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呼延云
歷史上真實的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一方面他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一個文韜武略樣樣拿得出手的“十全老人”;一方面他又大搞文字獄,思想保守,信任貪官,是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罪人……但是由于影視作品的演繹,最為后人所津津樂道和感動的,卻是這位皇帝各種各樣的風流韻事,而他的真實面目反而模糊起來。這一現象,大概可以算作藝術源于生活卻扭曲了生活的樣板。
不過,筆者在閱讀史料筆記的過程中,真正為乾隆皇帝感動和欽佩不已的,并不是他對皇后魏瓔珞乃至夏雨荷多么癡情,而是他對涉及侵害、殘害、殺害兒童的罪犯“狠毒至極”的處理態(tài)度。
讀中國正史,兒童一直是一個如在霧中的群體,他們除了傳播謠言或預兆興亡的讖語,幾乎從來沒有正面出現過。而各類史料筆記中,兒童也無非扮演如下幾種角色:饑荒時被人吃,亂世被買賣,太平盛世被瘟疫奪去性命,總之是飽受侵害卻罕見被保護,而無論朝廷重臣的奏折還是圣主明君的批本,都很少見到關于兒童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內容。因此,乾隆皇帝對涉及兒童方面的“指示”,便非常令人矚目了。
乾隆年間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高峰的代表時期之一,人口眾多,百業(yè)俱興,而社會矛盾的復雜程度也十分突出,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各種驚悚恐怖的大案層出不窮。這其中,涉及侵害兒童的犯罪——尤其是性犯罪,數量相當龐大,不信諸君可以翻翻《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不說俯拾即是,也是屢見不鮮。
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中都記錄的“二格訴冤”一案。事情發(fā)生在乾隆十五年,“景山遺失陳設古玩數件,內務府官疑挑土工人所竊,召執(zhí)役者數十人,立而訊之”。其中一個人突然跪下,哭訴說自己是正黃旗人,小名二格,大名李星望,今年十二歲。上元節(jié)觀花燈回家路上,被一個名叫常明的鄰居圖奸不遂,“我力拒,且言歸當訴諸父。常明遂以衣帶勒我死,埋河岸下”。官員們大驚失色,“問其尸,云在河岸第幾柳樹旁”。說完,那人撲通一聲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等他醒來時一問,正是常明本人。官員們趕緊將他扣押,然后按照冤魂所述地點挖掘二格的尸體,“掘之亦得,尚未壞”。
這起極為詭奇的“鬼附兇手身訴冤情”案件,主審者就是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所以可信度極高。刑部把案情上奏給乾隆皇帝,最后將兇手常明依律斬首。
二格遇害時年僅十二歲,在清代屬于“幼孩”。讀清代筆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詞匯的定義與今日不同,比如“幼孩”的界限是十二歲以下,而“少年”則往往指青年。對于殺害幼孩的行為,清律正文中本來沒有什么特別規(guī)定,但從乾隆四十一年開始,皇帝突然要求加重對謀殺未成年人的處罰,甚至可以視為從大清最高層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條款。
乾隆四十一年,山西發(fā)生了一起案件,有個名叫界安的和尚,收了個十一歲的徒弟叫韓二娃。韓二娃年幼貪玩,經常遭到界安的毆打。這一年的八月初九,酒醉后的界安將韓二娃剝去衣服,吊在房梁上,用浸濕之雙股麻繩抽打,“遍毆韓二娃全身并狠毆其心坎、脊臀多處”,導致孩子死亡。山西巡撫和刑部擬判界安斬監(jiān)候,乾隆看了奏折十分惱火,直接讓刑部將《大清律》的相關條款改為“凡僧人逞兇,謀、故慘殺十二歲以下幼孩者,擬斬立決”——他一天都不想讓界安多活。
