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周倫玲
2017 年,三晉出版社印出我父親周汝昌給梁歸智先生的書信集,逾二百封,時間跨度32年。這是梁歸智先生整理的,梁先生并對每一封信的寫作背景、來龍去脈做了詳細的箋釋。2018 年,三晉出版社又出版了梁歸智先生的五本書,分別是:《百年紅學大PK:〈紅樓夢〉研究簡史》《〈紅樓夢〉:芝麻開門》《〈紅樓夢〉里的四大風波》《〈紅樓夢〉里的小人物》和《綴珠集錦繡:〈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這五冊大著同時問世,涵蓋紅學史、探佚學、版本學、人物贊、藝術論等紅學的方方面面,堪稱大觀。
梁歸智先生給我父親寄來的第一封信,是我親自接收并轉(zhuǎn)給父親的。記得那是1980 年8 月,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我由寶雞三線工廠調(diào)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分配到紅樓夢研究所,安排我協(xié)助父親做研究工作。有一天,我從單位拿回一封從山西大學寄來的信交給父親。寄這封信的人,就是正在山西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的梁歸智先生,信中除了簡單的寒暄,是一疊用印藍紙復寫的厚厚的文稿,題目為《史湘云嫁賈寶玉說》。
《紅樓夢》的“高潮”是“釵黛爭婚”和“黛死釵嫁”,“主題”是“抗議包辦婚姻,謳歌自由戀愛”,這是從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紅樓夢》行世以來一直占壓倒地位的紅學主流觀點。而父親則“反潮流”地提出了“湘云嫁寶玉說”,1949 年在燕京大學學報發(fā)表的《真本石頭記及脂硯齋評》一文中,父親即首次談到脂硯齋是位女性,而且她與作書人曹雪芹的關系非同一般,并暗示此人可能是小說中史湘云的生活原型。1953 年出版的《紅樓夢新證》第八章的標題是“脂硯齋”,其中第二節(jié)的小標題則是“脂硯齋是史湘云?”在1976 年增訂版《紅樓夢新證》中,更有“湘云的后來及其他”一節(jié),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湘云系因此而流落入于衛(wèi)若蘭家。當她忽然看見若蘭的麒麟,大驚,認準即是寶玉之舊物后,傷心落淚,事為若蘭所怪異,追詢之下,這才知道她是寶玉的表妹,不禁駭然!于是遂極力訪求寶玉的下落。最后,大約是因馮紫英之力,終于尋到,于是二人遂將湘云送到可以與寶玉相見之處,使其兄妹竟得于百狀坎坷艱難之后重告會合。這時寶玉只身(因?qū)氣O亦卒),并且經(jīng)歷了空門撒手的滋味,重會湘云,彼此無依,遂經(jīng)衛(wèi)、馮好意撮合,將他二人結為患難中的夫妻?!@應該就是“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則回目的意義和本事。
父親的這個觀點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紅學界其他研究者以及一般讀者的詬病,贊成者可謂寥若晨星。父親讀了梁歸智的文章,見其中觀點與自己的看法不謀而合,而且提出了“林黛玉別號瀟湘妃子,而史湘云的名字里有湘字,是用大舜王二妃娥皇女英的‘湘妃’典故”等頗為新穎獨特而有說服力的論證,文字表述也頗見功力,自然不勝欣喜,立刻提筆給他回信,既提建議又談看法,表達了熱情的支持并寄予很大期望。在父親的鼓勵下,梁歸智先生又連續(xù)寄來多篇“探佚”文稿,父親均一一細讀。父親認為“探佚”是紅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他在信中對梁先生說:“務望努力——全力以赴?!睆拇?,梁先生和我父親魚雁傳書,長達三十載而未嘗停斷。
