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鱗副泥鰍腐皮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分離篩選

2019-09-18 07:23楊喬喬安賢惠韓迎亞隆小華李聯(lián)泰
水產(chǎn)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單胞菌泥鰍芽孢

楊喬喬,安賢惠,韓迎亞,馬 臻,朱 明,2,隆小華,李聯(lián)泰

( 1.淮海工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2.連云港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連云港 222005;3.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

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因其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具有“水中人參”之美譽。連云港是全國最大的泥鰍養(yǎng)殖和出口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出口泥鰍質量安全示范區(qū)。每年出口泥鰍約1×104t,產(chǎn)值逾4×107美元。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dabryanus)因其體型較大,生長快、抗逆性強、產(chǎn)量高等優(yōu)點,成為近年新興的養(yǎng)殖品種。但隨著養(yǎng)殖面積的擴大和養(yǎng)殖密度的增加,病害發(fā)生也愈加頻繁。其中泥鰍腐皮病是最為常見且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

泥鰍腐皮病傳染性強、潛伏期長、發(fā)病率較高且危害大[1],其癥狀為鰍體局部或全身潰瘍,表面分布大面積血斑,有時也會出現(xiàn)爛身、爛鰭、食欲不振等情況。更嚴重的是,病鰍死后,其內(nèi)臟系統(tǒng)受損,大部分沉入水底,或埋于淤泥,因此不能及時處理。只有尸體被泡脹后才能浮出水面,導致死鰍腹腔內(nèi)大量病菌擴散至整個池塘,從而造成更大的污染和病原傳播[2]。關于泥鰍腐皮病病原的研究,僅見蕭克宇等[3]報道的溫和氣單胞菌(Aeromonadssobria)。

對腐皮病的防控和治療,目前主要依賴傳統(tǒng)的化學藥物(包括抗生素等),其往往使病原菌產(chǎn)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藥物殘留也會干擾水產(chǎn)動物腸道益生菌的生長和繁殖;殘留在水體中的消毒劑和抗生素破壞養(yǎng)殖水環(huán)境,導致水產(chǎn)品質量降低[4]。有報道顯示,由于水產(chǎn)品藥物殘留導致出口受阻,給我國的水產(chǎn)品出口業(yè)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5]。利用拮抗菌來抑制病原菌的發(fā)生是一種環(huán)境友好型的病害防治方法。Kozasa[6]首次運用1株自土壤中分離的東洋芽孢桿菌(Bacillustoyoi)處理鰻鱺(Anguillajaponica),降低了由愛德華菌(Edwardsiella)引起的鰻鱺死亡率;趙淑江等[7]從南麂島近海海洋沉積物中篩選出86株放線菌,其中有5株海洋放線菌對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病原性弧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和哈維弧菌(V.harveyi)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Acurcio等[8]報道了3株腸球菌(Enterococcus),其具有很強的益生菌特性,對酸性條件和膽汁有很好的耐受性,并且能夠抑制李斯特氏菌(Listei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等致病菌;張歡歡等[9]自對蝦養(yǎng)殖池篩選出1株假交替單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對鰻弧菌(V.anguillarum)、哈維弧菌及副溶血弧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何濤等[10]以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病原菌維氏氣單胞菌(A.veronii)為指示菌,通過濾紙片抑菌圈法篩選出1株解淀粉芽孢桿菌(B.amyloliquefaciens),對該病原菌有較好的拮抗效果。本試驗擬從泥鰍池中分離泥鰍腐皮病病原菌,以此為指示菌分離篩選拮抗菌,以期為泥鰍腐皮病的防治及相關生物制劑的開發(fā)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材料

患病泥鰍、水樣和泥樣,采自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某水產(chǎn)養(yǎng)殖公司。

1.1.2 水產(chǎn)病原菌

溫和氣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A.hydrophila)、哈維弧菌、鰻弧菌、遲緩愛德華菌(E.tarda)(海水菌株)等為本實驗室保存菌株。

1.1.3 主要試劑

Tryptone、Yeast Extract(Oxoid LTD),革蘭氏染色液、細菌生化微量鑒定管(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PCR所用試劑[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測試盒、酸性磷酸酶(ACP)測試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引物合成及測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1.4 LB培養(yǎng)基

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5 g/L,NaCl 10 g/L,瓊脂20 g/L(液體培養(yǎng)基中不加),pH 7.4~7.6,121 ℃滅菌30 min。

