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之
法若真(1613-1696),明末清初膠州人。字漢儒,又字師百,號黃山、黃石、黃山衲、小珠山人、黃山逸史等,齋號有傾古堂、逐齋等。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遷秘書院侍讀,掌六部章奏誥敕撰文。后授浙江按察使,又擢安徽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馮溥、李蔚、杜立德,合疏推薦他舉博學宏詞,因有股疾未應(yīng)試。從此法若真棄官歸里,隱居膠州南鄉(xiāng)的黃山(今青島市黃島區(qū)寶山鎮(zhèn)尚莊)。隱居20余年問,詩文著述、書畫創(chuàng)作,從未間斷。有《黃山詩留》16卷、《黃山文留》4卷和《驅(qū)病足文》《黃山年略》等傳世。其書畫風格恣肆雄健,獨樹一格,影響較大,后人有稱“黃山畫派”者。但此“黃山畫派”并非今時所稱黃山畫派,此“黃山”系指清初膠州南鄉(xiāng)的黃山,當?shù)胤Q為“小黃山”,法若真因號“黃山”或“黃石”,這在其本人及其后高鳳翰等人的著述中均提及。受法若真“黃山畫派”影響的有其孫法光祖、法輝祖,其曾孫法坤厚詩、書、畫俱擅,人稱“小黃山”;其同邑姻親晚輩高鳳翰詩文書畫也受其影響較大。
法若真為官近30年,頗有政績,為人關(guān)不久的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平定江南、穩(wěn)定沿海局勢、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中,指揮若定,聲名卓著。同時,他在為官過程中,與當時的隱人逸士、明末遺老、才子達官俱有復(fù)雜而眾多的交往。
法若真首先是位很有才華的詩人,其詩少宗李賀,晚年歸心少陵(杜甫),以自抒性情為主,不受時俗所拘,尤擅五、七言古體長篇,其氣足,其勢勝,其調(diào)古,排山倒海,波譎云詭,莫可方物?!端膸烊珪嵋贩Q其詩“不屑比櫛字句、依倚門戶,惟其意所欲為,不今不古,自成一格”。這種不今不古的風格,沖擊了明末“后七子”的摹古遺風。王崇簡在《黃山詩留》序中稱贊法若真詩“因情以發(fā)氣,因氣以發(fā)聲,因聲而繪詞,殆清不致弱,壯不及浮,信乎”。張謙宜《法徵君傳》云:“徵君好詩,自登朝、廬墓以至老放江海問,憂郁憤悒,實賴以自釋,應(yīng)人求多不起稿,故失編者時有。晚年定居黃山,自刪薙留貽者尚四千馀篇?!笨梢娖湓娮髦?。
法若真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古文家。他出身五經(jīng),30歲前,在其父法寰的嚴督之下,閉門深山,終日用功,打下深厚基礎(chǔ)。其為文奇崛,直追上古,而且感情真摯動人。
歷來論者談及法若真書法,皆認為才氣橫溢、不受拘束,“惟其意所欲為”。這固然揭示了他的個性鮮明,但他的書法淵源有自,功力深湛,絕非向壁虛造,信筆揮灑。他早期學顏魯公,大處落墨,不拘細節(jié),蒼茫渾樸,神采飛揚。中期宗魏晉,深得鍾王遺意而別有士氣。又因與王鐸之子王無咎為同科進士,得拜王鐸為師,書風遂大變,汪洋恣肆,行、草、楷各體皆有獨特風格。李玉棻評其行書“有鸞停鶴峙之勢”。李集《鶴徵錄》稱贊他的草書“巨幅大筆,氣勢瑰魄”。他還以擘窠大字見長。李集《鶴徵錄》載:“若真以巨幅大書司馬溫公禪偈見貽,筆勢飛動?!?/p>
法若真更是清初著名畫家。他的畫系士大夫娛情丹青,自游自止,不為前人所拘。故雖仿宋元諸家,卻往往自攄胸懷,張庚稱贊他“筆有奇趣”。偶而涉筆便“瀟灑拔俗,不染塵氛”。所作扇面小幅“筆勢雄健而清爽俊拔,風趣油然”;大幅山水更是“神奇變幻,橫絕時蹊,別立風骨”。光緒年問即墨文人黃肇顎題其《淺絳山水圖》曰:“黃山先生畫氣勢巍然,魄力雄健而清超俊爽,風趣在筆外自行,墨自止,不為先哲所拘,蓋神品也,宜推為山左第一云?!狈ㄈ粽娲碜饔小断皆旗\圖》《幽澗古柏圖》《西山坐雨圖》《黃山煙云圖》等。
