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武
文人與書法自古密不可分,是文人就離不開寫字,無論你寫的是公文、書信、日記、讀書札記還是詩詞歌賦,文人就要動筆,那時候動筆的“筆”只能是毛筆。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鋼筆圓珠筆的發(fā)明,毛筆漸漸失去了日常書寫之用,一般人不再接觸毛筆,用毛筆寫字變成了書法家的事情,并具有了表演的性質(zhì),分化成今天中國一個獨有的職業(yè)——“書法家”,毛筆與文人就這樣分道揚鑣了。
但,筆墨紙硯作為一種文化基因,盡管因失去了實際功用而被遺忘,卻還是深深植根在文人的血脈中的。只要你是個文人,只要一有合適的土壤、環(huán)境、氣氛,或者只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齡,這種基因就會在你的身上復(fù)活,哪怕之前你沒練過書法。
雖然是個新手,但也斗膽談一下自己對書法的看法吧。
何為好字?我認為好字應(yīng)該是這樣三句話:通法度,達性情,有自我。法度是寫好字的前提,只有掌握了法度方能揮灑自如。趙孟頫說:“書法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不精,雖善猶惡,字形不妙,雖熟猶生?!边@是講法度的重要。當(dāng)然話又說回來,一個人的字若拘泥于法度,亦步亦趨,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會是好字。因為在這樣的字里,沒有個人氣息,看不到書家的心情,像塑料花一樣乏味無趣。所以法度之外一定要有性情和自我。揚雄說“書為心畫”,一個人的字一定是他情緒、情感、情懷的表達。王羲之與朋友雅集,飲酒作詩,心懷喜悅,微醺之際,一口氣寫出《蘭亭集序》,雖有八處涂抹,但這恰恰是心情流露處,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滿紙悲憤交加,血淚交迸,筆墨隨情感的起伏大開大合,也是多處涂抹,但毫不掩飾做作,遂成天下第二行書。
這些名帖,都是率性而為,并不先拉開架勢,說“我要寫書法啦”!所以蘇東坡說“書無意于佳乃佳爾”。今人寫字多為表演和展覽,要么工工整整恭恭敬敬,不見書家真面目,要么夸張作勢,嘩眾取寵,讓人掩鼻。當(dāng)然我的字可能連他們也不如,好在我也不想當(dāng)書法家,寫字就為悅己、放松、釋壓,如果順便能在寫的過程中水平慢慢提高,那也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