1.1.5 主要儀器

PCR儀(5332,德國Eppendorf公司),凝膠成像系統(tǒng)(OGGE,Bio-Rad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T6新世紀,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泥鰍腐皮病病原菌的分離

先用70%酒精棉球擦拭病灶部位表面,用無菌小刀切取病鰍約黃豆大小的病灶組織,用無菌剪刀剪碎,放入提前準備好的3 mL 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28 ℃恒溫搖床培養(yǎng)2 h,然后用無菌生理鹽水10-1~10-6梯度稀釋,將10-4、10-5和10-6三個梯度分別涂布于LB培養(yǎng)基上,28 ℃培養(yǎng)24 h后觀察,將明顯可見差異的單菌落挑出,通過三區(qū)劃線接種到LB培養(yǎng)基上,并進行連續(xù)多次三區(qū)劃線,直至得到純培養(yǎng)物[11]。

1.2.2 病原菌的篩選及回歸感染

將1.2.1分離的純培養(yǎng)物分別接種至LB液體培養(yǎng)基,28 ℃培養(yǎng)24 h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測定600 nm吸光度(OD600),根據(jù)平板菌落計數(shù)結果計算各菌株的培養(yǎng)液密度[11]。

為提高感染率,用手術刀輕輕劃傷健康泥鰍表皮組織(注意不要損傷肌肉組織),并迅速放入菌體密度為6×108cfu/mL的菌液中,浸泡15 min后,轉入未添加任何藥物的養(yǎng)殖水(3 kg/盒)中飼養(yǎng)[12]。觀察發(fā)病情況,篩選可感染腐皮病的病原菌株。

為進一步確認病原菌株,從試驗中被感染的泥鰍病灶處,按照1.2.1方法再次分離病原菌并回歸感染健康泥鰍。每個菌株接種1組,每組設3個平行,每平行10尾泥鰍,以無菌LB培養(yǎng)基替代菌液為對照組。每個平行分別單獨計時,保證每個平行的泥鰍感染時間一致。

自人工感染并發(fā)病的泥鰍病灶處,再次進行細菌分離,按照1.2.1的方法進行。通過菌落形態(tài)和顯微鏡觀察,鑒定人工感染后分離的菌株與人工感染使用的菌株是否相同。

1.2.3 腐皮病拮抗菌的分離

采集連云港市贛榆區(qū)某水產(chǎn)養(yǎng)殖公司泥鰍養(yǎng)殖池水樣和底泥,用無菌生理鹽水按不同梯度稀釋,然后涂布到LB培養(yǎng)基上,28 ℃培養(yǎng)24 h后,根據(jù)菌落顏色、形態(tài)、大小、邊緣整齊度及透明度等特征的不同,用接種環(huán)挑取單菌落進行劃線分離,直至得到純培養(yǎng)物。分別挑取單菌落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測定OD600,根據(jù)平板菌落計數(shù)結果計算各菌株的培養(yǎng)液密度,作為待測菌液。

1.2.4 拮抗菌的初篩和復篩

采用濾紙片抑菌圈法進行初篩[13]。接種病原菌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28 ℃培養(yǎng)16 h。取10 μL培養(yǎng)液加入培養(yǎng)皿中,倒入冷卻至約40 ℃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約20 mL),輕輕搖晃混勻。將直徑為6 mm的無菌濾紙片置于培養(yǎng)皿中,再將20 μL待測菌液滴加于濾紙片上,28 ℃培養(yǎng)24 h后觀察測定抑菌圈大小。將出現(xiàn)抑菌圈的菌株再次復篩,篩選出抑菌圈較大而且穩(wěn)定出現(xiàn)的菌株進行后續(xù)試驗(抑菌圈直徑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1.2.5 拮抗菌X8的傳代穩(wěn)定性

按1.2.4方法進行操作。初代菌為分離純化保存的菌株。將初代菌重新三區(qū)劃線,挑取單菌落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為二代菌。以此類推。以初代抑菌圈直徑為100%,接種9代,分別做抑菌圈試驗,觀察并測量抑菌圈直徑,試驗重復3次。

1.2.6 病原菌和拮抗菌的菌株鑒定

1.2.6.1 形態(tài)特征觀察

群體形態(tài)觀察和個體形態(tài)觀察如革蘭氏染色、芽孢染色、莢膜染色、穿刺試驗、細胞大小測定等均參照文獻[14]進行。

1.2.6.2 生理生化試驗

酪蛋白水解、明膠水解、淀粉水解和油脂水解等大分子水解試驗參照文獻[14]進行。微量生化管鑒定試驗按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說明書》操作和觀察記載。