談到法若真的書畫藝術(shù),不得不首先談他對于書畫藝術(shù)的態(tài)度。一部洋洋灑灑數(shù)萬言的《黃山年略》,他幾乎只字不提書畫;研究者除了知他早年讀書深山、中年奔波王命、晚年閉門著述之外,關(guān)于他書畫藝術(shù)的師從與淵源,幾乎沒有半點有價值的信息。因此以高居翰等為代表的學者們不了解他對書畫藝術(shù)的立場與觀點,乃至把他評價為“那個時代最巨大的侏儒”。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法若真本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儒家所主張的“修齊治平”,這從他的命字“漢儒”以及清朝甫人關(guān)他就應(yīng)試出仕、全心效力,即可知之,從他年譜里連篇累牘的王命馳驅(qū)、吏事始末,更明白無誤。所以他不以書畫為專業(yè)和能事,也不屑于舞文弄墨以自售,不尚技巧、不輕示人,故作品流傳不廣,知之者少。另—方面,明末清初,時代丕變,大家林立,異稟畸行,爭奇斗艷,時尚也不以正統(tǒng)為是,故法若真一派端嚴莊肅的風氣,不為當時及其后普通鑒賞者重視。兩者合力,致使法若真真成了“那個時代最巨大的侏儒”。這其實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法若真60歲以后的山水畫,畫面大都有山有水,山、水、云、石渾然模糊,雨樹瀑流,晦明變化,氣勢奪心申自鬼,不見一人一屋一舟一橋,意境虛日廣,這也是法若真山水畫的一大特點。
如上文所述,法若真的書畫正如他的詩文,不拘一格,絲毫不弱于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家,而且全能、局大、氣壯,當然這與他的異稟賦、飽讀書、富閱歷、廣交游有密切關(guān)系。本文擇要就法若真的書畫交游重點。這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決我們上文提到的、他書畫的師從與淵源問題。
法若真與明末清初的書畫家、詩人的交往,多見于《黃山詩留》中,今摘其要者略加釋解。
三月,王覺斯年伯偶病,偕黃鷗湄年丈過訪二首伯也王洛陽,古人誰與當。飛揚句自健,跳臥色猶蒼。河岳評花訊,
文章以病藏。且將諸子輩,潦倒寄沉槍。(戊子)數(shù)日見黃子,言詢修禊翁。羲皇臥布被,詩卷老春風。大半渾朝野,蕭然無異同。何時重貰酒,花賽玉津東。(戊子)
王鐸(1592-1652)是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南明弘光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降清后官禮部尚書。黃鷗湄即福建晉江黃志遴,字銓士,號鷗湄,與法若真同中順治三年(1646)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少詹事,出為湖廣左布政,授國史院編修,是清朝福建第一位進士。“戊子”為順治五年(1648)。其時,法若真、黃志遴剛剛同中進士,王鐸降清后正在北京,同學二人由同年進士的王無咎陪同去看望老前輩?!锻蹊I年譜》也在“清順治五年戊子”條目中有“三月,覺斯患病,友人法若真過訪”語,而未提及黃志遴這次也與法若真一起。詩第一首第一句即對王覺斯書畫以極高評價,古人能比者不多,以至有洛陽紙貴之譽。詩第二首第三句讓我們看到了王覺斯的另一面,即其自己的無所謂在朝在野,無所謂得勢失勢,更無所謂明朝清朝了;尾句“何時重貰酒”,是證他們不止一次的詩酒雅會,《王鐸年譜》中的“友人法若真過訪”更說明他們的關(guān)系應(yīng)在師友之間。
寄劉子羽二首
劉子善屬文,孤骨寄瑯琊。園留十丈竹,村坐五山花。貧不消狂興,走猶健墨車。春殘只數(shù)日,近又醉誰家?