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四川省發(fā)生了一樁殺死幼孩的案件。大邑縣民婦楊張氏與一個名叫周萬全的人通奸,被八歲的小孩李幺兒窺見。李幺兒不知道這兩人在干什么,大概是喊叫了起來,周萬全嚇得逃走了,楊張氏害怕李幺兒年幼無知,向更多的人散布這樁丑事,便起了殺人滅口之心。她將李幺兒騙進房屋,將孩子抱在床上,用稻草堵住孩子的嘴巴,翻轉身體,自己騎在孩子身上,用繩索纏繞在李幺兒的咽喉處將他勒死……孩子的尸體被發(fā)現后,官府很快偵破了此案。四川總督李世杰按照大清律例將楊張氏判處斬監(jiān)候,刑部等三法司復核后也同意了李世杰的判決意見,但報到乾隆那里卻碰了釘子。
乾隆看完奏折,認為一個八歲的孩子童稚無知,撞破奸情又不是他的錯,楊張氏居然下得去手,實在是淫兇殘忍至極,而刑部將這樣的殺人兇手定為斬監(jiān)候,簡直就是縱容不法,于是命令將楊張氏立即處斬。此外還補充說明,今后膽敢對十歲以下孩子下毒手的,都照著楊張氏的例子來辦,直接斬立決“以儆兇殘而示懲創(chuàng)”!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河南扶溝縣又發(fā)生一起殺害兒童的案件。村民馬利、陳安和陳文采三個人聚在陳文采家里閑聊,正好同莊的八歲男孩單香跑到陳文采家的院子里玩兒。陳文采突然想起一事,自己曾經多次向村里的財主陳超借錢,陳超總是不借,他想如果把單香弄死,將尸體偷偷移送到陳超的后院里,等陳超發(fā)現時一定驚慌失措,不知怎么會有孩子死在家里,報官難免攤上官司,而且恐怕一入公門渾身上下都是嘴也講不清,這時自己突然現身,代為掩埋,從此就可以放開了敲詐陳超。他把計劃跟馬利、陳安一說,這倆狐朋狗友都表示贊同。于是馬利在門口看著不讓外人進來,陳文采將單香誆進屋子里,陳安一把按倒孩子,捂住口鼻,陳文采用麻繩將單香勒死,并移尸到陳超家的后院。誰知陳超發(fā)現尸體后,馬上選擇了報官,導致陳文采的計劃徹底落空,并和他的那倆黨羽一起,很快被官府抓捕歸案。
河南巡撫梁肯堂可不是糊涂人,他知道乾隆皇帝對李幺兒遇害案的相關指示,判處陳文采斬立決,并判處幫兇陳安絞監(jiān)候,馬利杖一百、流三千里,本以為這樣的判決會使皇上“龍顏大悅”,誰知奏折遞上去,乾隆還是不滿意。
乾隆認為,單香年僅八歲,陳安和馬利居然忍心跟陳文采同謀害之,“情殊兇惡”,是可忍孰不可忍,從今以后,凡是謀殺十歲以下幼童的,主犯斬立決,這就不用強調了,從犯也由過去的絞監(jiān)候加重到絞立決。
刑部沒轍,只好按照皇上的意思再次修改《大清律例》。
乾隆皇帝去世后,即位的嘉慶“子承父業(yè)”。從清代史料筆記的種種記載來看,嘉慶屬于那種非常有人情味兒的皇帝,在刑事案件的判決中也處處體現出公正、公平,甚至有一定的保護婦女權益的傾向,那么在兒童的生命受到戕害時,他的憤怒也是躍然紙上。
嘉慶十四年,四川省發(fā)生了一起謀殺幼孩案件。南溪縣民謝文彪見七歲孩子張狗兒脖子上的銀項圈很漂亮,估計值幾個錢,就給搶了過來。張狗兒哭著往家走,謝文彪怕他回家告訴家長,就將張狗兒拉到河邊,摁在水中溺斃。案發(fā)后,署任四川巡撫的特清額判處謝文彪斬立決,對此刑部沒有異議,而嘉慶帝在“終審環(huán)節(jié)”認為,就為了一個項圈,謝文彪居然謀殺七歲的孩子,實屬“殘忍已極”,單單砍頭還不夠解恨,“應予以梟示,俾眾共知儆惕”!并且下令刑部制定相關條例,嗣后如有謀殺十歲以下幼孩的案件,特別是涉及圖財害命的,除了斬絕之外,一律梟首示眾!
也許在現代人看來,斬首、絞刑、梟首示眾,這些行為都太過血腥和殘忍,但是相比那些可憐的、無辜的小生命們受到的殺戮,這樣的處理是不是也很公正呢?中國古代的司法原則是“鏡律”,對刑事犯罪分子,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說白了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甭扯那些七七八八沒用的,對兇手講人權,那么受害者的人權誰來捍衛(wèi)?
乾隆在諭旨中談到為什么把殺害李幺兒的楊張氏從斬監(jiān)候改判斬立決時,曾經明確指出:“夫世風日下,作奸犯科者實所難免,今既不能道德齊禮,不得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使兇惡之人共知懲創(chuàng),童稚亦多保全?!币馑际?,對那些作奸犯科的壞人,既然教育不好他們,就干脆把刑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這樣他們才不敢傷害孩子,才能保護更多的孩子。更加令人感動的是,乾隆皇帝還感慨道,社會上發(fā)生這么多針對兒童的罪犯,“我君臣當引以為愧”!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多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