1.2.6.3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

本試驗采用菌落PCR,從病原菌三區(qū)劃線平板上挑取單菌落,加入1 mL的無菌水,混勻后煮沸5 min,5000 r/min離心3 min,取上清液作為PCR反應的模板。擴增引物為細菌16S rRNA基因序列通用引物27F和1492R。反應體系:50 U Taq酶0.5 μL,10×Buffer(含Mg2+)2.5 μL,10 mmol/L dNTP 2.5 μL,100 μmol/L引物各0.5 μL,模板1 μL,加ddH2O至25 μL。反應程序:預變性95 ℃ 5 min;變性95 ℃ 30 s,復性55 ℃ 30 s,延伸72 ℃ 90 s,變性—復性—延伸30個循環(huán);再延伸72 ℃ 5 min。PCR產(chǎn)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在EZ.BioCloud網(wǎng)站查找模式菌株序列并下載,在Mega 6.06軟件中比對序列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2.7 拮抗菌X8對不同溫度的適應性

以0.5%的接種量接種至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分別置于20、25、30、35、40 ℃搖床中,180 r/min培養(yǎng)36 h。分別取20 μL發(fā)酵液,滴加于無菌濾紙片上,再將濾紙片置于混有病原菌的LB培養(yǎng)基上,28 ℃培養(yǎng)24 h,觀察測定抑菌圈大小。試驗重復3次。

1.2.8 拮抗菌X8對不同鹽度的適應性

以0.5%的接種量分別接種至鹽度為0、10、20、30、40、50的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28 ℃培養(yǎng)24 h。按照1.2.7的方法進行操作。試驗重復3次。

1.2.9 拮抗菌X8對泥鰍生理指標的影響

1.2.9.1 體長和體質量增加量的測定

將泥鰍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設置3個平行,每個平行15尾泥鰍,平均體長(13.2±0.3) cm,體質量(10.1±0.2) g,置于直徑20 cm、高10 cm的飼養(yǎng)盒中,每盒保持1 L的水量。每隔2 d換水1次。水溫為(23±1) ℃。每日稱取泥鰍體質量,按體質量的2%進行投食,早晚各1次。拮抗菌X8以0.5%的接種量接種至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0 ℃培養(yǎng)36 h,制成菌液,進行平板菌落計數(shù),得到菌液密度。試驗組加入1 mL菌液,使得水體中拮抗菌的密度達到105cfu/mL數(shù)量級。對照組加入1 mL無菌LB液體培養(yǎng)基。換水后,試驗組和對照組重新添加菌液和無菌LB液體培養(yǎng)基。觀察期為28 d,觀察每組泥鰍的生長狀況,測量各組總體長和總體質量(15尾合計),計算觀察期內(nèi),總體長和總體質量的增加值,分析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情況。

1.2.9.2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測定

28 d觀察期結束后,將各組泥鰍斷尾取血,離心后取血清,-20 ℃保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測定均按照測試盒說明書進行。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

1.2.10 拮抗菌X8對不同水產(chǎn)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活化本實驗室保存的幾株水產(chǎn)致病性菌株:維氏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菌、哈維弧菌、鰻弧菌。采用濾紙片抑菌圈法(無菌LB液體培養(yǎng)基為對照),按照1.2.4進行操作。觀察并測量抑菌圈大小。試驗重復3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離

自患病泥鰍體表病灶處采樣,共分離出25個純培養(yǎng)物。編號分別是D1-1,D1-2-1,D1-2-2,…,D5-7,…,D7。

2.2 病原菌的篩選和回歸感染

2.2.1 病原菌的篩選

將上述分離到的25個純培養(yǎng)物,按方法1.2.2感染健康泥鰍,其中只有編號為D5-7的菌株可誘發(fā)泥鰍出現(xiàn)腐皮、爛身等典型的腐皮病癥狀,因此初步確定D5-7為病原菌株。

2.2.2 回歸感染

為進一步證明菌株D5-7為泥鰍腐皮病的病原菌,再次自菌株D5-7引起發(fā)病的病灶部位取樣,按1.2.2的方法進行分離和感染,同樣出現(xiàn)了與自然患病相同的腐皮病特征(圖1)。人工感染試驗后,取發(fā)病泥鰍的病灶組織進行分離,確實分離到與D5-7形態(tài)特性一致的菌株,表明菌株D5-7為泥鰍腐皮病的病原菌。

