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茨
茶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素有一席之位。喝茶,畢竟是一雅事,曾經(jīng)我也是極其愛茶的。
我出生在南京城,江南濕潤溫暖的氣候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緣此,江蘇自古以來就是產(chǎn)茶大省。雨花茶是寧城最有名的綠茶,亦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圓綠的茶身,鋒苗挺秀,抓上一小把將其沖上沸水,水面便會立顯細細的白毫,茶色碧綠、清澈、口齒留芳,甘甜回味悠久,猶如色、香、藝俱全的江南綠衣少女。我喝雨花茶一直喝到了整個少女時代。當然,其間也少不了品飲整個江蘇地區(qū)及鄰省浙江的綠茶,如蘇州太湖久負盛譽的洞庭碧螺春、武陽春雨、徑山綠茶、金山翠芽、前峰雪蓮、茅山青峰,名滿天下的西湖龍井、開化龍頂?shù)取?/p>
年少時并不懂得鑒賞茶的分類與好壞,不過是江南地區(qū)自古產(chǎn)茶,茶種繁多,跟著大人喝就是了。喝完但覺有精神,上課不易打瞌睡走神,頰齒留香,且易消食,便當作是一種隨手可得的天然飲料,成為日常一個生活習慣罷了。
14歲那年,父親因公調(diào)職,來到長江更南邊的洞庭湖一帶,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稱“武陵”“朗州”的常德。由于此地位于洞庭湖西側(cè),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云籠霧罩,空氣清潤,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與優(yōu)勢,使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最優(yōu)良的品種大抵都薈集于此。本地所產(chǎn)綠茶品種繁多,如:石門銀峰,桃源所產(chǎn)的大葉茶,澧縣的太青雙上綠茶等。當?shù)鼐用翊蠖嗍桥粋€大瓷缸,或者小蓋碗,開水一沖泡便喝;稍微講究的弄一銀壺,或描著梅、蘭、竹、菊的白細瓷杯,取當?shù)乩暇乃?,約摸燒開至七八十度,先注水入杯,再依個人口味輕重取其量放入茶葉,看著碧綠的茶葉懸空漂浮,慢慢舒展,水氣上氤氳著清冽的香氣,慢慢啜上一小口,人便靜了下來……江南地區(qū)盛產(chǎn)綠茶,故當?shù)厝顺:染G茶如飲白水。其后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茶葉工藝技術(shù)的提高,陸陸續(xù)續(xù)地也喝到了白茶、黑茶(古時作為邊疆貢茶)、紅茶。而近幾年更是喝到了黃茶,如洞庭湖的“君山黃袍”。以前我只記得“君山銀針”,其茶芽形如大小均勻的銀針,嫩綠似蓮心,仿如“白銀盤里一青螺”。此茶在湖南境內(nèi)頗有盛名,據(jù)傳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此茶入藏。而其他各地市縣多有其地生產(chǎn)的各式綠茶。于我當時不甚淵博的茶文化知識及朦朧的印象,綠茶大都色清味甘、微苦而淡香,無特別迥異之處。
15歲時,父親因公務接待臺灣客商,叫上我學習待人接物之道。臺商儒雅之極,隨身攜帶了一套精巧的紫砂茶具,里三層外三層用麻絲牢牢包裹,里有蓋碗的茶具、聞香杯、茶海(公道杯)、一個朱泥的小茶壺、竹制可折疊的茶簡、茶匙之類。他將一個錦囊解開,取出一包壓得牢實的蜷曲成一團的墨綠茶葉,揀出約摸三分之一的量,丟進剛用開水洗凈的茶壺中,笑曰:“這叫‘觀音入宮。”爾后,把沸水壺提得高高地沖入茶壺,茶葉便旋而起舞了,再用壺蓋輕輕刮去浮在面上的白色泡沫,又說:“這叫‘春風拂面。”打開壺蓋,一股馥郁醇濃的蘭花香直撲肺腑。第一泡茶并不著急喝,而是將其倒出,淋了杯盞。再沖一泡時,在公道杯上放上一個鋁制的茶漏,待茶渣過濾后,再將清澈呈翠綠色的湯水少許而安靜均勻地滴入擺成一字型的小茶杯中,爾后巡回注入,并示意我將一個聞香杯放在鼻下做深呼吸,只覺香入肺腑,甘醇濃烈,與綠茶那種微香不可同語。細觀茶葉,呈橢圓形,似觀音臉,葉片肥厚,較綠茶重量微重。持盞慢啜,邊啜邊聞,但覺由微苦化為甘意,喉底潤甜,心曠神怡??蜕滩粺o得意,言曰:“知道這叫什么?叫關(guān)公巡城!功夫茶花的就是時間,費的是功夫!”那時,方曉得這世上除了綠茶之外,還有叫“鐵觀音”的半發(fā)酵青茶。其精細規(guī)范的泡茶流程,精美的茶具及濃郁持久的花香味,獨具魅力的“觀音韻”,竟將茶可以喝得如此有情趣。此后,它便如同一個夢,深深淺淺地印在了我的心底,偶爾泛起一陣陣貪戀的漣漪。
