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霞 裴紅霞 高晶霞 楊冬艷 謝華
摘要 以長棒型薄皮甜瓜“薄皮脆”為試材,采用單蔓整枝,地上式磚槽基質(zhì)栽培,行距90 cm,株距分別為20、25、30、35、40 cm共4個處理,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日光溫室薄皮甜瓜生長發(fā)育、光合特性、果實性狀、品質(zhì)及產(chǎn)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情況下,適當加大株距,有利于植株生長勢增強,有利于凈光合速率、果實品質(zhì)和產(chǎn)量的提高,但過分加大株距效果不明顯。在地上式磚槽基質(zhì)栽培模式下,行距90 cm的情況下,單蔓整枝適宜的種植株距為35 cm。
關鍵詞 種植密度;薄皮甜瓜;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6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9)15-004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5.01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long stick type thin melon "thin skin crispy"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the single vine pruning and the above ground type brick trough were used for cultivation. The row spacing was 90 cm, and the plant spacing was 20, 25, 30, 35 and 40 cm respectively. Effects on growth,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fruit quality and yield of melon in solar greenhous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row spacing was fixed, the appropriate increase of plant spacing was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of plant growth potential,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fruit quality and yield, but the effect of excessively increasing plant spacing was not obvious. In the above ground type brick trough matrix cultivation mode, when the row spacing was 90 cm, the suitable planting distance of single vine pruning was 35 cm.
Key words Planting density;Thin skin melon;Yield
基金項目 寧夏科技支撐計劃資助項目(2016BN01);寧夏科技支撐計劃資助項目(2015BN04);大宗蔬菜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資助項目(CARS-23-G24)。
作者簡介 趙云霞(1983—),女,山東高唐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蔬菜學研究。 *通信作者,研究員,從事蔬菜栽培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 2019-03-12
寧夏氣候干爽,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晴朗天氣300 d左右,年日照時數(shù)約3 000 h;氣溫日較差達13 ℃左右,生產(chǎn)的甜瓜品質(zhì)優(yōu),口味佳,屬于全國甜瓜優(yōu)勢產(chǎn)區(qū)之一,種植面積達4 600 hm2[1],其中寧夏銀川地區(qū)薄皮甜瓜主要以露地、小拱棚和塑料中棚爬地栽培為主,每年種植面積333 hm2 以上[2]。近年來,隨著寧夏日光溫室面積的不斷發(fā)展,溫室薄皮甜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連作障礙問題日益突出?;|(zhì)栽培是無土栽培的一種,可有效解決土壤連作障礙問題,但基質(zhì)栽培是一種特殊栽培模式,其栽培管理措施不同于普通管理,目前對基質(zhì)栽培薄皮甜瓜的種植密度研究鮮見報道,而且不同地區(qū)、不同品種、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種植時期對薄皮甜瓜種植密度要求不同[3-7]。種植密度是決定作物生長和產(chǎn)量的重要因素之一[8],筆者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日光溫室基質(zhì)栽培薄皮甜瓜生長與產(chǎn)量的影響,以期為制定日光溫室基質(zhì)栽培薄皮甜瓜標準化栽培模式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選用長棒型薄皮甜瓜“薄皮脆”,由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種質(zhì)資源研究所選育。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7年8—11月在寧夏銀川賀蘭園區(qū)產(chǎn)業(yè)園日光溫室內(nèi)進行。采用地上式磚槽栽培模式,槽高32 cm,槽寬60 cm,槽間距90 cm。用專用商品栽培基質(zhì)栽培,2017年8月10日定植,定植株距分為4個處理,分別為20、25、30、35、40 cm;采用雙行種植,每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9 m2。生長期間采用滴灌方式澆水,統(tǒng)一追肥管理,定植后15 d追施伸蔓肥,等瓜坐穩(wěn)后追施第1次膨瓜肥,7 d后追施第2次膨瓜肥。其他按照常規(guī)管理進行。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甜瓜生長情況。定植30 d后,用常規(guī)方法測量各處理的株高、莖粗;定植40 d后,用常規(guī)方法測量各處理的株高,用葉綠素儀(SPAD-502)測定葉綠素含量,用Yaxin-1241葉面積儀測定葉面積。每個處理測定15株;于09:00—11:00用便攜式TPS-2光合儀測定植株從頂部向下第3片功能葉的光合參數(shù),每個處理測量5株。
1.3.2 甜瓜品質(zhì)。每處理選取10個具有代表性的果實測量果實縱徑、橫徑、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測定采用折光儀法[9];采用2,6—二氯酚定酚法測定 VC含量;用蒽酮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zhì)含量[10]。
1.3.3 甜瓜產(chǎn)量。采收前每試驗小區(qū)選取有代表性的15個植株,測定單果重。采收時按小區(qū)稱重,計算小區(qū)平均產(chǎn)量,并折算成1 hm2產(chǎn)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植株生長30 d時,不同種植密度的株高有顯著差異,40 cm株距處理的株高最高,其次為35 cm株距,30、25、20 cm株距處理的株高無顯著差異;在植株生長至40 d時,不同種植密度的株高有顯著差異,40 cm株距處理的株高最高,其次為35、30、20、25 cm株距;在莖粗和葉綠素方面,不同種植密度之間無顯著差異;在葉面積方面,不同種植密度之間有顯著差異,其中35 cm株距處理的葉面積最大,其次為30、40 cm株距,最小的為20、25 cm株距。
2.2 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光合特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凈光合速率的影響較大,其中40和35 cm株距的凈光合速率最高達13.01和12.22 μmol/(m2·s),其次30 cm株距為10.77 μmol/(m2·s),最小的25和20 cm株距的凈光合速率為9.86和951 μmol/(m2·s)。
2.3 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果實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果實性狀方面,35 cm株距處理的瓜縱徑最大,其余處理無顯著差異;在橫徑、肉厚和腔室大小方面,不同種植密度之間無顯著差異;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的商品果比率差異顯著,其中35 cm株距處理的商品果率最高,達84.4%,其次為30、40 cm株距,比20、25 cm株距處理的商品果率提高了8.9%~27.19%。
2.4 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果實品質(zhì)方面,不同種植密度之間差異顯著,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方面,35 cm株距處理最高,其次為40、30 cm株距;35 cm株距處理的VC含量最高,其次為40 cm株距處理;35 cm株距和40 cm株距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20 cm株距處理的最小。
2.5 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30、35和40 cm株距處理的單瓜重之間無顯著差異,單瓜重在700 g以上;在產(chǎn)量方面,35 cm株距處理的產(chǎn)量達2 476.76 kg,分別比20、25、30、40 cm株距處理的產(chǎn)量提高了19.38%、2567%、16.25%和28.81%。
3 結論與討論
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植株株高和葉面積增大,整體生長勢增強;種植密度對薄皮甜瓜凈光合速率的影響較大,適當增加株距,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光合作用,進而有利于果實品質(zhì)的提高,但過分加大株距效果不明顯。在果實性狀方面,種植密度對果實性狀基本無影響。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單果重增加;由于增加株距,1 hm2的總株數(shù)和總結瓜數(shù)減少,株距太大造成植株營養(yǎng)生長過盛,不利于植株座瓜,因此生長總產(chǎn)量沒有隨株距的加大而加大。該試驗結果表明,
(下轉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