圖1 感染腐皮病的泥鰍

2.3 拮抗菌的分離

自泥鰍養(yǎng)殖池水和底泥采集的樣品經(jīng)過稀釋涂布、三區(qū)劃線,共分離出11株菌株,編號分別為L11、L12、L13、L14、L15、L17、L18、L19、L20、H25、X8。

2.4 拮抗菌的篩選

2.4.1 拮抗菌的初篩和復篩

按1.2.4方法進行操作,結果見圖2a,菌株L11、X8、L18、H25出現(xiàn)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1.2±0.11) mm、(14.2±0.10) mm、(11.9±0.10) mm、(9.9±0.20) mm。將出現(xiàn)抑菌圈的菌株進行復篩,篩選出抑菌圈較大且穩(wěn)定出現(xiàn)的菌株X8進行后續(xù)試驗(圖2b)。

圖2 拮抗菌的初篩(a)和拮抗菌的復篩(b)

2.4.2 拮抗菌的傳代穩(wěn)定性

按1.2.4方法進行操作。以初代抑菌圈直徑為100%,接種9代,抑菌圈直徑分別為初代的105%、109%、106%、96%、95%、94%、107%、111%、110%,證明X8的抑菌活性能夠穩(wěn)定傳代。

2.5 病原菌和拮抗菌的菌株鑒定

2.5.1 形態(tài)特征觀察

在LB平板上將病原菌D5-7三區(qū)劃線,28 ℃培養(yǎng)24 h后觀察。菌株D5-7菌落呈淡黃色,圓形,中央鼓起,邊緣整齊,光滑,半透明或接近不透明;革蘭氏染色后菌體呈紅色(圖3),可以判斷菌株D5-7為革蘭氏陰性細菌。顯微觀察其大小為(1.43±0.19) μm×(0.7±0.08) μm;無芽孢,無莢膜。穿刺試驗結果表明,菌株D5-7無運動性。

在LB平板上將拮抗菌X8三區(qū)劃線,28 ℃培養(yǎng)24 h后觀察。菌株X8菌落呈淡黃色,多邊形,邊緣不整齊,表面干燥不平滑,不透明;革蘭氏染色呈紫色(圖4),可以判斷菌株X8為革蘭氏陽性細菌。顯微觀察其大小為(2.99±0.28) μm×(1.17±0.17) μm;有芽孢,無莢膜。穿刺試驗結果表明菌株X8無運動性。

圖3 菌株D5-7的菌落形態(tài)(a)和革蘭氏染色結果(b)

圖4 菌株X8的菌落形態(tài)(a)和革蘭氏染色結果(b)

2.5.2 生理生化試驗

2.5.2.1 大分子水解試驗

以短小芽孢桿菌(B.pumilus)E14[15]為對照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病原菌D5-7具有降解酪蛋白、明膠等蛋白質的能力,但不能降解淀粉和油脂(圖5)。拮抗菌X8具有水解淀粉和明膠的能力,不能水解酪蛋白、油脂(圖6)。

圖5 病原菌D5-7的蛋白水解試驗

圖6 拮抗菌X8的淀粉和明膠水解試驗

2.5.2.2 菌株D5-7和菌株X8的生理生化反應

菌株D5-7和菌株X8的生理生化反應見表1和表2。菌株D5-7能夠利用葡萄糖、蔗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不能利用丙二酸鹽、鼠李糖、阿拉伯醇、蜜二糖等。菌株X8能夠利用纖維二糖、葡萄糖、氰化鉀、丙二酸鹽等,不能利用果糖、乳糖、半乳糖、甘露醇等。

2.5.3 16S rRNA序列分析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

擴增菌株D5-7和X8的16S rRNA基因,16S rRNA基因片段大小約為1500 bp。將PCR產(chǎn)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

利用EZ.BioCloud網(wǎng)站查找模式菌株序列并下載,用Mega 6.06軟件采用臨接法(重復數(shù)為1000,步長值取百分比)分別構建菌株D5-7和X8的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圖7、圖8)。

由圖7可知,病原菌D5-7與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Aeromonadssalmonicidassp.salmonicida) ATCC 33658遺傳距離最近,同源性為98%。綜合菌落和細胞形態(tài)觀察、生理生化試驗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將病原菌D5-7鑒定為氣單胞菌屬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

