不同設計專業(yè)的專家進行訪談時發(fā)現(xiàn):鐵路站場設計專業(yè)的專家認為鐵路客站交通流線設計工作由建筑設計專業(yè)承擔,建筑設計專業(yè)的專家則指出更詳細的交通流線設計工作由交通設計專業(yè)完成,然而交通設計專業(yè)的專家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言之不詳。此外,在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中,已有專家學者明確將鐵路列車納入客運樞紐交通流線實體的范圍,見崔華偉等[4](P27)(2007)和齊巖等[6](P106)(2014)的研究,這表明鐵路站場設計中同樣存在著交通流線設計工作。但國家標準《鐵路旅客車站建筑設計規(guī)范》(GB 50226—2007)中記載有旅客、車輛(此處主要指機動車)和行包流線的設計原則,《鐵路車站及樞紐設計規(guī)范》(GB 50091—2006)中卻沒有提到流線設計的概念。不僅如此,相關專著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現(xiàn)象,交通流線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多在客運站站房和站前廣場部分介紹,鐵路站場處的交通流線設計極少被提到。綜合以上線索可知,客運樞紐工程設計實踐中,鐵路站場處的列車及機車車輛(交通)流線設計工作尚未獲得明確清晰的認知,這也側面反映出交通流線設計工作的隱性存在特征。
建筑學科:袁渭強[24](P1)(2006)提出“從古至今,建筑流線都未能與建筑功能、空間等一并上升到同樣的理論高度,雖然在建筑設計中流線設計不可或缺,但是其理論意義上的系統(tǒng)總結并不十分完整”;王泉[30](P14)(2014)提出“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空間與流線方面的理論已經(jīng)有一定的理論研究,但并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空間與流線設計的理論與概念還缺少系統(tǒng)化的歸納和總結”。裘俊和陳曦[28](P23,P25)(2014) 提出“干癟的流線設計導致了空間體驗的缺失和尺度的謬誤;真正要將流線與建筑的空間形態(tài)發(fā)生關系,粗放的建筑動線研究是不夠的”“交通建筑的復雜性使得建筑師對于建筑形態(tài)和空間的把握很容易陷入迷茫,這種迷茫容易將設計實踐引向兩個極端,形式化或者明顯受制于復雜的流線和不同功能權屬的博弈、成為集體妥協(xié)的平庸之作” 。
交通學科:田苗[19](P1)(2012)提出“由于缺乏較為成熟的經(jīng)驗和理論指導,已建成的國內(nèi)綜合客運樞紐顯露出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換乘時間、換乘距離過長、換乘流線復雜;原因是流線組織、流線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如流線的沖突、距離過長和重疊等”。左倩飚[27](P2)(2013)提出“目前國內(nèi)關于鐵路車站內(nèi)部換乘和流線設計的理論研究較少,且都不是系統(tǒng)地研究,通常只是在研究綜合客運樞紐換乘問題或其他相關問題的過程中一帶而過”。
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進行探索性研究發(fā)現(xiàn),既有的理論知識點零散分布在各類相關專業(yè)文獻中,分布特征見表2。由表2可知,文獻分布范圍廣,研究視角多樣。結合上述“交通流線設計貫穿客運樞紐設計全程、涉及面廣、關聯(lián)要素多”等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既有的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知識點往往是基于對某一類型建筑(包括客運樞紐)、某一類型交通主體(客運樞紐內(nèi)多為旅客、行包、機動車)、交通流線設計某一階段、某一層面或某一角度的認識得到的,因而觀點零散紛繁,未成體系。
表2 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知識點的分布特征
近二十余年來,從不同視角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展開的研究日益深入,具體包括:
1.對建筑流線設計的機理進行深入探討。如建筑學科崔海東[31](1996)在對建筑設計交通流線研究時,把交通流線上升到與空間并列的高度,并對建筑設計中交通流線的一般理論作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袁渭強[24](2006)從各個角度(包括設計特征、設計過程、設計要素、設計原則、設計模式與手法、設計表達等)對已有的建筑流線理論歸納和總結,并進行了新的理論挖掘。
2.對各種不同類型建筑的交通流線設計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除了客運樞紐外,建筑學科的研究者還對城市綜合體建筑、商業(yè)建筑、醫(yī)院建筑、體育建筑、學校建筑、博覽建筑、公園等的交通流線設計問題進行研究,得出了許多有益的結論,豐富了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知識。
