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張石山
截止2018 年,我和林鵬先生交往已經(jīng)有八年。
今生能夠認識林先生,我覺得非常幸運。最初與林先生結識,就我而言有相見恨晚之感。時在2010 年,我退休已有三年。作為一個三十歲成名的作家,活到六十歲,可以說見識過各種各樣的人,也寫過各種各樣的人,而見到林鵬先生,覺得遇上了一位真正的高人。同時代人、同齡人、同行當?shù)淖骷遥匠6嘤型鶃斫患?,大家學業(yè)各有專攻,見識或有高下,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也是有的。但如實說,多半是在一個大致相當?shù)牡雀呔€上折中往還而已。至于所謂學界高人,號稱的大師大腕之類,名實不能相符者多。有些人物,好像麻雀落在牌坊上,那是“東西不大,架子不小”,便也只好對其敬而遠之。林鵬先生則不然。仿佛在一片叢林之中,忽見一株參天巨樹;又如一帶山海岡巒起伏,乍現(xiàn)一座高峰直插云空。用一句老話來說,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慨。
林鵬先生,不僅是名著海內(nèi)的書法家,而且是嗜書如命的讀書人,更是一位天下己任的思想者。林先生接續(xù)中華士子文化傳統(tǒng),他的存在堪稱當代的一個傳奇。深厚的華夏傳統(tǒng)文明滋養(yǎng)出林鵬這樣的人,林鵬的存在證明了傳統(tǒng)文明無比的韌性和恒久的生發(fā)力。
認識了林先生之后的八年里,我經(jīng)常到府上拜訪。經(jīng)常到什么程度?差不多可以叫作隔三岔五。去了干什么?多數(shù)是聊天,或曰閑談。林鵬先生非常好客,且亦健談。府上尋常高朋滿座,大家隨便扯些話題,林先生也許就某一話題開講,滔滔不絕。我也是個能說愛講的主兒,成了林府的??褪烊?,便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往往喧賓奪主起來,林先生也不嗔怪?,F(xiàn)場單單是我和林先生主客二人的情況,亦復不少。這個時候當然也不會冷場,照樣言來語去,略無停頓,風雨不透的樣子。每每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林鵬先生是1928 年生人,高齡九旬。比我大十九歲,應該說我比他小了一輩。怕他太累,聊天閑談到一個分際,我便自動起身告辭。
回想八年時光,我們聊談過的話題著實不少。這些話題,有的關于文學,有的關于人生,有的關乎史實,有的關乎時局,是為古今中外海闊天空。諸多話題,往往并非預設,自然更不屬于訪談之類。興之所至,當行當止。一句話,就是隨便聊天?,F(xiàn)在回想起來,這些話題,我覺得雜取旁收,頗多精彩。林先生的學術建樹、思想結晶,多數(shù)皆在他的著作當中呈現(xiàn)。而他的談話,則更為率性自由,咳珠唾玉,多有灼灼光芒,是對他的著述的補充或曰進一步發(fā)揮。當然,其間我或則發(fā)問,必欲窮根究底,或則參與談論,是為一道切磋琢磨。
八年來的閑聊,就我的角度,以為頗多收獲進益。日前突發(fā)一個念頭,覺著應該對之有所歸納總結。既無筆記,也無錄音,僅憑記憶,書寫成文。片片段段,長短不齊;片段之間,或有某種關聯(lián),而內(nèi)在精神應稱一以貫之。
林鵬本名張德臣,別名自號“蒙齋”。關于蒙齋,張頷先生在上述序言中有個解讀:“《易·蒙》之象,上山下水,仁者智者,其樂和同,林子陶然,樂在其中。靜可養(yǎng)正,動可啟功,亨利二德在焉?!边@個解讀,簡直好極了。張先生的學問,僅此足以昭然。而林先生幾分謙虛、幾分幽默,說自己只是“瞎蒙”。他說,一個人,生于當世,客觀上,一輩子受蒙蔽;主觀上,又難免自我蒙蔽。話是這么說,其實生而為人,通過讀書,通過思考,能夠打破蒙蔽,進而能夠有所覺悟,有所建樹。仔細讀過林鵬先生的兩本大作,我覺著他果然當?shù)闷稹懊升S”這一名堂。
在林府客廳里,通往臥室的門頭上方,懸掛著一個扇形木牌,上寫“蒙齋”二字。在客廳里和林先生聊天,不經(jīng)意之間,能看到那個牌子,時間長了,便忽略了它的存在。從拜訪認識林先生之初直到現(xiàn)在,老爺子非常客氣,始終叫我“張先生”。這么著時間久了,我也漸漸聽慣了這個稱謂。習染之下,我對他人的稱謂,也趨于文雅,更顯幾分對于人的尊重?;蛘呖梢赃@么說,林府蒙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形中就氤氳了若許文氣。
將林鵬先生的住所稱作“林府”,這是一種尊稱、敬稱,當然也是一種雅稱。
其實,林先生住在一處相當破舊的老房子里,那簡陋的狀況與“府邸”壓根兒不搭界。當然,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覺得應該將這兒稱作林府,林先生的居處當?shù)闷稹傲指倍志褪橇恕?/p>
具體來說,林先生的住所,在一道古舊的巷子深處,一所盡顯破敗的大雜院里。一溜排房的東端,三間南房,便是堂堂林府了。里邊一間隔斷,是臥室,外邊兩間大小,是會客室、餐廳兼書房??繅允菚?,地下堆放著若干紙張書冊。北邊緊靠窗戶,是狂草大圣林先生寫字的書案,當?shù)亓碛幸粡堥L方形的大案,這便是餐桌兼來客的茶座了。老房子,間架足夠高大,雖不十分敞亮,倒也相當空闊。主客圍桌而坐,有清茶一杯,林先生吸煙,來客凡吸煙者,盡可一道噴云吐霧。大家談古論今,不必登泰山而小天下。此為林府,果然何陋之有!