故人三十載,是否舊肝腸。愁積書皆廢,官休老更狂。眼瞇收痛哭,山笑解文章。溪北有楊子,同來泛羽觴。(辛丑)
得劉子羽來
竟背漁蓑挽釣絲,十年別后復(fù)談詩。猶留野樸風人意,不做悲歌江上思。書卷早焚歸魯市,山河無淚下秦碑。偶來東海藏蹤跡,莫放秋煙月上時。(辛丑)
劉翼明(1607-1688),字子羽,明末諸城文人,與膠州詩人王僴(字無竟,1598-1635)、宋之麟、談必昌、楊六謙,諸城文人李澄中、張侗、丁耀亢、邱子如等友情甚篤,長期隱居九仙山。詩人王僴為仇家惡霸徐登第所殺,劉翼明不僅為其撫養(yǎng)老幼,還奔走上告,歷盡艱苦,終于懲辦了惡霸,伸張了正義,該故事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被后人寫成傳奇劇本《青衿俠》?!靶脸蟆睉?yīng)系順治十八年(1661),是年劉翼明54歲,離為王侗伸冤已過去了二十多年,法若真48歲,正待擢浙江按察使之前。從“故人三十載,是否舊肝腸”句知,法若真在青少年即開始了與山左文人集團的交往;從“十年別后復(fù)談詩”句看,他們已十余年沒有見面了。從“莫放秋煙月上時”句得知,他們這次見面是在秋天,很可能系中秋或重陽節(jié)前后。
偕劉仁侯、杜子濂、周櫟園、胡君玉游嘉善寺,看雨中桃花,得“一樹桃花酒一杯”句(原題十二首,茲選二首)
一樹桃花酒一杯,河陽今日為誰開。相逢早許白門會,不許秦人著意來(贈櫟園)。
一樹桃花酒一杯,樓空花雨自徘徊。鳳凰山下人何在,紅雨紛紛洗綠苔(吊焦弱侯先生,家鳳凰山)。(辛丑)
周亮工(1612-1672),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字元亮,號櫟園。明崇禎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降清后曾任戶部右侍郎等職。有《賴古堂集》和筆記《因樹屋書影》等。劉仁侯、杜子濂、胡君玉都是活動于南京一帶的地方官員和文人,嘉善寺是南京的一處名勝,以山幽樹古聞名?!靶脸蟆睉?yīng)系順治十八年(1661),是年周亮工50歲,法若真48歲,正是擢浙江按察使之后,春風得意,與老少文人喝酒游歷,憑吊古跡。周亮工曾任職青州,還把江南的篆刻書畫藝術(shù)帶到山東,培養(yǎng)過象安丘張貞、張在辛父子那樣的書畫篆刻家。
寄傅青主徵君
君住崛圍頂,此山何戀君??磥硪蓾h月,坐久是秦云。有畫追禪子,無臺登右軍。崆峒留御輦,石鼓斷奇文。臥雪人猶在,侵霜雁幾群。黃河豈淼灝,白岳自氤缊。解義春秋合,占星箕尾分。百年事半了,六甲不曾聞。痛苦辭平勃,清淡避預(yù)欣。巢由石粲粲,卿相札紛紛。武帝書堪泣,庸生草已焚。得賢尋鹿洞,開篋窺龍雯。只恐蒲輪小,如何載典墳(漢庸生墓在膠西,草徑霜雪不侵,今已罹兵火)。
傅山(1607-1684)的書法對后世影響較大,他的“四寧四毋”說幾乎成了寫意派書風的旗號。其實明清之際的很多書法家都在這個審美范疇之內(nèi),如黃道周、王鐸、張瑞圖,也包括法若真。他們那時候恐怕不像今天我們所理解的一樣,有“遺臣”“二臣”之嚴格界限,愿意隱居的隱居,愿意做官的做官,并且他們之間也是相互頻繁聯(lián)系,無所謂在朝在野之分。傅山對于法若真來說可謂是一個在野,一個在朝,但從詩里看不出他們之間有什么隔閡,相信傅山接到詩書也不會小覷法若真。一句“巢由石粲粲,卿相札紛紛”,活脫地勾勒出傅山的隱居得意處。
