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李日清 蘇娟娟
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的新生兒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清內總膽紅素上升,進而使鞏膜、皮膚以及黏膜出現(xiàn)黃染現(xiàn)象,該病致病原因復雜,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1]。黃疸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多見于鞏膜、四肢近端以及軀干,黃疸顏色較淺,一般無其他并發(fā)癥出現(xiàn)。病理性黃疸除出現(xiàn)在軀干及面部外,手、足心也會出現(xiàn),常呈現(xiàn)桔黃或金黃色,且會伴有水腫、貧血、心衰等癥狀,患兒精神萎靡、易激怒,有時還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驚厥等,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較輕的生理性黃疸一般會自行消失,而對于較為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則需要進行治療,一般有光照治療、換血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支持治療等,其中藍光照射是我國常用的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方法[2]。本文主要研究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本文對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了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來我院診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30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150例)和對照組(150例),研究組男78例,女72例;出生體質量2.6~4.3 kg,平均體質量(3.4±0.8)kg;胎齡38~41周,平均胎齡(39.5±1.5)周。對照組男79例,女71例;出生體質量2.9~4.6 kg,平均體質量(3.7±0.9)kg;胎齡38~42周,平均胎齡(40.0±2.0)周。300例患者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且研究通過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納入標準患兒無窒息史、無先天性疾病及其他肝膽等眾多疾病,所有患兒均采用母乳喂養(yǎng)。
1.3 方法2組患兒均接受藍光照射、皮膚護理、補充水分、加強飲食管理等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患兒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撫觸護理,主要方法為:1)進行撫觸前,要將室溫調至28℃左右,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清新,醫(yī)護人員要修剪指甲并使雙手保持溫暖;2)撫觸開始時,醫(yī)護人員在掌心中倒點潤膚油,從患兒的頭面部開始進行撫觸,依次是前額、下頜;接著是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每個部位動作可重復4遍,保證在10 min內完成;3)撫觸可以在洗澡后、睡前以及飯后1 h進行,每天最多2次;(4)撫觸時力道要輕柔,可以同患兒進行交流,也可放一些輕音樂;5)撫觸過程中患兒出現(xiàn)哭鬧應立即停止[3]。研究組:患兒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護理,將穴位按摩融入到撫觸過程中。1)頭部:將患兒頭部抬起,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沿前發(fā)際向后進行撫觸,最后將患兒平放,輕按風池穴;2)額部:兩拇指輕觸摸兩眉后沿眉弓撫至顳部,在顳部用食指按揉太陽穴,再由前額中央撫至顳部,從上到下,撫觸整個額部;3)下頜部:由下頜中央開始,撫至耳前,用拇指指腹按壓耳兩側耳門穴;4)胸部:由兩側肋下緣經胸部交叉推至肩部,輕按膻中穴;5)腹部:用掌心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并用指腹輕按中脘穴;6)四肢:采用推五經方法按摩患兒手掌、捏十宣按摩雙手指尖,同時依次按摩四肢的踝、腕、髖關節(jié),最后輕柔兩腿膝外側足三里穴及雙足涌泉穴;7)背部:將患兒呈俯臥位安置,沿脊椎向外側滑行,按摩整個背部,然后自下而上按捏脊柱兩側,用手掌掌側沿脊柱兩側滑行;8)每天1~2次,每次20 min,必須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4]。
1.4 觀察指標觀察并對比2組患兒的護理情況,包括黃疸持續(xù)時間、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首次排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光療時間。
2.1 2組患兒黃疸持續(xù)時間、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護理后,研究組患兒黃疸持續(xù)時間、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黃疸持續(xù)時間、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光療時間比較護理后,研究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光療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兒首次排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光療時間比較 (例,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2 d后出現(xiàn),8~11 d會逐漸消退,患兒除了會出現(xiàn)輕微食欲不佳外,一般沒有其他癥狀出現(xiàn);如果出生后24 h內出現(xiàn)黃疸,血清膽紅素含量上升大于5 mg/dl,且持續(xù)時間長或者反復出現(xiàn),則很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5]。當血清膽紅素含量過高時,未被結合的膽紅素極有可能穿過血腦屏障進入患兒腦內,進而使患兒產生膽紅素腦病[6]。脫水、缺氧、酸中毒、以及饑餓等都有可能使患兒的黃疸癥狀加重,因此應當提高對患兒的看護,盡快識別患病類型,找到致病原因,采取正確的治療手段,防止不良后果產生。
撫觸是經過科學指導后,通過對嬰兒的皮膚進行撫摸,加強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刺激并產生相應生理效應的一種有益于嬰兒的醫(yī)療技術[7]。研究表明,撫觸能增強嬰兒的免疫力,提高嬰兒胃腸道活力,促進嬰兒生長發(fā)育,改善睡眠狀況。同時,研究表明撫觸能夠預防和降低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通過體表的觸覺感受器,對皮膚撫觸帶來的刺激能夠傳遞到大腦,促進迷走神經的興奮性,進而增加胃腸道的蠕動性以及胃泌素的分泌,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新生兒就能盡快排出胎便,而膽紅素也會隨胎便的排出而排出,因此小腸對膽紅素的重吸收作用減弱,血清內膽紅素含量就會降低[8]。在進行撫觸時,可以使用一些按摩油,能夠降低摩擦力,有利于撫觸連續(xù)、平穩(wěn)的進行,此外按摩油還能起到護膚作用,使患兒的皮膚能夠保持濕潤。
穴位按摩是一種防病治病的手段,以經絡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方法,刺激人體的特定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整機能的目的[9]。中醫(yī)認為,體表的特定穴位與人體內的器官系統(tǒng)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相互貫通,通過對穴位的特殊按摩,就能夠調節(jié)體內的生理狀態(tài),中醫(yī)常用的按摩手法主要包括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在實際的運用中這八種手法經常配合使用[10]。不同的按摩力度和手法會導致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腹部重力向下按摩,采用順時針方向移動會起到瀉的作用,而輕柔向上按摩,逆時針方向移動則會加快腸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補的作用[11]。針對新生兒黃疸病癥,對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位進行按摩護理,能夠促進胃腸道消化功能;對華陀夾脊穴按摩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對背部按摩能刺激排便中樞系統(tǒng)興奮,從而促進胎便排出,進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12]。
本文主要研究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護理,結果表明,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能夠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含量以及黃疸持續(xù)時間,縮短首次排便時間和胎便轉黃時間,研究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穴位按摩與撫觸的融合能縮短患兒排便時間,促進患兒排便,加速降低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使患兒能更快康復,且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能避免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更加安全可靠。
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的新生兒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清內總膽紅素上升,進而使鞏膜、皮膚以及黏膜出現(xiàn)黃染現(xiàn)象,該病致病原因復雜,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1]。綜上所述,撫觸配合中醫(yī)穴位按摩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護理效果理想,能降低患兒黃疸指數(shù)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且不良作用小,臨床上應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