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路醇香

2019-09-24 18:30:12石爭光
湖南文學(xué) 2019年9期
關(guān)鍵詞:石馬坪上梅山

石爭光

暮色四合,我緩步走出辦公大樓。百米開外,賽雙清公園內(nèi)已然游人如織。此地位于新邵縣城釀溪鎮(zhèn)西南之畔,有峭壁如削,江水環(huán)流,謂之“臨江絕色”,下有井口潭,幽深莫測。登臨懸崖上之六角亭,一陣陣花香撲面而來。舉目四顧,江面波光粼粼,兩岸燈火閃爍,大半個縣城盡收眼底。

釀溪鎮(zhèn)

釀溪鎮(zhèn)位于縣境南部資水與釀溪河匯合處,資水穿境而過。春夏水漲,資水倒灌入溪,故名釀溪。解放前,這里不叫鎮(zhèn),只有沿釀溪的兩條街道。一條老街,兩里多長,現(xiàn)在叫小河街;另一條新街,半里多長,后來叫大河街。當(dāng)初這里沒有公路,本地大宗的土特產(chǎn),比如生姜、辣椒、百合、煙葉、藥材等,都要用船運出去,邵陽縣九公橋的煤炭、邵陽市的百貨、新化的陶瓷、益陽的谷米等,也都要用船運進來。人們在釀溪與資江的交匯處,老街的盡頭,新街的對面修了一個近兩百米長的大碼頭。碼頭邊每天帆船云集,裝貨的、卸艙的、驗船的、過秤唱碼的、推船下水的,人喊馬叫。這里的人要到邵陽市去,一般不從水路坐船。因為水路遠(yuǎn),有三四十里,且是上水船。從這大碼頭擺渡到河對面大坪曹家碼頭,走雷家坳、長春亭、匡家?guī)X,再過渡到邵陽市,只有十六里,還是石板路。不光釀溪的人到邵陽市去要從此過渡,就是漣源藍田、新化金竹山、坪上一帶的客商,都要在這里歇腳,從此碼頭過渡。這個渡口光渡船就有三條,釀溪渡那時遠(yuǎn)近聞名。遙想這樣的景象,我常常會想起沈從文的《邊城》,想起邊邊城的渡口。不知當(dāng)年的釀溪渡,是否也有一個像翠翠一樣的女孩,是否也曾在時光里流淌過一個同樣哀婉動人的故事?

一九五二年二月,政務(wù)院將全國著名的大縣——邵陽縣和新化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了一個新縣,叫新邵縣。釀溪鎮(zhèn)理所當(dāng)然地成了縣城,公路也很快四通八達,運貨的帆船也少了很多,老街和新街立刻成了背街。但這個渡口并沒閑著,因為增加了很多機關(guān)、工廠、商店,對岸大坪又辦起了新邵一中,每天從釀溪渡上下街的、上下班的、讀書出差的、走親訪友的,比過去成倍增多,三條渡船都不夠用。為解決過渡的擁擠問題,政府又允許私人劃子收費擺渡,因此釀溪渡口又多了四五只劃子,釀溪渡比以往更加熱鬧。

改革開放后,渡口的木板船被機帆船替代,人們過河時方便了不少,也舒適了不少。只是,在碼頭這邊有一個下坡,在那邊有一個很長的上坡,上上下下依然有不少麻煩。再后來,在渡口的上水方向從銀三角通大坪修了一座橋,人們直接從橋上過,釀溪渡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F(xiàn)在那里變成了沿江風(fēng)光帶的一個非常舒適漂亮的休閑場所,但釀溪渡依然存在于人們的記憶里。釀溪鎮(zhèn)小河街居民朱余才根據(jù)釀溪渡的變遷,寫下了頗有文采的長篇小說《釀溪渡傳奇》,但我更喜歡白云詩社社員賀元軒《釀溪》詩中帶給我的清新感覺:

十里春堤柳色青,山城二月雨濛濛。

釀溪初釀桃花酒,一路醇香下洞庭。

九頭巖

地名往往隱藏著大地及時間的秘密,比如九頭巖。九頭巖位于釀溪鎮(zhèn)九頭巖村,三面環(huán)水,風(fēng)光秀麗。村莊雖小,歷史和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一九五二年新邵建縣之前,九頭巖村為新化通往邵陽的主要干道。相傳,古代因居住此地的百姓以梁姓居多,故名“洲河梁家”。清代,當(dāng)?shù)亟煌ㄒ再Y水航運為主,“洲河梁家”是新化通往邵陽的必經(jīng)之地。沿河而下,兩岸懸崖峭壁,水流湍急兇險,唯有行至“洲河梁家”河段,水勢逐變平緩,水面寬敞;北面距“洲河梁家”三十余里的高橋村,老百姓們有意在“洲河梁家”的資江兩岸修建渡口碼頭,以便通行。彼時,有位鄉(xiāng)賢主動出資修筑碼頭,頭天用火藥炸開山石,第二天被炸開的山石已自行合攏,如此反復(fù)多次,眾人大惑不解。后來,有高橋村和“洲河梁家”的九位鄉(xiāng)賢共同出資來修筑碼頭,并按照高人指點,用狗頭血祭拜山神土地。如此,被炸開的山石不再合攏,兩岸碼頭得以修成。碼頭修好后,能停泊大小船只近百艘,每天都有五十至六十艘過往船只在此留宿,成為當(dāng)時重要的交通要地,當(dāng)?shù)匾虼藷狒[繁華。村民們?yōu)榧o(jì)念出資修筑碼頭的九位鄉(xiāng)賢頭領(lǐng),遂將此碼頭命名為“九頭巖碼頭”,“洲河梁家”也改名為“九頭巖村”。

此后,當(dāng)?shù)氐墓媸聵I(yè)得以傳承延伸。碼頭修好后,又有鄉(xiāng)賢捐資建造兩艘渡船,以方便兩岸行人過往。更多的鄉(xiāng)賢則出資修筑了高橋村至九頭巖碼頭、九頭巖碼頭至邵陽市的全程青石板“官道”。因水運、陸運的拉通,九頭巖村進入歷史鼎盛時期,成為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九五二年新邵建縣,縣治釀溪村,新化至邵陽的官道改道。后又因在附近柘溪村修建了曬谷灘水電站,水運受阻,九頭巖村漸漸不復(fù)當(dāng)年光鮮。

而今,隨著新邵縣強力推進旅游全域化,加快建設(shè)大美湖南之心,九頭巖以其風(fēng)姿綽約的身影,正在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白水洞

白水洞其實并非洞,而是一個十余公里的峽谷,峽谷對峙拱衛(wèi),其形似洞,流泉訇然中出,其色如銀,而稱白水洞。明邑侯宋大榮有詩云:“入洞二三里,居民四五家。連山有杉竹,蔽野盡桑麻。梅雨潤浸幘,槐風(fēng)涼透紗。流泉清可聽,為我洗囂嘩?!?/p>

綿延的峽谷幽僻、寧靜,與谷外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次第展開著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的山水畫圖。當(dāng)然,白水洞也還是有洞的,而且有眾多大小不一的溶洞群。形成于第二紀(jì)冰川期的白龍洞,內(nèi)有“南天一柱”“天下第一簾”“海底世界”,被專家譽為溶洞的三大奇觀。

水是風(fēng)景的靈魂,有水的山才會有靈性。白水洞的水,其色,是生生的銀白;其質(zhì),是晶瑩剔透,絕無瑕疵;其形,則如莊子的文章,隨物賦形,不擇地而出。一般風(fēng)景區(qū)的水,更像一個柔情的女子,在山腳環(huán)繞著青山,此所謂的“郴江有幸繞郴山”;而白水洞的水,則是“長”在山上,源自山脊之巔的流泉飛瀑。尋根溯源,不但可以體驗到登山之樂,也可以領(lǐng)略到白水洞的無窮水趣。