問畫石谿禪師二首(禪師作畫,山村皆黑,浙人)
半幀山如漆,千峰墨作云。天青末可問,夜黑到誰分。仿佛蛟龍影,支離虎豹文。祖堂三十里,風雨漫相聞(僧隱祖堂山中)。
逃禪八十載,渡劫幾千年。海岳分圖畫,鐘銘老樹煙。孤墳湘女淚,半偈浙江船。血漬連山水,逍遙疑射天。(己酉)
釋石谿(1612-?),明末清初畫家,清初繪畫“四僧”之一,俗姓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髡殘,字石谿,一字介丘,號白禿,一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他削發(fā)后云游各地,43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后遷居牛首山幽棲寺。所畫山水構(gòu)圖繁復(fù)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時人把他與程正揆(號青溪道人)并稱“二溪”,與石濤并稱“二石”。他比法若真大一歲,筆者認為,法的山水畫構(gòu)圖飽滿繁復(fù),層巒疊翠,氣勢郁勃,應(yīng)該有石溪和尚的影響在。詩注中的祖堂山,正是牛首山的南麓?!凹河稀碑斚悼滴醢四辏?669),其時石豁58歲,法若真57歲,所謂“問畫”一是請教畫事,二是求畫,或者二者兼有。
哭見心和尚(僧諱湛衲,號見心,別號古甲,精于畫,不求知于人)
富貴不可得,空名亦受難。況復(fù)逢知己,不敢一技看。憐僧以畫著,露頂撇禪冠。所恨名不成,擁衲抱食單。介之劉太史,墨汁潑江干。怪石倒天落,瀑水驚危湍。千峰渾墨汁,樹雨倒回瀾。高懸太古堂,云崩墨末干。一贈郭逸仲,一報大春官。自此立騫騰,乾坤扶羽翰。畫水凌滄海,蛟龍避夜彈。畫雪射淡粉,峨眉萬里寒。寒聲噴四壁,高賓坐石軒。字日白雪僧,神物憑在臂。聞之于長安,公卿書如積。揚之于秋冰,諸家皆迫視。其法用古人,不為古人易。相許讀三年,經(jīng)營力赑顱。腕內(nèi)調(diào)風云,可以持天地。天地不兼成,奇人不再生。才大遇轗軻,自惜身后名。子貧不可富,子賤不可榮。得此一山衲,友稱南湖精?;厥追派钌?,風雨傲縱橫。蒼天何夢夢,亦死此山僧。文章遭鬼妒,畫工豈所憎?草木變赭色,山色失遠青。世絕老畫師,天隕處士星。嗟嗟彼蒼天,不平其為何?昔為乞丐兒,救棘金谷歌。昔從牛馬后,太階凌銀河。富貴期百年,且恨不能多。此僧三尺軀,一手弄清波。生亦山半屋,死亦山半阿。何有亦何亡?亦俾悲汨羅。其人則已矣,其如畫工何?其畫則已矣,其如天地何?(辛亥)釋湛衲(古甲)是一位不被后世重視的畫家,如清初“四僧”畫家一樣,他也屬遺民畫家,而且如石濤、八大一樣是明宗室,對清初畫壇的影響也不小,法若真可能在做浙江按察使和安徽布政使時即與其交往,且收藏了他很多作品。高鳳翰詩《題法南野過西亭所畫六作》中,即有“金陵古甲古王孫,畫隱僧寮謁大藩。相視一笑果忘言,翻然留跡報知恩。