這道巷子里,前后排開幾座大院,都是老房舊屋,統(tǒng)稱也頗古雅,叫作“東花園”。所謂東花園,這個名堂有來歷。它的西側,原是明清時代的太原府衙舊址。到民國年間,成了閻錫山的督軍府,1949年之后,則是山西省政府所在地。據(jù)說,自民國以來,督軍府東邊這一片地界,就稱作東花園了。1949 年后,這兒便改作山西省政府干部們的住房宿舍。林鵬先生1958 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來山西工作,到1973 年,分配到這兒的三間南房,截止到今年,說來林先生在此已經(jīng)居住了四十五年。
與住在東花園有關,林先生另有一個筆名叫“東園公”。在《平旦札》之后,林先生又出版了一本大作《東園公記》。這本書收集的多數(shù)是紀實類的散文。林先生高齡九旬,參加過三次戰(zhàn)爭,即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當然更是經(jīng)歷過歷次運動。從戰(zhàn)爭年代到歷次運動,林先生熟悉的一些非常典型的人物和他們的經(jīng)歷命運,在《東園公記》里面有極為詳盡生動的記述。至為精彩,極為沉重。歷史,不應該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冷漠的結論性的話語,它應該有極其生動的細部;不應該僅僅是若干大人物主導下的大事件,應該有具體的草根大眾小人物的鮮活的生命歷程?!稏|園公記》,正是準確真實地記錄了歷史細部的極有認識價值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
林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沒有干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想過轟轟烈烈的重大問題?!稏|園公記》現(xiàn)身說法,正是此一表述的最好注腳。
年屆九旬住在東花園四十五年的林鵬先生別名叫個東園公,說來順理成章,名正言順。九十歲的老人家,仿佛栽種在此處的一株老樹,從心理上到身體條件,確實是不愿意再挪動了。然而,正是林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形勢比人強”。2018 年,林先生遷入新居,在東中環(huán)凱旋街龍城苑。我謅了幾句詞兒,大幅紅紙寫出,以慶賀之。詞曰:
颯然九執(zhí)望百齡,龍苑喬遷東園公。
先生見慣人間事,笑看窗前日月升。
林先生不嫌我的字寫得丑,竟然堂而皇之掛在客廳墻壁當央。
臨告辭,和他合影,老先生托著椅子扶手,奮力從圈椅上站起來。見我高出半個頭,他說自己當年身高也有一米七,而今縮成了一米六五。我說,要努力向先生看齊,爭取日后也能縮低些。林先生仰天大笑,樂不可支。
和林先生慣熟了,我上林府拜訪,主客之間不再拘禮客套,漸漸無話不談。林鵬讀書種子,幾十年手不釋卷,古今中外的書看過的太多了。我們聊談的話題,自然難免涉及讀書。
林先生隨口舉出一些書目問我,看過沒有?我老實回答,沒有看過。又問最近看什么書?我又老實回答,沒看什么書。林先生想一想,舉出一本淺顯些的比較流行熱門的書名來再問,這個,你一定看過?我本是一個老實人,還是老實回答,這個也沒看過。三問三答,場面或者就有些尷尬。林先生就連忙給我遞煙,似要化解尷尬,轉(zhuǎn)換話題。
我也是見過世面的人,哪里會讓場面尷尬。我對林先生說,我是沒看你說的那些書,但我最近在大舉讀書、全力讀書,我在反復讀你寫的幾本書。這當然也是實話實說。自打認識林鵬,他的幾本書就成了我的案頭書。我確實是在認真閱讀,反復閱讀。這么著一說,林先生反倒有些不好意思,連連奉勸我,還是要讀古人前人的經(jīng)典。
這便引出我的一個話題。就是有的讀書人,讀書明理之后,他通過讀書獲得的認知、道理,到底是否可能傳播給他人?這個話題,講得再明晰一點,就是:比如林鵬先生,是否可能替我們讀過了許多書?
