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王臻
摘? 要:歐·亨利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之父,是世界文學史上與俄國的契訶夫和法國的莫泊桑齊名的短篇小說大師。本文將從文學倫理學角度出發(fā),選取其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和《最后一片葉子》中的兩個人物:善良樂觀的德拉和大無畏犧牲的貝爾曼,來分析他們在不同的倫理環(huán)境中的倫理身份及倫理選擇,探索歐·亨利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倫理教誨意義,并反思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歐·亨利;文學倫理學;倫理身份;倫理選擇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2
1. 引言
文學倫理學是指在借鑒、吸收倫理學方法基礎上,融合文學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用于研究文學的批評方法。作為世界著名短篇小說家代表之一,歐·亨利一直在文學論壇廣受贊譽。在其作品中,涉及到了豐富的倫理道德因素,如婚姻倫理、社會倫理等。本文試圖在文學倫理學的視角下,結合其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和《最后一片葉子》中的兩個人物:善良樂觀的德拉和大無畏犧牲的貝爾曼,分析在當時美國社會倫理環(huán)境下,他們的倫理身份以及所做出的不同倫理選擇,揭示歐·亨利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倫理教誨意義。
2. 《麥琪的禮物》中德拉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
《麥琪的禮物》主人公是一對年輕夫婦:靠薪金維持生活的丈夫吉姆和樂觀善良的主婦德拉。他們生活貧困但都擁有一樣最讓人引以為傲的珍貴物品:吉姆擁有一塊祖?zhèn)鞯慕鸨?德拉有著一頭瀑布般漂亮的秀發(fā)。為了給對方買禮物,兩人都犧牲了彼此最珍貴的物品:吉姆賣掉金表為德拉買來了成套的玳瑁發(fā)梳,德拉剪掉秀發(fā)買來了與吉姆金表相搭配的表鏈。
2.1 德拉的多重倫理身份
“在文學批評中,文學倫理學批評看重對人物倫理身份的研究。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倫理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與倫理身份有關?!盵1]《麥琪的禮物》也不例外。主人公德拉代表著廣大艱辛生活的底層民眾;她們?nèi)找共賱趨s總是生活貧困。即使生活壓力較大,但她依舊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可謂一邊是生活中的被壓迫者,一邊又是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樂觀主義者。
首先,德拉是貧窮的底層民眾之一。德拉夫婦的貧窮生活是美國二十世紀初底層社會的縮影。故事發(fā)生于圣誕節(jié)前夕,大家都在精心準備圣誕禮物,而貧窮的德拉唯有撲倒在寒酸的小沙發(fā)上哀哀啼哭。她每周的房費,水費等都壓在這對住在簡陋公寓的詹姆斯·揚夫婦的身上,用于買圣誕禮物的多余的錢少得可憐。丈夫吉姆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薪金,作為家庭主婦的德拉要一邊照顧丈夫一邊照顧家庭,而唯一的一些零錢還是德拉在雜貨店,蔬菜攤和肉店買東西時候,她與店主們軟磨硬泡才攢下來的。作品開篇便讓讀者了解了主人公的生活狀況。當時的美國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但同時剝削也日益嚴重。處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作為貧窮的底層民眾,德拉的遭遇不僅僅是個人的遭遇,更是當時美國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
其次,德拉對待生活和愛情充滿樂觀主義。從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當時美國社會對貧窮的底層人民的剝削,更看到了在面對剝削和壓榨的底層人民身上閃耀的愛的光芒。德拉雖然被生活的重擔所壓迫,但依舊保持著積極的態(tài)度,可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并沒有因為生活不公而唉聲嘆氣,反而選擇樂觀積極的接受生活給予的壓迫與苦難。雖然和丈夫住的房屋簡陋不堪,家具陳舊,但依舊努力做好每一餐,讓每天下班回家的丈夫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在圣誕節(jié)前夕,為了給心愛的丈夫送禮物,勇敢地舍棄自己最引以為傲的頭發(fā)。
2.2 倫理困境中德拉的倫理選擇
“文學倫理學批評不僅從人的本質(zhì)立場理解倫理選擇,而且認為倫理選擇是文學作品的核心構成?!盵2]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德拉具有不同的倫理身份。在社會倫理中,德拉是底層的民眾代表;在婚姻倫理中,德拉是一位積極維護愛情的好妻子。
因此,在面對“物質(zhì)貧窮與精神富有”的倫理困境中,德拉選擇做生活中的強者,在艱辛的生活中選擇精神的富有與滿足。德拉夫婦的貧困生活與當時美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即美國社會中貧窮與富有的鮮明對比。但是在這樣的社會倫理環(huán)境下,德拉并沒有迷失,而是選擇與生活奮力抗爭。在和丈夫生活的過程中,雖然經(jīng)常入不敷出,但德拉很少抱怨生活的艱辛與壓力。反而,盡自己所能,營造溫馨浪漫的生活氛圍,德拉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在面對“最珍貴的物品與愛情”的倫理困境中,德拉選擇珍貴的愛情。在故事結尾,德拉為最愛的人犧牲了自己最引以為傲的物品。為了給吉姆買圣誕節(jié)禮物,德拉賣掉了讓示巴女王陛下的珍寶重器都相形失色的一頭秀發(fā)。雖然在賣掉秀發(fā)之前,她也曾彷徨過,不舍過,但一想到賣了它可以獲得永恒的愛情,超越凡俗的愛情,德拉就心甘情愿。在奉獻自己的愛給對方的同時,感受珍惜對方熾熱真摯的心意。德拉的選擇正是她作為妻子的倫理身份,對丈夫的愛的表現(xiàn)與詮釋。從德拉的婚姻倫理觀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雖然有許許多多平凡的小人物,但他們不平凡的情懷與生活態(tài)度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類而言,仍然具有學習意義;他們沒有在命運面前低頭,沒有迷失自我,反而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最終得到了最純粹的幸福。
3. 《最后一片葉子》中貝爾曼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