由圖8可知,拮抗菌X8與解淀粉芽孢桿菌(B.amyloliquefaciens)D15遺傳距離最近,同源性為98%。綜合菌落和細胞形態(tài)觀察、生理生化試驗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將拮抗菌X8鑒定為解淀粉芽孢桿菌。

表1 病原菌D5-7微量生化管反應結果

表2 拮抗菌X8微量生化管反應結果

圖7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構建的菌株D5-7(LC312129)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圖8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構建的菌株X8(MH128163)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6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不同溫度的適應性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在20~40 ℃之間具有抑菌活性(圖9)。在30 ℃時,抑菌活性達到最高,抑菌圈直徑達(16.6±0.35) mm。

圖9 不同溫度對解淀粉芽孢桿菌X8拮抗活性的影響柱形圖上方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

2.7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不同鹽度的適應性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在鹽度0~50之間具有抑菌活性(圖10)。在鹽度為0時,抑菌活性最高,抑菌圈直徑達(21.7±0.18) mm。隨著鹽度的上升抑菌活性逐漸降低,在鹽度為50時,抑菌活性最低,抑菌圈直徑僅為(10.1±0.37) mm。說明解淀粉芽孢桿菌X8在鹽度0~50內(nèi)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2.8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泥鰍生理指標的影響

觀察期間,試驗組與對照組泥鰍全部存活(表3)。體長(cm)和體質量(g)為試驗前后增加的數(shù)值。試驗組泥鰍的體長和體質量的增加值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推測原因,可能是解淀粉芽孢桿菌X8抑制了水體中病原菌的生長,改善了生長環(huán)境,促進了泥鰍的健康生長。

圖10 不同鹽度對解淀粉芽孢桿菌X8拮抗活性的影響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是魚類重要的兩個免疫指標。試驗組與對照組泥鰍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所差別,但未達顯著水平(P>0.05)。試驗組泥鰍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極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酸性磷酸酶作為體內(nèi)巨噬細胞溶酶體的標志酶,在體內(nèi)直接參與磷酸基團的轉移和代謝,主要存在于各臟器、血細胞和骨髓中[16]。本試驗中試驗組酸性磷酸酶的增高,說明解淀粉芽孢桿菌X8可提高泥鰍的免疫力。

表3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泥鰍生理指標的影響

2.9 解淀粉芽孢桿菌X8的拮抗譜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維氏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殺鮭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菌、哈維弧菌、鰻弧菌有拮抗性(圖11),抑菌圈直徑分別達(14.7±0.10) mm、(16.8±0.15) mm、(11.3±0.20) mm、(15.9±0.15) mm、(8.2±0.05) mm、(11.8±0.10) mm、(8.2±0.08) mm。

圖11 解淀粉芽孢桿菌X8對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a.氣單胞菌,b.海水菌. CK為對照.

3 討 論

3.1 腐皮病病原菌的研究

誘發(fā)腐皮病的細菌性病原有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和點狀產(chǎn)氣單胞菌點狀亞種(A.punctatassp.punctata)等[3,17-18]。泥鰍腐皮病傳染性強、潛伏期長、發(fā)病率較高且危害大,給養(yǎng)殖業(yè)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19-20]。目前,關于泥鰍腐皮病病原菌,僅見蕭克宇等[3]報道的溫和氣單胞菌。本研究分離的殺鮭氣單胞菌也可誘發(fā)泥鰍腐皮病,目前尚未見報道。

殺鮭氣單胞菌屬氣單胞菌科、氣單胞菌屬,是一種引起鮭科魚類發(fā)生癤瘡病即腐皮病的典型細菌性病原[21]。1894年,Emmerich等[22]首次自患病溪鱒(Salvelinusfontinalis)中分離出該菌。其廣泛分布于淡水河流、湖泊、池塘等多種水環(huán)境,除美國南部地區(qū)以外,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現(xiàn)。近年來,被殺鮭氣單胞菌感染的水產(chǎn)動物有半滑舌鰨(Cynoglossussemilaevis)[23]、異育銀鯽(Carassiusauratusgibelio)[24]、大西洋鮭(Salmosalar)[25]、細鱗魚(Brachymystaxlenok)[26]、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27]、仿刺參(Apostichopusjaponicus)[28]、石鰈(Kareiusbicoloratus)[29]等,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伴有出血性紅點,嚴重者體表形成膿腫或潰瘍。本試驗患病泥鰍除了上述病癥外,還出現(xiàn)鱗片脫落和臟器外露等癥狀。殺鮭氣單胞菌感染泥鰍的研究,擴大了對殺鮭氣單胞菌可感染水生生物種類的認知范圍。