白水洞的核心景區(qū)在新邵縣嚴(yán)塘鎮(zhèn)的白水洞村,下得車來,拾級而上,前面猛然傳來澎湃的濤聲,循聲望去,但見亂石叢中,飛銀濺玉,一股流瀑噴薄而出,這就是白水洞十二景之一的銀濤峽了。賞玩銀濤峽,最愜意的是枕石聽濤。隨地找一塊巨石,仄身而臥,看那瀑飛如銀,聽那濤聲似雷,舒展長臂,似可攬浪花入懷。沿著那或明或暗,忽大忽小的溪澗灘涂上溯,一路打鬧嬉戲,捉魚抓蟹,也可一路感受白水洞的水趣。滴水巖瀑布,水珠似斷線珍珠,丁冬有聲,有白樂天“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象;水簾洞瀑布,水幕從一波三折成梯級而下,有李太白“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氣派;再上行,螺螄湖水庫豁然目前,水面開闊,漣漪輕漾,很有“高峽出平湖”之嘆。

梅山

“梅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歷史的地域名稱,泛指湘中一帶山區(qū),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qū)。土地面積近五萬平方公里。而其腹地,則是指湘中、資水中游,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包括今之安化、新化兩縣、冷水江市及漣源市、新邵、隆回、洞口縣部分地區(qū),綏寧則為梅山口。境內(nèi)山巒重疊,溪谷縱橫。

至于梅山得名,說法有三:一種說法是荊楚一帶山上多杏梅,這塊地方故稱為“梅山”;還有一說是越王勾踐的后代梅絹(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定居今湖南益陽,因其姓而稱該地為“梅山”;也有學(xué)者考究,“梅山”由“羋山”音轉(zhuǎn)而來,“羋山”實指楚人居住之地。相傳,春秋時期,湘中地區(qū)是楚王部眾居住地,楚為羋姓,楚人居住地為羋山。而到秦漢時,因助漢高祖滅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為湘中山地。人們把他所據(jù)之地稱為梅山,這又恰好與當(dāng)?shù)豈i音吻合。積習(xí)成俗,這片土地就被稱為梅山。梅山地區(qū)因山高林密,民風(fēng)強悍,“語言侏離”,交通不便以及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階級實行封鎖政策,故“不與中國通”。這里的人民過著原始農(nóng)耕、漁獵生活,形成了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閉的土著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梅山文化不斷向四周蔓延、輻射、滲透,覆蓋范圍不斷擴張。其文化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習(xí)俗;三是文化載體。

就宗教信仰而言,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統(tǒng)的神、符、演、會和教義。他們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張五郎。張五郎,又叫開山五郎,是梅山祖師。相傳他是狩獵能手,開山修路的巧匠,抗擊外侵的英雄。他長著一雙反腳,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人們將其雕像敬奉于神龕上,逢年過節(jié),進山巡獵,抗擊外敵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習(xí)歷千年不變。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則有眾多,流傳較為廣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獵神梅嫦。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倫理約束,原始性極強,展示了人的本性。由宗教衍生出許多關(guān)于巫、儺文化,神秘的法術(shù),比如“化骨水”,這一法術(shù)就是一旦有人被魚刺卡住喉嚨,施法術(shù)的人端來一碗水,對著水念幾句咒語,讓人喝下他念過咒語的水就可以將魚刺化下去。還有止血水、接骨水之類的神奇法術(shù)。