世上的人,原來分作兩種,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這是自古而然的普遍情形。像林鵬一樣,數(shù)十年如一日手不釋卷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全民讀書,十多億人,人人變成博覽群書、學問深厚的“林鵬”,那叫“中國夢”。“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儒家賢哲強調(diào)讀書研學為己,是為充實豐富自己,不為炫世;但讀書明理之后,到底還是要濟世弘道。比如林鵬先生,數(shù)十年苦讀,確實提高了自身學識;而他的讀書之體會見解,寫成文章而發(fā)為高論,果然影響啟迪了眾多讀者。他的著作,我認真反復拜讀之后,確實大有收獲。我相信,讀過林鵬著作而有收益的人,絕非我一人。
那么,我的話就是成立的。林鵬先生,確實是替我們讀了書。當然,這是個例,不能當成普遍真理。更不能說成放之四海而皆準。我說的只是我個人。我只對我說過的這句話負責。文能化人。文化是可以傳播的。文明是能夠傳承的。
認識了林鵬,讀了他的著作,我獲益良多。我由衷而真誠地在心底將林鵬認作我的先生、老師。這點真實的心情,稍有表述,林先生就要攔住話頭,連連謙稱不敢。八年來,他始終尊稱我“張先生”,而這毫不影響我在心底恭認他為我的一位先生。
對此,周宗奇快人快語,曾經(jīng)說過:傲慢如張石山,他服氣過誰?哈哈,就是服林鵬!
我讀書,也可以叫作不求甚解。比如“行走的書櫥”,大略知道好像是錢鍾書講過的,我也不在意。這句話非常形象,記住了,就拿來用。
“行走的書櫥”已然足夠好,林先生在他的《蒙齋遐想錄》中卻又有一句“馱經(jīng)的毛驢”,更為生動精彩。
文中,他肅然自問:“你是一個馱經(jīng)的毛驢嗎?不是嗎?”
這句話太經(jīng)典了。于是,我又記住了。講課時會提到,免不了還經(jīng)常以之自問自律。
蒙齋燕談,聊起過這句話。林先生說,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出自何處?我沒專門記憶。好比許多成語,我們拿來就用,不一定非要弄清其出處。
張頷先生要求林鵬:言必有出處,下筆必有出處。林鵬做到了。而林鵬先生不曾這樣要求過我。假如他有這樣的要求,我也做不到?;蛘?,我就根本不會聽取接受這樣的要求。
那么,我不是馱經(jīng)的毛驢,是不是連鞍子也扔了?
林先生一笑置之。
林先生在書法方面的造詣世所公認。他的狂草,被稱為當代草書的巔峰之作。
幾年來,我學著寫毛筆字,關于書法方面的問題,向林先生多有請教。首先,我精讀過他的《蒙齋書話》《書法的本源》《書法與漢字》等文章,仔細讀過他的主要內(nèi)容為傅山研究的理論著作《丹崖書論》。
學著寫字,難說有很大進步,但林先生關于書法的許多高論,我倒是都記住了。沒有對于書法的熱愛與精研,沒有對于漢字的熱愛與精研,不可能有那樣高級的論說。
由于喜歡林先生的高論,有時在林府,我會不由自主當面復述那些論說。我當然不會無聊到當面討林先生高興的地步,我只是要證明我對這些高論的喜歡。比如:
漢字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書法藝術給漢字增加了無窮的魅力。
脫離漢字來談書法藝術,仿佛帽子要發(fā)展必須砍掉腦袋似的。
這是對于書法和漢字關系最精確的解釋。
對此,林先生還有一個極其生動鮮活的比喻:
書法就像是黃河中漂著的一片樹葉,我們無法離開那條河流洶涌澎湃的怒濤,單獨來談這片樹葉。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你就要首先成為一個文化人;而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人,除了讀書再沒有別的辦法。
這是對希望成為書法家的人最懇切的忠告。林先生說到傳統(tǒng)久遠的書法藝術,還有一個玄妙的比喻:
書法,就像百丈懸崖上的一棵古松,有人總想把它砍掉;可惜,你爬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