3.2 腐皮病的誘發(fā)因素

誘發(fā)泥鰍腐皮病的主要因素有兩種:一是劃傷,二是溫度。當泥鰍養(yǎng)殖池淤泥過多、池塘水質不良、施用未經(jīng)充分發(fā)酵的糞肥,或在捕撈、運輸過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鰍體受傷,導致泥鰍體表黏膜脫落或損傷,即可引起病原菌大量滋生。病原菌自泥鰍的受傷皮膚入侵,感染發(fā)病[18,30]。另外泥鰍腐皮病也為季節(jié)性發(fā)作病害,據(jù)初步觀察,江蘇連云港養(yǎng)殖泥鰍的發(fā)病時間通常為初春和秋末(即4—5月和9—10月),此時養(yǎng)殖池水溫通常為22~27 ℃,當氣溫高于30 ℃時,病情自然減弱直至消失。由此推測,大鱗副泥鰍腐皮病的發(fā)生與溫度密切相關,鰻鱺[31]的研究也有類似的情況。本試驗篩選出的拮抗菌X8的適應溫度為20~40 ℃,在生產(chǎn)上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3.3 拮抗菌X8為一種多功能菌株

近年來,以拮抗菌為代表的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環(huán)境友好、綠色安全等特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僅可以有效防治病害發(fā)生,還有助于改善水質,減少環(huán)境污染[32]。目前,國內(nèi)外應用拮抗菌防治水產(chǎn)病害的報道較多,用來防治殺鮭氣單胞菌的研究也有報道[33-34],但使用拮抗菌防治泥鰍腐皮病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筆者以殺鮭氣單胞菌D5-7為指示菌,自大鱗副泥鰍養(yǎng)殖池水樣中篩選并鑒定出1株拮抗菌——解淀粉芽孢桿菌X8,其抑菌圈直徑達(14.2±0.10) mm。該菌株的獲得,進一步豐富了防治水產(chǎn)病害的拮抗菌資源。

有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桿菌是重要的生防細菌,抑菌活性非常廣泛[35-36]。張雪等[37]研究表明,牛瘤胃源解淀粉芽孢桿菌對大腸桿菌、副溶血弧菌、藤黃八疊球菌(Sarcinalutea)和產(chǎn)氣桿菌(E.aerogenes)等細菌以及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黑根霉(Rhizopusnigricans)等霉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孫梅等[38]篩選出的解淀粉芽孢桿菌JSSW-LA,對多種水產(chǎn)病原菌如嗜水氣單胞菌、維氏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A.caviae)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對溫和氣單胞菌和豚鼠氣單胞菌的抑制效果顯著。本研究分離的拮抗菌解淀粉芽孢桿菌X8不僅對引起腐皮病的殺鮭氣單胞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其他水產(chǎn)病原菌如維氏氣單胞菌、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菌、哈維弧菌、鰻弧菌等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哈維弧菌、遲緩愛德華菌、鰻弧菌感染一般發(fā)生在鹽度為10~30的海水環(huán)境[39],解淀粉芽孢桿菌X8在鹽度40以下均對其有一定的抑菌活性。這與田良[40]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解淀粉芽孢桿菌被認為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菌種,有望開發(fā)為水產(chǎn)養(yǎng)殖專用微生物制劑[41]。

解淀粉芽孢桿菌X8不僅對上述水產(chǎn)病害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對泥鰍生長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本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比對照組體長增加1.40 cm,體質量增加2.44 g,酸性磷酸酶提高0.18 U/mL,三者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P<0.01)。因此該菌株在生產(chǎn)養(yǎng)殖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猜你喜歡
單胞菌泥鰍芽孢
泥鰍籠
遼中區(qū)患病草魚體內(nèi)嗜水氣單胞菌分離、鑒定與致病力測定
枯草芽孢桿菌在養(yǎng)雞生產(chǎn)中的應用
牙齦卟啉單胞菌口腔感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研究進展
住院患者氣單胞菌流行病學特征及耐藥性分析
解淀粉芽孢桿菌Lx-11
解淀粉芽孢桿菌的作用及其產(chǎn)品開發(fā)
側孢短芽孢桿菌A60
捉泥鰍
捉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