說到民風(fēng)習(xí)俗,獨特的民族風(fēng)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維度。梅山文化最初表現(xiàn)為一種村落巫儺文化,歌謠是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武術(shù)是梅山文化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梅山文化地域圖有上梅、中梅、下梅之稱,上梅指新化,下梅指安化,中梅腹地大熊山正是分隔新安兩邑的界線。不同的地區(qū)其生產(chǎn)習(xí)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獵”“中峒梅山掮棚放鴨”“下峒梅山打魚摸蝦”就體現(xiàn)了他們的各自特色。邵陽籍作家馬笑泉先生的中篇小說《梅山》講述的就是梅山三峒的故事。除了生產(chǎn)習(xí)俗,峒民們有著自己的婚嫁習(xí)俗和喪葬習(xí)俗,峒民在治病、驅(qū)魔、婚喪時以鼓鑼相擊。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豐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載歌載舞,一連數(shù)天。此外,梅山人還有喂飯怪俗、詛咒罵俗、炒蟲俗、喂煙習(xí)俗等獨特的習(xí)俗??梢哉f,梅山習(xí)俗千奇百怪,五彩繽紛,是其他區(qū)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黃河流域不曾有的。

至于文化載體,梅山峒民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反映生活,記事傳書,甚至宗教教義都用歌謠表現(xiàn)。梅山歌謠,組合起來,就是梅山人歷史的再現(xiàn)和寫照。在記事傳經(jīng)方面,他們有峒事歌、族歌、節(jié)氣歌、樵歌、秧歌等,這些歌或直傳史事,或細(xì)唱傳文,或詳述經(jīng)歷,或明教事理。如史詩《酒歌》有三千多行,內(nèi)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遷徙、人倫教育、民情風(fēng)俗等,是一部綜合學(xué)科價值極高的史詩。梅山詩歌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立足生活,想象豐富,意境奇特。同時,音節(jié)勻稱,頓數(shù)整齊,具有音樂之美。小孩從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傳。例如:太陽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飯,篩子關(guān)門眼睛多。

據(jù)考證,新化、安化一帶為梅山文化的發(fā)祥地。在新邵建縣之前屬于老新化縣的地方,有著更為濃厚的梅山文化淵源,對梅山文化的繼承更為原始與直接。沿二一七國道翻過梅寨坳就進入坪上鏡內(nèi),就可以聽到與邵陽方言截然不同的坪上方言,梅寨坳的這座山叫做“瑯概山”,以梅寨坳為界,山南講邵陽方言,山北講坪上方言。山南山北,盡管經(jīng)歷幾千年的融合與滲透,如今都屬于新邵縣,但在坪上鎮(zhèn)這塊彈丸之地,依然保留著許多獨特的風(fēng)俗習(xí)慣與鄉(xiāng)土風(fēng)情。比如坪上人不興過端午節(jié),他們對端午節(jié)不是十分重視,家家戶戶在過端午這天不吃大魚大肉,卻必須吃紅莧菜,莧菜上加一點搗碎的蒜泥。在坪上人心中,夏至節(jié)比端午節(jié)更為隆重,更受重視,家家戶戶中餐要大魚大肉地吃一頓,即使在物質(zhì)條件極為艱苦的時代,坪上人過夏至?xí)r沒錢也要借或者賒些豬肉來慶祝節(jié)日。梅山文化中的儺文化在坪上也有很明顯的例證,比如“喊魂”這一風(fēng)俗一直沿襲至今。

隔著一個梅寨坳,坪上人在吃的風(fēng)俗上與邵陽人有著許多明顯的不同,邵陽人做菜喜歡用油炸、炒,而坪上人做菜喜歡用水煮。比如泥鰍、鱔魚、青蛙、魚這些腥味重的食物,邵陽人要用油將其炒得焦黃、噴香,而坪上人則從不用油炸,只用水煮,煮好后再加佐料。區(qū)別最為明顯的是泥蛙、石蛙的做法,泥蛙和石蛙皮是黑色的,邵陽人要剝了皮,切成塊之后再用油爆炒,而坪上人則不剝皮,也不切成塊,就整只整只地用水煮。這樣的吃法,過去邵陽人都不接受,時至今日,許多邵陽人都感受到了坪上菜肴的美味之處。因而在新邵這塊土地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菜系,那就是坪上菜,其水煮活魚、水煮盤龍、水煮豬肉、水煮泥蛙等水煮系列菜肴風(fēng)行全縣,尤其是坪上牛肚,已成為標(biāo)志性的地方特色菜。