許是有緣,客商走時,竟特意將那全套紫砂功夫茶具贈送給了我,并留下了茶葉。自那以后,我便無師自通,學會了泡“功夫茶”,并樂此不疲。嗜喝“鐵觀音”的習慣一直延續(xù)到了而立之年。后來,聽聞“鐵觀音”產(chǎn)地的安溪人工種植與噴農(nóng)藥數(shù)量越來越頻繁,且稀土超標,便再也不喝了。
2001年在政府機關(guān)工作時,單位里有一個小茶廳,常供一些茶飲。一日與人邀約談事,點了一杯“人參烏龍”,喝覺美妙可口,茶味甜而不膩,香而不重,口腔周圍滿滿生津,滋潤舒適,比嚼“綠箭”口香糖更覺清新爽口,以后便常喝此茶長達半年。一日,廈門友人來出差,帶來一盒“鳳凰單樅”贈我,言茶廳那種“人參烏龍”品質(zhì)粗俗,人參亦非正品,不過是普通烏龍茶加放了人工參粉,添加香甜口感而已。一時恍然大悟,汗顏,便再未喝。
歲月浮游,如同清草上的露珠,滑落在泥土里常無影蹤。2005年工作變動,北上京城工作,其間認識且品嘗了不少各式茶類,如當?shù)厝藧酆鹊能岳蚧ú琛不盏牧补掀?、貴重稀有的安化黑茶鼻祖“渠江薄片”、武夷山的大紅袍、漳州的奇蘭白芽、潮州的鳳凰單叢、廣西的六寶、云南的陳年普洱……不勝枚舉。
前幾年由于工作需要,常赴紫砂之都宜興考察,認識了不少紫砂界的省、國家級大師,尤以當代紫砂藝術(shù)泰斗顧景舟一脈傳藝之后為多,對茶道與器皿的認知及見解精益了不少。宜興,古稱“陽羨”,此地的茶,自古以來即有,且有“茶的綠洲”之盛名。而此地獨有的紫砂泥料更是一絕,稱之為“金玉紫砂”。自明正德年間紫砂盛始,制成壺后,名家輩出。因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易保溫,獨特的透氣性等諸多妙處,加之器具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jié)合,業(yè)已成為茶具界的“貴族”之首。北宋梅堯臣曾以詩贊曰:“小石冷泉皆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睔W陽修亦云:“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瀟有余清。”宋詞《滿庭芳·試茶詞》有云:“輕淘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園……”
那年初到宜興,正是春上三月,宜興明前綠茶恰逢盛期。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陶藝大師李昌鴻夫婦及其子女熱情款待吾等數(shù)人,取出當季春芽上品,飲后頓覺不俗。因其賢夫婦伉儷皆為顧景舟大師嫡傳弟子,又同為老紫砂藝術(shù)廠的工作人員,對茶器的要求更是講究,精益求精。“好壺配好茶”,“好馬配好鞍”,陶藝世家皆是“以茶養(yǎng)壺”。沽一席茶,須得配上四五把不同泥料器型的壺。一壺泡茶葉,一壺注水,旁的幾把陪侍,若綠茶喝過換紅茶,須得再換一壺,改呷普洱時(宜興喚喝茶為呷茶),便再擇換他壺。這樣以茶養(yǎng)壺,茶味方可保持純粹自然,不會竄味。當時坐在雕花的木窗下,品著溫香的茶水,望著對面的白墻黛瓦,竹海青濤,小橋流水,窗外細雨淅淅瀝瀝,竹風颯颯,啾啾鳥鳴,直覺六腑通明,腋下生風。“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痹谶@正是江南的好風景中,塵世一切紛擾喧囂似已歸隱清風明月中,渾然兩相忘,大有優(yōu)游成仙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