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曄 楊竹君 褚振海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作用。方法 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訓練, 比較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上、下肢肌力≥Ⅲ級患者占比分別為80.0%、92.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6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72.33±6.76)、(66.45±7.02)、(60.29±7.03)分, 對照組患者分別為(68.43±6.59)、(62.25±7.16)、(56.13±8.20)分;研究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早期康復訓練;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102
急性腦梗死為一種神經(jīng)科常見疾病, 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吞咽困難、半身不遂等, 嚴重者甚至很快會昏迷不醒,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 2]。以往, 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主要采用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但由于患者長時間肢體靜止、關節(jié)僵硬, 極易導致患者癱瘓[3]。因此, 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極為必要。本研究旨在觀察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作用,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本院治療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4例, 女16例;年齡53~77歲, 平均年齡(64.37±7.20)歲;病程1個月~3年, 平均病程(18.35±8.12)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5.26±8.33)歲;病程2個月~3年, 平均病程(17.73±7.6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 并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在床上獨自進行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訓練, 具體方法為:①預防肢體萎縮與關節(jié)畸形訓練:a.撫摸、熱敷患肢;b.擦拭患肢皮膚, 同時推拿、按揉并拍振患肢肌腱且以小幅度搖動患肢關節(jié);c.為刺激0~Ⅰ級患肢進行主動運動, 在給予視覺與精神鼓勵的同時, 適當給予患肢生物電刺激;d.適當壓迫關節(jié)面, 從而增強關節(jié)穩(wěn)定性。②Bobath法康復訓練:a.積極地向患者與家屬講述開展早期康復訓練的作用與重要性, 使其從內心接受此訓練方法;b.合理選取體位, 翻身頻率為每2 h進行1次, 且注意患肢的擺放;c.為避免關節(jié)僵硬, 對患肢各關節(jié)進行被動訓練;d.指導患者在床上用健手帶動患肢進行上舉、伸肘等訓練;e.指導患者自行練習早期坐位, 并逐漸延長練習時間;f.指導患者進行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及肩關節(jié)的活動訓練, 同時鼓勵患者要勤用患手取物, 以提高患手手指關節(jié)的靈活度。③器械訓練:在患者住院3 d后到康復科進行器械訓練, 訓練強度需從小到大, 循序漸進地進行。④作業(yè)療法:待患者患肢可自行活動后, 指導患者開展雙手對指、快速指鼻訓練等, 并采用排紙牌、堆積木等一些小游戲增強患者手指的控制與協(xié)調能力。⑤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指導患者在家屬與醫(yī)護人員的協(xié)助下進行日常訓練。⑥心理調護:因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急, 患者在突然喪失自理能力后易發(fā)生情緒大幅度波動, 康復訓練者應開展積極心理疏導, 提高治療依從性。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及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肢體恢復情況:采用徒手肌力分級發(fā)評定標準(Lovertt 6級分級法)對上、下肢肌力進行評估, 肌肉不能自主收縮為0級;肌肉能自主收縮, 但不能帶動關節(jié)活動為Ⅰ級;肌肉能帶動關節(jié)水平活動為Ⅱ級;肌肉能可帶動關節(jié)上下活動為Ⅲ級;肌肉可帶動關節(jié)對抗低于正常阻力進行活動為Ⅳ級;肌肉可帶動關節(jié)正?;顒訛棰跫墶"谏钯|量評分: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進行判定, 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上、下肢肌力比較 研究組患者上、下肢肌力≥Ⅲ級患者占比分別為80.0%、92.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67.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 研究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3.03±6.82)、(53.38±7.54)、(51.19±7.88)分, 干預后分別為(72.33±6.76)、(66.45±7.02)、(60.29±7.03)分;干預前, 對照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4.24±7.45)、(54.92±6.83)、(52.15±7.28)分, 干預后分別為(68.43±6.59)、(62.25±7.16)、(56.13±8.20)分。干預前, 兩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元已受到不可逆性的損傷, 臨床單純采用藥物對癥治療對促進其功能恢復作用不太明顯, 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受損后具有結構與功能的重組能力[4, 5]。因此, 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刺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組能力對于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早期康復訓練可對運動通路神經(jīng)元進行刺激, 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進行強化與鞏固, 從而有效預防肌肉攣縮與非癱瘓側肌萎縮, 進而有效提高患者肢體肌力。在開展早期康復訓練之前, 要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康復訓練方案, 訓練難度需由易到難, 訓練量需由小到大, 直到完成整體康復訓練目標為止。在開展早期康復訓練的過程中, 要注意觀察患者訓練反應與肌力改善情況, 同時常詢問患者訓練感受, 盡可能地避免肌肉疼痛與不適感;在對各個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時, 切勿用力過大, 以防因暴力訓練導致骨位異化甚至引發(fā)骨折;在康復訓練后期, 要逐漸降低輔助運動量, 增加個體運動量, 提高患者肢體運動能力, 最終促使患者可完全自主運動。在Bobath訓練法的開展過程中, 主要強調患者要和家屬進行積極配合, 盡可能地讓患肢接受各種物理性刺激, 促進患肢的觸覺-運動系統(tǒng)的恢復。除此之外, 在開展早期康復訓練的整個過程中, 需重視心理調護對于康復訓練效果的影響, 不僅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還可解除神經(jīng)抑制, 使機體神經(jīng)肌肉調節(jié)處于最理想狀態(tài)。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上、下肢肌力≥Ⅲ級患者占比分別為80.0%、92.5%,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0%、6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急性腦梗死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滕秀涵, 韓杰, 路放, 等. 奧扎格雷與銀杏達莫對老年急性腦梗塞患者血清Cys-C和IL-6的影響.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7,?17(1):126, 159-161.
[2] 金志麗. 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中醫(yī)護理和現(xiàn)代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6, 36(z2):163-165.
[3] 蔣艷.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與急性腦梗塞患者NIHSS評分及C反應蛋白的關系.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7, 24(4):393-395.
[4] 劉雪蓮, 蔣茶英, 陳闖宏. 社區(qū)綜合康復護理路徑在腦梗塞導致偏癱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4, 21(6):753-755.
[5] 李敏. 急性腦梗塞患者72例早期康復的臨床護理. 河北醫(yī)學, 2013, 19(12):1909-1910.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