梅山也是蚩尤文化的發(fā)祥地,距今五千六百年前。蚩尤早期活動于安化、新化一帶,其勢力日漸強大后,與黃帝逐鹿中原,兩軍于梅山對壘,歷經(jīng)大小七十一戰(zhàn)。其中最驚險的一次戰(zhàn)斗,黃帝被梅山重重?zé)熿F所困,不辨方向。后來,蚩尤在涿鹿與黃帝決戰(zhàn),戰(zhàn)敗被擒后斬首。據(jù)傳,蚩尤所戴的木枷拋擲荒山,化為楓林,楓葉之所以那樣紅,乃蚩尤的鮮血染成。山海經(jīng)載:黃帝殺蚩尤于黎山,棄其械,化為楓樹。此后蚩尤部落的一支遷徙至梅山形成九黎族。

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會”上,來自湖南冷水江市和新化縣的兩位學(xué)者首次提出,湘中地方自古以來存在的一種神秘古樸的民間原始文明文化形態(tài),稱之為“梅山文化”,這個概念當(dāng)即得到大會的認(rèn)可。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后期,法國巴黎大學(xué)華南人類研究所和法國遠(yuǎn)東學(xué)院一些學(xué)者在法國圖魯滋一支東南亞移民族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又到梅山三十六峒游念》的巫教手抄本經(jīng),內(nèi)容是表述瑤人死后靈魂需回梅山認(rèn)祖歸宗。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由中法兩國學(xué)者發(fā)起的第一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新邵縣舉辦,吹響了海內(nèi)外梅山文化研究的號角;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二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安化縣舉行,研究梅山文化的隊伍不斷壯大;二○○三年十月,第三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隆回縣舉行,梅山文化研究的領(lǐng)域進一步擴大;二○○六年,第四屆“梅山文化研討會”在新化縣召開,將梅山文化的研究推進到相對成熟階段。九百多年來,深厚悠遠(yuǎn)的土著文化和歷代移民帶進來的外地文化不斷整合、交融、同化,形成了豐富多彩而獨具特色的新梅山文化。

石馬江

石馬江系資江干流,源于隆回縣,流經(jīng)新邵的迎光、龍溪鋪、巨口鋪、小塘、新田鋪五個鄉(xiāng)鎮(zhèn)。在新田鋪鎮(zhèn)大禹廟村注入資江。石馬江全長雖僅百余公里,卻因流經(jīng)森林茂密、山勢險峻、地形跌宕的雪峰山東脈,支流眾多,奔騰直瀉,極具氣勢。其美麗與豪放陶冶了兩岸人民快樂、堅毅和奔放不羈的性格特色。石馬江號子主要流傳在新邵縣迎光、龍溪鋪、巨口鋪、小塘、新田鋪的石馬江流域一帶,新邵東南部、隆回高坪一帶亦有分布。二○○八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石馬江號子的產(chǎn)生與梅山文化有著密切的淵源關(guān)系。石馬江號子最具代表性的雖然是石馬江石工號子,但歷史最悠久的卻是石馬江朝圣號子。朝圣號子現(xiàn)又名“南岳歌”,起源于梅山的祭祀音樂。梅山文化可上溯至楚辭的《九歌》。梅山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以巫文化為代表的梅山教,所祀諸神除道教的太上老君外大多為普通勞動者,甚至有打獵捕魚、采石修橋、洗衣漿衫諸君,其山歌、號子等多是從祀神的巫樂中演變發(fā)展而來。現(xiàn)在的“南岳歌”依舊在各地的朝圣歌中獨具魅力,石馬江“南岳歌”一唱,余皆斂聲。