1981 年年初,梁先生欲把“探佚”文章結集出版,取名為《石頭記探佚》,向父親索序。父親聞其文稿將有出版之望,十分高興,認為他是數(shù)十年來第一個專門集中而系統(tǒng)地做探佚工作的青年學人,而且成績斐然,很愿結此墨緣,即冒著六月中伏酷暑,揮汗走筆,一氣呵成,撰下一篇情深意切的序言,其中更有一些“石破天驚”的說法:
“紅學”是什么?它并不是用一般小說學去研究一般小說的一般學問。它是以《紅樓夢》這部特殊小說為具體對象而具體分析它的具體情況、解答具體問題的特殊學問。……在紅學上,研究曹雪芹的身世,是為了表出真正的作者、時代、背景;研究《石頭記》版本,是為了恢復作品的文字,或者說“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節(jié),則是為了顯示原著整體精神面貌的基本輪廓和脈絡。而研究脂硯齋,對三方面都有極大的必要性。在關鍵意義上講,只此四大支,夠得上真正的紅學?!瓫]有探佚,我們將永遠被程高偽續(xù)所錮蔽而不自知;沒有探佚,我們將永遠看不到曹雪芹這個偉大的頭腦和心靈畢竟是什么樣的,是被歪曲到何等不堪的地步的!……紅學(不是一般小說學)最大的精華部分將是探佚學。對此,我深信不疑?!?/p>
這段話表達的學術觀點在紅學界引起了長時期的爭論,至今未息。反對意見的論點是認為《紅樓夢》首先是文學作品,父親的說法是將小說文本研究這最重要最核心的紅學研究排斥于紅學之外。
然而,父親在這篇序言中所寫“請循其本”“在關鍵意義上講”等畫龍點睛的話語卻被這些人忽視了?!都t樓夢》到底是怎樣一部文學作品?它的文本原貌究竟如何?談人物,就必涉及作者生平;看文本,就要涉及版本;講伏線,就必須引及脂評;講結構,就需要從事探佚。只有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搞明白小說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奧妙。父親著重指出:《紅樓夢》原本不同于一般小說,用對一般小說的眼光與方法去對待,就無法看到像梁歸智所看到的東西——這么重要的內(nèi)涵和意義。
大家都知道,探佚是探索《紅樓夢》原著八十回后已毀滅的那后半部書的內(nèi)容概況,以便總攬曹雪芹思想、藝術的偉大整體——不把已佚失的后面極其重要的部分的情節(jié)內(nèi)容弄得略為清楚,空談什么《紅樓夢》的思想藝術是如何高超偉大,就是一個欺人而自欺的笑談。梁歸智先生在著作中指出:曹雪芹原著與后四十回續(xù)書是兩種美學體系的《紅樓夢》,嚴格區(qū)分兩種《紅樓夢》對解讀作品至關重要,而要做這種區(qū)分,探佚就是一把利刃。
《紅樓夢》研究的歷史,已歷二百幾十年了?!霸陲L云起伏葛藤扭結”的《百年紅學大PK:〈紅樓夢〉研究簡史》中,梁歸智先生勾勒出一個學術發(fā)展演變的輪廓,簡明扼要。他說:“我寫的千言萬語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百年紅學史就是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兩種《紅樓夢》’的糾纏史、蒙蔽史和解蔽史。所謂索隱派、考證派和文學批評派的現(xiàn)象名目也只有歸結到這個‘本質(zhì)’問題上才能獲得意義。”
但是《紅樓夢》八十回后的書既是不復存在的,那“探佚”的依據(jù)到底是什么呢?
