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貌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及生活中,它既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準繩,又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標志?!懊孀印崩碚摵投Y貌原則是語用學用于解釋話語含義的兩條重要原則。由于中西方文化價值不同,交際中對禮貌語言的語用原則取舍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有必要對中西方文化中的禮貌現(xiàn)象從語用學角度進行對比研究,這不僅能擴大中西方比較研究領(lǐng)域,也有助于得體運用禮貌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禮貌用語;禮貌原則
作者簡介:劉路路(1995.8-),女,漢族,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人,現(xiàn)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1--01
一、“面子”理論和禮貌原則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是用于論述禮貌現(xiàn)象的人際關(guān)系理論。他們將“面子”解釋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Brown&Levinson, 1987: 61)。與他人交際的過程中,這種形象可能被增強、保持或損害。他們認為每個交際者都有兩種面子: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前者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或尊敬;后者是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或阻礙。他們認為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面子會受到侵襲,也就是說,說話人和聽話人都面臨著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的威脅。因此,絕大多數(shù)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禮貌的會話功能就在于降低面子威脅行為的程度。
禮貌原則是語用學最為關(guān)注的話題之一。為了解決格賴斯提出的合作原則所不能解決的會話含義問題,英國語言學家利奇提出了禮貌原則,即說話者相信自己所表達的話對聽話者禮貌程度是最大的而不禮貌程度是最小的。禮貌準則包括:(1) 策略準則:縮小對方的損失,擴大對方的好處;(2) 寬宏準則:縮小自己的好處,擴大自己的損失;(3) 贊揚準則:縮小對對方的詆毀,擴大對對方的贊揚;(4) 謙虛準則:縮小對自己的贊揚,擴大對自己的詆毀;(5) 贊同準則:縮小與對方的分歧,擴大與對方的一致;(6) 同情準則:縮小對對方的厭煩,擴大對對方的同情。
二、中英稱呼語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崇尚非對等式的稱呼類型,稱呼要講究尊卑貴賤之分,體現(xiàn)的是權(quán)勢傾向,它是垂直社會關(guān)系的標志。英語國家受西方文化影響,習慣于對等式稱呼,展示的是平等的文化取向。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姓名。在中國,下屬直接叫上司的名字是不禮貌的,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不然會被認為沒有禮貌;而在英語國家,不論年齡、地位和級別,人們往往直接稱呼字,這是平等社會關(guān)系的標志。
2) 親屬稱呼語。中國的許多家庭通常有多名家庭成員,他們的關(guān)系非常復雜。為了加以區(qū)分,大量稱謂語隨之產(chǎn)生。相比之下,西方家庭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較簡單,家庭成員較少,關(guān)系比較簡單。因此,英語的親屬稱謂語的數(shù)量比漢語少,含義也比較模糊。
三、中英寒暄語的文化差異
英漢語言文化對待個人隱私有價值觀念差異。中國人的人際關(guān)系重視集體,突出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人們在進行言語交際時,為了營造親切感會犧牲個人隱私,人們通常直接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等。而西方強調(diào)個人主義,注重隱私,所以英語文化的隱私含義較廣。
在寒暄語的表達上,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人習慣寒暄“你吃了沒”,若對方回答“還沒”,詢問者會說“沒吃就來我家吃點”,被詢問者會表示感謝并拒絕。這句話雖隱含邀請之意,但并不是真正的邀請,因為雙方明白這只是客套話。這種方式會讓外國人誤解為邀請,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他們很難理解這和“How are you”并無區(qū)別。寒暄語運用不當非但不會拉近距離,反而適得其反。正確使用寒暄語是交流談話的良好開端,有助于避免交流失敗。
四、總結(jié)
從上述中英禮貌用語的對比與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會導致不同標準,這也會反映在禮貌問題上。許多本族語中常見的表達對其他文化的人可能難以理解。禮貌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我們就可清楚地窺見語言和社會兩者的關(guān)系。中英禮貌用語的差異研究將會幫助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更透徹地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oey, M.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國明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系統(tǒng)分析對比[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 2011 (09):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