石馬江兩岸為崇山峻嶺,高山多石,百姓多以采石為業(yè),歷朝歷代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的石工。至清末和民國初年,幾乎村村戶戶皆有石工。石馬江號子最先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石馬江號子中,最為著名的是小塘的石工號子。小塘石工號子比較成套,分長號、短號、急號三類。長號用于拉石頭,短號用于撬石頭,急號用于抬石頭上坡過坳。呼號歌詞即興編唱,做什么唱什么,見什么唱什么。小塘是有名的石匠之鄉(xiāng),位于新邵縣北部,與隆回、邵陽縣接壤,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近千年來,小塘石匠口傳心授,瓜綿椒衍,世代傳承。解放前,該鎮(zhèn)每年有數(shù)以千計的石匠外出做工,所雕刻的龍、鳳、獅、象和“八仙過海”“哪吒鬧?!钡日讏D像,堪稱絕倫。一九八七年鼎盛時期,小塘鎮(zhèn)石工達到二千八百人。

石馬江號子產(chǎn)生于生產(chǎn)勞動中,是一種勞動號子。“作則歌,歌則舞”,歌聲起處必有勞作。勞作者神情亢奮、孔武有力,歌聲粗獷,手舞足蹈,姿勢優(yōu)美,使得行人駐足,引頸圍觀。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石馬江邊八十多位優(yōu)秀石工,受新邵縣委的派遣,參加人民大會堂的修建。他們在勞動中喊的石工號子振聾發(fā)聵,贏得路過的首都人民一片喝彩:“勞動者之歌好聽!”也引起了文化部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的興趣和好評。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湖南省文化部門的專家們?yōu)閰⒓尤∥乃囌{(diào)演的石馬江號子授予很高的榮譽,饒有興趣地對石馬江號子的曲號、風(fēng)格、特點進行了分析和調(diào)研,一再強調(diào)要將這一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挖掘開發(fā)、保護和利用起來。二○○二年,中央電視臺通過采訪收集,將石馬江號子編入“湘中熱土”節(jié)目,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石馬江號子一時名揚海內(nèi)外。

在資江岸邊徜徉,一抹脈脈余暉,在江面上隨波光流動。一只飛鳥從眼前掠過,翅膀,有如一架鍍金的小小鋼琴。這細(xì)微的空氣振動,哦不,這黃昏的音樂,將我從沉思中拉了出來。游人漸漸散去,這臨江的亭臺上,只剩下我,獨自與眼前的平靜江水相互凝視。有人告訴我,如果把湖南省版圖對折兩次,全省的幾何中心就在邵陽、婁底的交界處,而新邵則是湖南“大地的原點”。正是這方熱土,給了我文化自信的乳汁,并哺育我成長。

猜你喜歡
石馬坪上梅山
在路上(外一首)
詩歌月刊(2023年3期)2023-05-30 14:51:08
少年毛澤東曬谷坪上的風(fēng)波
梅映青山 小鎮(zhèn)悠然
中國公路(2022年4期)2022-04-13 05:17:34
梅山
黃河之聲(2019年1期)2019-03-30 03:38:06
外婆家門前的石馬溪
黨建(2019年12期)2019-01-07 06:28:39
游梅山龍宮
梅山情
黃河之聲(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車埠石馬壟石馬
小饞嘴
石馬鎮(zhèn)
中國詩歌(2014年3期)2014-11-15 02:52:35
富民县| 商都县| 汉源县| 梁河县| 新泰市| 舒兰市| 皮山县| 巴中市| 七台河市| 九龙县| 娄烦县| 织金县| 佳木斯市| 河源市| 宁蒗| 南宫市| 芜湖县| 东乡县| 义马市| 美姑县| 阿坝| 哈巴河县| 石河子市| 石嘴山市| 且末县| 保亭| 双桥区| 新邵县| 盱眙县| 比如县| 望江县| 惠水县| 安达市| 合山市| 龙江县| 简阳市| 新昌县| 兴宁市| 德阳市| 三台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