黃山官貧畫名尊,一一傳代后之昆”句,其自注日“右臨古甲和尚”,由此詩可知當年釋湛衲與法若真交同莫逆。法南野即法坤厚,法若真曾孫。直到乾隆十幾年法家還藏有湛衲(古甲)的畫,后來高鳳翰妹夫匡繼武(字松岑)也經(jīng)常臨習湛衲(古甲)的畫,如高鳳翰在《題<二酉藏書圖>贈金游府》中說:“筆墨真賞為難。世人悠悠,大半皆耳食耳。松岑此幀,是仿古甲和尚得意筆。”可見湛衲(古甲)和尚對膠州畫壇的影響。要追根溯源的話,恐怕以法若真的因素為多?!靶梁ァ睘榭滴跏辏?671),是年法若真已去官,正在江南游歷。由法若真此詩,知古甲和尚逝于是年前后。
法若真除與上述清初書畫家詩人交往深厚外,相與交往的還有諸如明清之際的鹽城書家宋曹,膠州書畫收藏家張若麒、張應(yīng)甲父子,諸城文人丁耀亢,萊陽詩人宋繼澄、宋璉、宋玫父子,膠州文人、詩論家張謙宜,以及程正揆、梅清、戴本孝、龔賢、王世德等。
法若真堂弟法若貞,字玉符,順治三年(1646)與伯兄法若真同年進士,歷官禮科給事中,官至漢羌兵備道。
法若真之后,“諸子若孫文學累累有名”。他的兒子法枟、法樟等,幼承家學,能詩善文,皆為山東知名文人。法枟(1633-1723),字云木,后字輿瞻,一字書山,康熙十八年(1679)進士,官大理寺評事,工詩,擅書畫,有《書山草堂詩稿》傳世,其綾本水墨《山水》軸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法樟(1641-?),字峴山,號壽公,恬淡嗜學,著有《又敬堂詩集》。法樟之孫法克平亦擅丹青。
法若真孫輩法光祖(法枟子)、法輝祖(法樟子)繼承了法若真的藝術(shù)風格,以詩畫篆刻名重一時。
法光祖(1674-1721),字幼黃,號寅津,工書畫,尤擅山水,風格“似其祖若真筆”,著有《介廬詩草》。據(jù)法坤宏《扶風舊德錄》載,法若真逝后,其部分作品及藏品由法光祖繼承,其子有法坤宏、法坤振、法坤厚等。
法輝祖,字稚黃,又字季修、旃原,號念廬,別號竹隱,晚號十竹老人,官內(nèi)閣中書,工詩和篆刻,與高鳳翰為同學,留有《念廬詩存》四卷,其子法允華。
法克平,字勉夫,法若真曾孫,法樟之孫,官翰林院待詔,擅丹青。
法重輝(1688-1766),字旭升,號實夫,別號闇齋。法若貞曾孫。有奇才,擅丹青,以文學為黃叔琳所賞,雍正元年(1723)拔貢,十年(1733)順天舉人,游于各督、撫臣幕府,授福建鹽大使,遷順昌知縣。法坤宏《遷齋學古編》有其傳。
法重謨,字思文,法若真曾孫輩,善詩文書法。
法坤宏(1699-1786),字直方,一字鏡野,號迂齋,古文家、經(jīng)學家,與興化鄭燮(板橋)、濰縣韓夢周(理堂)、昌樂閻循觀(懷庭)等友善,有《迂齋學古編》《綱目要略》《春秋取義測》載《續(xù)修四庫全書》。
法坤厚(170-1765),字黃裳,一字黃棠、南野,號西峰、白石山人等,杭州沈廷芳(椒園)弟子,與獻縣紀昀(曉嵐)、平原董元度(曲江)、歷城周永年(書昌)等在泰山結(jié)海岱詩社,公推法坤厚為首。著有《松蔭山堂詩集》16卷、《白石居文集》4卷。法坤厚書法學黃山谷,畫傳其曾祖法若真家法,復(fù)遍探宋元各家各派,能得其神似,大幅恢宏,小幅精到,尤擅畫雨樹煙嵐、溪山冰雪,雨景則淋漓溟濛,雪景則寒徹天地,用筆干凈利落,用墨淡雅而有天趣。一如其曾祖,晚年畫中了無人跡,廬舍舟橋偶以點綴,但詩、書、畫渾融生發(fā),相得益彰,人謂“得黃山(法若真)不傳之秘”,故譽稱其為“小黃山”。
