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宋志堅
板塊郵箱:xawbyl@sina.com
荀子其人,在“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中,是堂而皇之地被作為法家代表人物推出的。手頭有一本那時出版的《荀子簡注》,其《出版說明》中就明明白白地寫著:“荀子,名況,又叫孫卿,戰(zhàn)國后期趙國人,是新興地主階級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法家的優(yōu)秀代表?!逼鋵?shí),此前此后,也曾有人或明或暗地將他當(dāng)做“具有專制主義觀念”或“生活于專制制度下”的“法家人物”。
那么,這位“法家的優(yōu)秀代表”,是怎樣評說孔子及其儒家的呢?
秦昭王曾問荀子:“儒無益于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jǐn)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边@是他給“儒者”所下的一個定義,其要點(diǎn)是“法先王”與“隆禮義”。至于“謹(jǐn)乎臣子而致貴其上”,是包括在“禮義”之中的,無非是當(dāng)臣子的要謹(jǐn)守臣子的本分,忠心耿耿地對待“人主”。如果說這還只是荀子對“儒者”的客觀界定,那么,此后所說則是對“儒者”的主觀認(rèn)同了。荀子認(rèn)為,“儒者”在不同處境之下,都不會失去自己的道德情操:人主用之,在朝當(dāng)官,他們會妥然處理政事,而使朝政完美;人主不用,當(dāng)普通百姓,他們也會謹(jǐn)慎老實(shí)地做人,而使風(fēng)俗完美。他們即使只是處在一個大夫的職位上,也不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所能單獨(dú)任用或一個諸侯國所能單獨(dú)容納的;他們即使隱居在偏僻的里巷與狹小簡陋的房子里,貧窮得無立錐之地,其聲譽(yù)名望也并非天子諸侯可及。(參見《荀子·儒效》)
荀子的這些話,泛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者”,至于他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時,則分明以孔子為例了。他說,“仲尼將為司寇”之時,原先行為不端的人,都聞風(fēng)而收斂,例如:常在早晨讓羊喝飽了水再去賣羊以欺騙買主的沈猶氏,不敢在早晨讓自己的羊喝水了;放縱妻子淫亂的公慎氏趕緊休了妻子;平時荒淫無度的慎潰氏搬走了;魯國賣牛馬的也不再漫天要價,因?yàn)樗麄冎揽鬃訒钚姓?,主持正義??鬃幼≡陉I黨這個地方講學(xué)授徒,闕黨的人們分配網(wǎng)獲的魚獸,有父母的人都會多得一些,因?yàn)榭鬃拥男┲烙绊懖⒏腥玖怂麄?。(參見《荀子·儒效》)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與聞國政三月”之后,賣羊羔豬豚的不隨意抬價,男女行路分道而走,遺留在路上的東西沒人撿拾,從四方來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請求,全都給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這段話,可與荀子說的互相印證。
荀子將治國之道分為三等。以“義立而王”,即以禮義治國的王道為上;以“信立而霸”,即“刑賞已諾信乎天下”而治國的霸道為中;以不遵循禮義而專搞權(quán)術(shù)陰謀的如齊閔王、孟嘗君者為下。荀子特別強(qiáng)調(diào)“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而仁者不為”,將此做為禮義治國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這是以“儒者”效法的“先王”為標(biāo)本的。凡此種種,都能說明荀子充分肯定孔子的“禮義治國”的政治主張。(參見《荀子·王霸》)至于“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霸)”,荀子認(rèn)為不足為奇,因?yàn)樵谒磥恚呵铩拔灏浴贝_實(shí)不值得稱道,并以“五霸”之首齊桓公為例,認(rèn)為此公殺兄爭國,放縱奢侈,欺詐鄰國,如此等等,怎么能夠在孔子門下得到稱頌?當(dāng)然,他沒有因?yàn)橹戈慅R桓公的種種弊病時貶低管仲,恰恰相反,他肯定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諸侯,乃是因?yàn)辇R桓公能放手任用管仲,因而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關(guān)鍵。(參見《荀子·仲尼》)
荀子不僅贊賞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情操,而且也肯定孔子的思想以及學(xué)術(shù)上的建樹。他在《儒效》篇中說:“圣人,是思想原則的樞紐。天下的思想原則都集中在他這里了,歷代圣王的思想原則也統(tǒng)一在他這里了,所以《詩》《書》《禮》《樂》也都?xì)w屬到他這里了?!北娝苤鬃邮侨淮蛳俗龉俚哪铑^之后,沉下心來做學(xué)問的,并因此而編成了《禮》《樂》《書》《詩》《易》《春秋》六經(jīng)。這段話中所說的“他”無疑是孔子??梢?,荀子是把孔子當(dāng)做圣人的。
我很奇怪,這些內(nèi)容都在那本《荀子簡注》之中,其《出版說明》怎么會說荀子是“法家的優(yōu)秀代表”呢?
話說回來,荀子的思想,也并非只是孔子思想的重復(fù)。荀子贊成孔子的禮義治國,同時又提出“禮法”這個命題,在他那邊,“禮義”是與“法度”結(jié)合在一起的,“禮”是通過“法”而得到保障的;荀子贊成儒家“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同時又提出:“諸侯問政,不及安存,則不告也;匹夫問學(xué),不及為士,則不教也;百家之說,不及后王,則不聽也。夫是之謂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也?!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個“三不”主義,第一條指的是衛(wèi)靈公問戰(zhàn),第二條指的是樊遲問稼,說的“不告”與“不教”,都是孔子的事,第三條即“百家之說,不及后王,則不聽也”,就是荀子自己的主張了。他的所謂“法后王”,大概就有要與時俱進(jìn),顧及當(dāng)代帝王所處時代之實(shí)際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說他是“法家”,原也事出有因,就像王充也被人說為“法家”一樣。
若非如此,那連續(xù)兩千余年的所謂的“儒法斗爭”,又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