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傳》,為魯史官左丘明所修纂。中國史官傳統(tǒng),源遠流長,自《尚書》《春秋》以下,無論“欲往事不忘”之記注,或“欲來者興起”之撰述,多以經世資鑒為依歸?!蹲髠鳌芬詺v史敘事解說《春秋》,治亂盛衰之啟示、成敗興亡之殷鑒,觸處皆是,自不例外。要之,《左傳》之比事與屬辭,提供經世致用獨多。清魏禧《左傳經世鈔·自敘》所謂:《左傳》為史之大宗,“古今御天下之變,備于《左傳》”。
天下之變,莫大于侵、伐、戰(zhàn)、役,《春秋》多征存之。《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睉?zhàn)爭為涉外之大事,與國內大事之祭祀,等量齊觀,皆備受重視,《春秋》多據事直書之?!蹲髠鳌饭び跀⑹?,尤長于敘次戰(zhàn)爭,千古無出其右。春秋時代之戰(zhàn)役,見于《左傳》敘記,以晉楚城濮之戰(zhàn)(僖公二十八年)、晉楚邲之戰(zhàn)(宣公十二年)、晉齊鞌之戰(zhàn)(成公二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成公十六年)、吳越笠澤之戰(zhàn)(哀公十七年),最為知名。其他大小戰(zhàn)役,《左傳》亦多因事命篇,體圓用神,“皆精心結撰而為之,聲勢采色,無不曲盡其妙?!保▍顷]生《左傳微》卷四)
為因應經世資鑒之歷史使命,《左傳》敘次戰(zhàn)爭,稽考成敗得失,最所用心與致力。誠如《漢書·藝文志》所云“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因此,影響戰(zhàn)事成敗得失之所以然,依序為兵法謀略之高下,將領才性之美惡,軍心士氣之升降,武器裝備之良窳,軍隊人數之多寡?!蹲髠鳌窋?zhàn),多有具體而微之體現。譬如晉楚城濮之戰(zhàn),筆者已發(fā)表《〈左傳〉敘戰(zhàn)與〈春秋〉筆削——論晉楚城濮之戰(zhàn)的敘事義法(上下)》一文,載《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4期、6期,可以互參。
中國敘事傳統(tǒng),濫觴于《春秋》,大備于《左傳》,形成于《史記》(張高評《〈春秋〉〈左傳〉〈史記〉與敘事傳統(tǒng)》,《國文天地》2017年第33卷第5期)。今以《左傳》敘秦晉韓之戰(zhàn)為例(僖公十五年,645),持屬辭比事之《春秋》教,探論《左傳》之敘戰(zhàn)書法?!洞呵铩分P削,如何轉化為詳略、重輕、顯晦、曲直之書法?屬辭比事之《春秋》教,如何運化為歷史敘事、敘事之義法?多可以從中窺見一斑。《左傳》敘次戰(zhàn)爭,敘事傳人之焦點場景,與后世之史傳小說不同,大抵以經世資鑒為依歸,觀秦晉韓之戰(zhàn),有具體而微之體現。
“原始要終,本末悉昭”,為古春秋記事之成法?!洞呵铩贰蹲髠鳌冯m為編年體史書,然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左傳》,皆薪傳此一本末敘事之書法。編年體之失,為相關事跡,星羅棋布,不相貫串。然“原始要終,本末悉昭”之歷史敘事,適足以救濟編年體之局限,令來龍去脈洞然,終始本末曉然。《禮記·經解》所謂:“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靈活運用,可以助長歷史敘事之閱讀興味與接受效益。
始、微、積、漸,為歷史發(fā)展之脈絡與通則。春秋侯國間之軍事沖突,自有其遠因、近因、導火線,《左傳》以史傳經,將事件之終始本末,交代清楚,記載明白,此固史官之天職。至于原始要終,敘事見本末,能令千載之下如見如聞,筆墨近化工,尤其難能而可貴。如秦晉韓之戰(zhàn),發(fā)生于僖公十五年。然《左傳》關注遠因,于僖公十三年,敘“晉薦饑,秦輸粟于晉”;十四年,敘“秦饑,乞糴于晉,而晉人弗與”。此《左傳》敘事,“先經以始事”之例,即所謂“本末悉昭”之史筆。僖公十五年,敘秦晉韓之戰(zhàn)原委,開宗明義,再提“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外加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不與。于是,秦伯伐晉,乃師出有名?!蹲髠鳌窋⑹聜魅?,為救濟編年體之缺失,往往運用提敘法,以提綱挈領總括散分,而凸顯得失功過,是非成敗。韓簡視師,所謂“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不報”,亦借由擬言代言作提敘。
就秦晉韓戰(zhàn)之終始本末而言,近因在晉閉秦糴,遠因則為惠公背賂失信。臨陣,又閉諫違卜,于是秦獲晉侯。總之,韓之戰(zhàn),其曲在晉?!蹲髠鳌吩敂x惠公無道,韓戰(zhàn)之必敗可知。清王源《左傳評》稱:“此文序晉惠公之喪敗,全是自作之孽。而前序其獲,后序其歸。序其獲,固見其孽由己作;序其歸,更見其孽由己作?!鼻甯呤科妗洞呵锎笫卤怼ぷx春秋偶筆》釋韓愈《贈盧仝》詩,稱“究終始”三字最妙,此即比事屬辭之法。《左傳》之歷史敘事,探究本末終始,即是古春秋記事成法之演化。
清方苞《左傳義法舉要》稱:“此篇大旨,在著惠公為人之所棄,以見文公為天之所啟?!鄙w以宏觀之視野,系統(tǒng)之思維鳥瞰全書,眼光未留滯于韓之戰(zhàn),亦未執(zhí)著于晉惠公,已觀照到重耳之興晉,晉文公之稱霸諸侯。且看《左傳》敘“晉侯歸,殺慶鄭而后入”,知晉惠雖遭困辱,無能改其忌刻惡行,所以為外內所棄?!皶x饑,秦又餼之粟”一段,《左傳》借箕子代言曰:“姑樹德焉,以待能者?!眳顷]生《左傳微》指出:“惠公事才了,又透文公消息?!鼻逋踉础蹲髠髟u》較早指出:“序晉不亡,即伏文公之興;秦不取晉,即伏穆公之伯。”猶東海霞起,總射天臺,此《左傳》歷史敘事“究終始”之書法。
《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述孔子作《春秋》云:“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北却问肥拢梢泽w現《春秋》之義;故古人作史,往往于敘事中寓論斷(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左傳》《史記》多優(yōu)為之,此之謂比事見義(張高評《〈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2014年第25期)。
《左傳》敘秦晉韓之戰(zhàn),重心焦點不在戰(zhàn)事,而在晉惠公之敗德無道,可作后世殷鑒。觀其比次史事,或作類比,或作對比,而出以反對映襯法為多,此《左氏》敘事之藝術,亦歷史編纂學之可取法者。以類比史事言,《左傳》開篇敘晉惠公招怨、背賂、食言、失信,三施而無報。臨戰(zhàn),再寫其閉諫、違卜,秦遂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以從之,秦穆姬偕子女登臺履薪以救之,晉陰飴甥會秦伯于王城以說秦,終于“改館晉侯,饋七牢焉”。迨晉惠歸國,乃“殺慶鄭而后入”?!蹲髠鳌窋x惠公“忌刻以斂怨,多怨以取敗,能合其眾以釋怨而復國”,然不能釋慶鄭不孫之恨,器量之偏執(zhí)狹隘,不能成大事。因此,秦穆公只能期待另一位“能者”重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