3.對基于交通流線分析的客運樞紐設施布局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如交通學科吳先宇[32](2010)在對城市軌道交通樞紐設施配置適應性分析及仿真優(yōu)化方法研究時,提出設施布局及客流流線一體化分析方法,并分別針對出入口、售檢票區(qū)、換乘區(qū)、站臺等4類區(qū)域詳細分析了設施布局與客流流線的相互作用機理和特征。趙莉[33](2012)在對城市軌道交通樞紐交通設計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時,從出行者在樞紐內(nèi)的活動出發(fā),提出行人流線生成方法、流線分析和沖突消除方法,并以流線分析結果為基礎,將樞紐流線干擾度、換乘阻抗作為衡量樞紐布局結構效用的定量評價指標,建立了以結構效用最優(yōu)為目標的設施布局優(yōu)化模型。郭長弓和顧保南[34](2014)在完成軌道交通車站行人設施抽象的基礎上提出一種行人流線網(wǎng)絡的構建方法,并以路徑流量、飽和度、走行時耗、交織延誤等作為設施布局方案評價的主要指標。
4.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或組織)優(yōu)化及評價。如交通學科漆凱[35](2012)以城市客運樞紐站旅客流線為研究對象,應用城市交通流分配模型以及物理學中最大熵原理,研究樞紐站旅客流線優(yōu)化的相關技術和方法。胡春平[36](2012)在研究綜合交通樞紐多種交通方式之間旅客合理換乘流線設計問題時,將樞紐抽象為立體空間連通圖,將樞紐流線優(yōu)化問題轉化為圖論問題,構造旅客全過程流線優(yōu)化模型。
如果將交通流線設計視為一根貫穿客運樞紐設計始終的“鏈條”,而以功能分區(qū)和建筑空間布局方案的確定為界,則建筑學科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鏈條的前端”,即如何“從無到有”借助功能分區(qū)、建筑空間布局和各類建筑要素來構造流線方案,關注的重點是流線設計與建筑功能、空間(組合)、建筑要素之間的關系;而交通學科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鏈條的后端”,即在樞紐建筑空間結構確定后從交通功能設計及交通組織角度展開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流線設計與設備設施配置的關系、流線設計方案的“分析、評價、比選、優(yōu)化”以及運營階段的流線組織問題[18](P6)。例證文獻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學科:劉保紅[37](2008)對旅客站房功能與流線特點進行研究;陳凌[38](2013)對港口客運站功能布局與交通流線設計進行研究;賀秀霞[39](2008)對我國鐵路客運站中站場空間設計若干趨勢與交通流線進行研究;吳波[40](2009)對地鐵站廳流線設計與空間營造問題進行研究;張帥[25](2011)對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內(nèi)部空間組織及交通流線設計進行研究;王泉[30](2014)對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內(nèi)外部空間與流線進行分析;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火車站設計小組[9](1960)對鐵路旅客車站各種流線設計特點及流線空間設計手法進行研究;朱兆慷與張莊[1](2005)對鐵路旅客車站流線設計和建筑空間組合模式的發(fā)展過程與趨勢進行研究;李賀楠與嚴建偉[41](2013)對高鐵樞紐應急疏散流線和空間設計方法進行研究。
交通學科:田苗[19](P27)(2009)研究鐵路客運站綜合交通樞紐換乘流線設計,是以各種交通方式的場站布局確定為前提;漆凱[35](P28)(2012)研究城市客運樞紐站旅客流線優(yōu)化,是以建筑內(nèi)的空間結構作為流線優(yōu)化的基礎;尹玉龍[42](P11)(2013)研究地鐵車站超大客流流線設計與優(yōu)化,是將空間結構已確定的地鐵車站作為研究對象;胡春平[43](P85)(2014)研究客運樞紐換乘效率及流線組織方法,是在樞紐空間布局及各區(qū)域的功能規(guī)劃基本定型后;高晶鑫[44](P16)(2009)基于流線分析對客運樞紐內(nèi)部設施布置優(yōu)化研究,是在既定設施布置方案下生成流線;徐麗敏[45](P13)(2014)基于旅客集散行為對大型客運樞紐旅客流線優(yōu)化研究,是在樞紐空間布局、設施配置基本固定后;張義然[46](P21)(2014)從流線設置與設施布置及規(guī)模確定的關系著手,基于社會力模型進行地鐵換乘站乘客流線設置合理性研究。