《最后一片葉子》寫于19世紀末。這篇作品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畫家成功地挽救了一個年輕女孩瓊茜的生命的故事:老畫家貝爾曼一生熱愛藝術,但在當時充滿壓迫的現(xiàn)實社會,藝術總是容易被埋沒。但是,當他面對身患疾病并對生活沒有信心的瓊西,卻不顧天氣的惡劣堅持為她畫上了象征不屈生命的藤葉,最終挽救了女孩的生命,而自己卻離開了人世。在這個故事中,這位老畫家貝爾曼面臨著兩個矛盾的境地:其一,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是堅守自己的偉大理想還是向殘酷的現(xiàn)實妥協(xié)?他選擇了麻木消極的生活;其二,在人性的善與惡之間,是漠視他人還是伸出援助之手?他選擇了幫助他人,挽救微弱的生命。
3.1 貝爾曼的多重倫理身份
在西方,文學與倫理緊密聯(lián)系。在這篇作品中,老畫家貝爾曼一生窮困潦倒,最愛杜松子酒,性格也和此烈酒相似。年過六旬,身如頑童,畫筆在握四十年,雖然屢屢不得志,但從未停止過追求藝術女神,即藝術理想。就是這樣的一個畫家,卻在生命的最后關頭重新煥發(fā)了藝術的生命與活力,并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先,貝爾曼作為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理想。貝爾曼生活在“華盛頓廣場西側的一小片區(qū)域里,街巷胡同仿佛精神失常了似的,自己就把自己隔斷成一條一條的短小的地段兒。”[3]從這段環(huán)境描寫中,可以看出在此居住的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都不盡人意。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沒有藝術女神來眷顧他,但在生命的最后,老貝爾曼拖著病重的身體,在凄風冷雨中爬上梯子,用畫筆在墻上畫了一幅常青藤葉,象征著不屈的生命力,挽救了一位年輕畫家的生命,延續(xù)了貝爾曼的藝術理想和抱負。
其次,貝爾曼是一位愿為他人犧牲的大無畏者。雖然窮困潦倒,但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靈。當他得知病重的瓊茜消極遁世時,不顧糟糕天氣,為她畫上最后一片永不凋零的藤葉,給了瓊茜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由此看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老貝爾曼不僅成功地挽救了他人,而且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因為墻上那永不凋零的藤葉,是他傾盡心血完成的巨作的展現(xiàn),更是他關愛年輕藝術家的真實寫照。
3.2 倫理困境中貝爾曼的倫理選擇
“倫理困境指文學作品中由于倫理混亂而給人物帶來的難以解決的矛盾與沖突?!盵4]倫理困境的發(fā)生也與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息息相關。老貝爾曼一生窮困,但卻有他想去追求的理想和他想要守護的人。
因此,貝爾曼在面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困境之間,始終堅持追求藝術理想。他一生窮困潦倒,畫作多少年來還是那不出名的幾張。雖然在生活的壓力下,他屢屢不得志,但他內(nèi)心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希望能夠畫成一幅巨作;在面臨“漠視與施予援手”的困境時,他毅然選擇了保全他人,犧牲自己。在故事結尾,作者出人意料的點出了畫藤葉的人是老畫家貝爾曼。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為瓊茜帶來了戰(zhàn)勝病魔的希望。這其中不僅包含著貝爾曼對晚輩的愛惜,也有對自己曾經(jīng)的青春和藝術理想的留戀。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托起了年輕藝術家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4. 結語
文學論理學批評堅持從文學文本出發(fā),結合文本的歷史場域,闡釋文學經(jīng)典。而經(jīng)典的形成也與人們對其價值的不斷闡述有關。歐·亨利的人生之路雖屢遭不幸,但他依舊心存希望,勇敢面對。他作品中的這些人物在卑微中透著善良,心酸中帶著微笑。因此,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時,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語境,客觀地去看待。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視角出發(fā),對歐·亨利兩篇小說中的人物:善良的德拉,大無畏犧牲的畫家貝爾曼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歐·亨利筆下的底層窮苦大眾,雖然遭受生活的磨難,但他們面對倫理困境時,用理性意志指導自己的行為: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積極面對,不懈追求;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時,伸出援手,贈人玫瑰。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對于當下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教誨意義。
注釋:
[1]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外國文學研究》, 2010年第1期, 第12-22頁.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年, 第267頁.
[3]歐·亨利.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水清,青閏譯.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年,第124頁.
[4]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58頁.
參考文獻:
[1]Li Jia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Academics [J]. 學術界 2018 (06): 257-267.
[2]樊星,雷登輝.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評聶珍釗教授《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J].外國文學研究, 2014,36(03):168-172.
[3]黃金.論歐·亨利短篇小說的人性批判[J].安順學學報,2017,19(04):134-136.
[4]王德睿.歐亨利筆下小人物的生存選擇[J].漢字文化,2018(1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