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茨維塔耶娃(1892-1941)被諾獎得主布羅茨基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最近十多年,她的詩集、小說、戲劇和書信的譯本作品,開始在中國走紅。
茨維塔耶娃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她16歲時,依仗法語好,獨自跑到法國索邦大學(xué)深造。不久,她自費出版詩集《晚集》,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她后來的創(chuàng)作,主題多圍繞愛情、死亡和祖國等。
1911年,茨維塔耶娃在畫家沃羅申位于克里米亞的別墅聚會時,認識了作家和白軍軍官埃弗隆。他們相識、相戀,于1912年1月舉行婚禮,當(dāng)年9月女兒阿麗阿德娜出生,后來又有了女兒伊琳娜。他們的生活開始變得現(xiàn)實而索然,茨維塔耶娃在詩中抱怨“愛情走上了絕路”。
茨維塔耶娃丈夫埃弗隆的兄弟名叫彼得。茨維塔耶娃與彼得1913年6月在莫斯科相識。那時彼得剛從國外回來,住在莫斯科,狀態(tài)極為糟糕:女兒病逝,家庭破裂,自己還患上肺結(jié)核。茨維塔耶娃和丈夫去莫斯科見了彼得。后來,茨維塔耶娃便寫詩致敬彼得,贊美他的外貌和心靈。
1914年7月,彼得病情加重,生命開始倒計時。茨維塔耶娃獨自一人前往莫斯科,探望并留在醫(yī)院照顧病危的小叔子。茨維塔耶娃和彼得的叔嫂戀,令丈夫埃弗隆內(nèi)心痛苦不堪。最終,彼得在茨維塔耶娃懷中閉上了雙眼。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得到嫂子母親般的關(guān)愛,但茨維塔耶娃卻因此背上了叔嫂戀的惡名。
同一年,22歲的茨維塔耶娃在文學(xué)沙龍上,結(jié)識了29歲的詩人、文學(xué)批評家和翻譯家帕爾諾克。帕爾諾克當(dāng)時引人注目的詩歌和小說都是同性戀題材。她們相愛之后,在俄國的文學(xué)藝術(shù)沙龍上,經(jīng)常能看到她們同出同進的身影。她們相擁在一起,坐在角落里接吻,同吸一支煙,同飲一杯酒。
最終,她們的戀情毀于嫉妒。帕爾諾克嫉妒茨維塔耶娃的丈夫、孩子和朋友。1916年冬天,茨維塔耶娃在圣彼得堡打算見朋友,遭到帕爾諾克反對,兩人大吵一架,分道揚鑣。
1917年,埃弗隆被派往頓河流域作戰(zhàn),之后失蹤兩年。那段時間茨維塔耶娃四處寫信尋夫,甚至不得不將兩個女兒送進了育嬰院,結(jié)果小女兒伊琳娜餓死在育嬰院。
1922年春,茨維塔耶娃帶著大女兒投奔在巴黎就讀的丈夫埃弗隆,開始了她悲慘的流亡生活。第二年,她與蘇聯(lián)作家、諾獎獲得者帕斯捷爾納克開始“書信戀”。1924年,茨維塔耶娃寫下系列情詩《兩人》,紀念她和帕斯捷爾納克的愛情。然而,1925年茨維塔耶娃生下兒子格奧爾基,這孩子是她和丈夫好友羅澤維奇一夜情的結(jié)晶。這事讓其他幾方都非常尷尬。
茨維塔耶娃和帕斯捷爾納克相約在1927年探望比利時詩人里爾克。可惜,后者突然病逝,相見之約終成泡影。1935年,國際作家保衛(wèi)文化大會在巴黎召開,兩人雙雙獲邀參會。他們雖然見面,但卻沒有熱烈的擁抱和激情的表白,只是泛泛地談了文學(xué)和音樂便匆匆告別,真可謂,愛情不再,一切均寡淡如水。
1941年,一向隱忍的丈夫埃弗隆被蘇聯(lián)當(dāng)局以間諜罪逮捕并處以槍決。茨維塔耶娃也在這一年自縊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