來自建筑與交通學科的研究者在用各自的學科視角分階段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問題展開研究時,后續(xù)研究往往在“學科無意識”狀態(tài)下吸收、采納來自兩個學科的既有理論觀點。雖然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會參考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視角或模式,如交通學科馬岳[47](2011)在軌道交通樞紐個體乘客交通行為特征研究基礎上,對樞紐內(nèi)空間環(huán)境與客流流線組織的配合及優(yōu)化進行研究;建筑學科董玉香等[48](2013)從交通組織優(yōu)化的角度研究北京西直門軌道交通樞紐換乘流線優(yōu)化設計問題。但有關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多學科研究特征的觀點近年來才陸續(xù)出現(xiàn),如建筑學科王泉[30](P11)(2014)提出“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的空間與流線研究是一個涉及到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生態(tài)學、交通學、環(huán)境學、心理學等專業(yè)的課題”;交通學科夏勝利[18](2016)認為“當前的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成果是由建筑設計領域和交通運輸領域從不同角度研究得到的”。此前,并沒有明確的基于跨學科視角的相關研究。由此可推斷,長期以來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問題的跨學科研究多處于“學科無意識”的探索狀態(tài)。
本文基于跨學科視角,結合復雜的科學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現(xiàn)象,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的既有理論成果進行重新審視,可知:
1.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是一個多學科共同研究的復雜問題,此前的理論研究主要由建筑與交通兩個學科推進。
2.長期以來,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本概念、特征、關系等,多由建筑與交通兩個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學科專業(yè)視角出發(fā)、基于各自的學科研究范式、對各自的學科問題研究得出,因而理論知識零散紛繁、未成體系,且理論觀點重合、矛盾、差異、缺位等現(xiàn)象并存。
3.隨著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研究日益深入,科學理論研究中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學科壁壘”現(xiàn)象,即建筑與交通這兩個學科的研究者以功能分區(qū)和建筑空間布局方案確定為界,分階段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問題展開研究。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跨越學科邊界的研究,但多處于“學科無意識”的探索狀態(tài)。
綜上,問題的復雜性、多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以及科學研究中的“學科壁壘”現(xiàn)象是造成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研究日益深入、但基礎理論知識薄弱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客運樞紐由單一運輸方式客運交通港站向綜合客運樞紐轉型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對交通流線設計這一關鍵問題本質規(guī)律的系統(tǒng)、全面認知,難免導致復雜工程設計實踐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從而造成樞紐投入運營后出現(xiàn)因設計缺陷引發(fā)的各類交通功能不足的問題。
由于交通流線設計在客運樞紐設計中的涉及面與復雜程度已經(jīng)超出了單一學科所能處理的范圍,根據(jù)科學哲學中“跨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推進跨學科研究,因此,應“把來自兩個以上的學科或者專業(yè)知識團體的信息、數(shù)據(jù)、方法、工具、觀點、概念和理論統(tǒng)合起來,從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決那些超出單一學科范圍或研究實踐領域的問題”[49]。它可突破從單一學科視角出發(fā)對客運樞紐交通流線設計理論研究的局限,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質屬性及規(guī)律,夯實客運樞紐規(guī)劃設計理論基礎,為工程實踐難題的解決提供理論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