法坤厚與同邑高鳳翰(南阜)為莫逆交,法坤厚娶高鳳翰兄高鳳舉之女為妻,后又與高鳳翰兒子高汝魁結(jié)為兒女親家(法家與高家為世代姻親),二人在晚年經(jīng)常一起揮灑書畫、詩酒唱和?!陡啉P翰編年錄》《(高鳳翰全集》第九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載“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64歲”條:
秋,法坤厚(南野)住西亭數(shù)十日,與高鳳翰游憩郊野、筆墨切磋,高鳳翰為題《秋汀漁泊圖》(山東省博物館藏)。
同時,有詩作《題法南野過西亭所畫六作》六首,其第一首即題《秋汀漁泊圖》,自注有“右臨文伯仁《秋汀漁泊圖》”語。
次日,有詩作《南野過竹西亭快飲,對案弄筆墨數(shù)十日,別去翌日有贈》,中有“十日平原飲,兼之筆墨緣。病馀尋活計,野外廣周旋”句。
這就引出了書畫史上的一段公案,即高鳳翰晚年山水畫的代筆問題。
據(jù)目前認定,國內(nèi)公私博物館所藏署高鳳翰名款的晚年大幅山水畫,如載《翰墨丹青——中國明清書畫品鑒》(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2013)的《老樹孤秋圖》、重慶博物館藏《霧山深樹圖》、青島市黃島區(qū)博物館藏《贈珠西山水》軸等,均為法坤厚畫,高鳳翰題。最典型的,當屬《贈珠西山水》軸,原定為高鳳翰畫,為館藏一級文物。而實際在畫幅左下側(cè)葫蘆形印章下,還遮蓋著一行極小的小楷“南野厚捉刀”五字,算是給我們留出了猜謎的一道縫隙。所謂“南野厚”即法坤厚,“捉刀”者,是用曹操當年典故,謂自己才是此畫的真正作者。這由該批作品的典型“黃山雨樹”風格,也能斷定系法坤厚手筆。這從另一個角度看,法坤厚的山水畫造詣的確與高鳳翰相埒。
法若真后輩中,除以上諸人外,還有如法允華、法偉堂、法金壽等詩人、書畫家、篆刻家,都能傳其家法,文脈—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
法允華,字茂夫,號實齋,法若真曾孫輩,擅篆刻,有《印法集成》存世。
法偉堂(1843-1907),法若真八世孫,字容叔,一字濟庭,號小山,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清末山東著名金石學家、音韻學家、方志學家和教育家,人稱“小鄭玄”,系清晚期濼源書院山長、膠州匡源(鶴泉)高足,與濰縣曹鴻勛、福山王懿榮、膠州柯劭忞、楊際清等為同門,與儀征阮元(蕓臺)友善,晚年被聘為《山東通志》總纂,卒于任。著有《山左訪碑錄》13卷、《益都縣圖志》55卷等。
法金壽字景山,民國初年膠城東門里北巷子人。擅繪山水、花鳥。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陳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