父親回答說:最主要的是前八十回中所包含的伏線?!胺€”即具體人物情節(jié)事跡。合而言之當然就是必須符合曹雪芹本來的書文中的各個人物的經(jīng)歷和結局,并且由此寫出通部書的思想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若沒有具體的前者的表述,自然也就無從談到什么抽象的后者的傳寫。由此可見,這“伏線”一事,關系是何等重大。由此也就可見,“伏線”的全面考察是了解雪芹原著的關鍵,是評價續(xù)補工作的基準,而全面考察雪芹所設下的伏線,也就構成了一門于紅學極其重要的專學。由此更可見,探佚學不是張三李四“異想天開”的玄思幻覺,它是產(chǎn)生于原著機體內(nèi)部的客觀實在,所以探佚學是一門科學。梁歸智先生進一步把“伏線”具體化為諧音法、讖語法、影射法、引文法、化用典故法,成了一個更完善的體系。
梁歸智先生在《〈紅樓夢〉:芝麻開門》“小引”中說:“探佚是我步入紅樓的第一步,也是我論紅的基礎?!薄丁醇t樓夢〉:芝麻開門》里的五十位人物贊,皆是作者感悟性的“贊”而不是邏輯性的分析。篇幅都不太長,但蓄隱哲理,溢宕詩情,言簡意賅,引逗啟發(fā),耐人尋味。
總覽梁先生的著作,無論是“探佚編”“藝術編”,還是“人物編”“思想篇”,處處表明的是他這樣一個理念:“沒有紅樓探佚,就談不到思想和藝術,探佚不是索隱,也不是猜謎,而就是思想,就是藝術?!?/p>
讀《紅樓夢》,當然是“看小說”,但實際更是賞詩,沒有詩的眼光與“心光”,是讀不了的?!都t樓夢》處處是詩境美在感染打動人的靈魂,而不只是敘事手法巧妙令人贊嘆。只有把握這一點,才突出了《紅樓夢》與其他小說的主要不同之特色異彩。梁歸智先生指出:“《紅樓夢》更有其詩性、哲學性即超越性的層面,幽美深邃,天高地遠。而且正是這個層面,是它能夠成為最偉大文學藝術經(jīng)典的重要元素?!庇纱丝晌蛑?,《紅樓夢》從文學境界上講,實屬高層修養(yǎng)與精神感受能力的范圍,沒有足夠修養(yǎng)與感悟力的人,面對高超的文學境界,也是不能知見、不能感受的。這也就是父親所說的“‘紅學’并不是用一般小說學去研究一般小說的一般學問”。
皇皇五本巨著,可以看出梁歸智先生深厚的學術功力,具體表現(xiàn)為對探佚的恰當追求和對詩境的知音解味。他的領悟能力極強,文字造詣極好,筆調(diào)氣質(zhì)極高,詩詞韻味十足,其中名言至理,繽紛絡繹,亦難列舉。
1986 年6 月28 日,父親在給梁先生的信札中寫下這樣一段感慨:
為紅學辛苦大半生,今乃得有吾兄佼佼出現(xiàn)于紅壇,欣慨交胸,莫可為喻。吾輩目前,勢似孤單,但分明已經(jīng)打破牢籠,而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了。能解決這個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巨大、最深刻的問題,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使全人類逐步認識曹雪芹,平生愿足,豈復更有他求哉!?
2008 年6 月14 日,父親收到梁先生新書《紅樓疑案——紅樓夢探佚瑣話》,即賦詩一首,題曰《戊子中元節(jié)歸智新書送到喜而作詩兼迎其不久返國》,詩曰:
探佚誰能樹義旗,頻年早得會心知。
文章自古千秋業(yè),學術仍須一味癡。
紅藕香殘懷竹榭,綠楊風爽問芳溪。
新書入手題新句,萬里歸來國慶期。
2010 年9 月10 日,父親又賦詩一首,贈歸智賢友:
姚公得意屬梁生,三晉風流續(xù)六經(jīng)。
清夜簫聲違鬧市,華年劍氣入青冥。
馬遷列傳舒椽筆,麟佩姻緣譜夕星
喜得堅盟探佚主,會當石破九天驚。
2010 年10 月9 日,《光明日報》刊出梁歸智先生所撰《〈紅樓夢〉的“原生態(tài)”讀本——評〈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書評,父親喜而口述《風入松》一首,詞云:
說周批點與人殊,根穩(wěn)葉扶疏。高山流水天涯近,更何須瓊島蓬壺。名士風流意度,美人靈性巾裾。
涼風秋水滿江湖,君子興何如?老駒伏櫪心猶壯,愿同行探佚長途。依舊半間陋室,交心四海鴻儒。
上面所引幾例,聰明的讀者定能看出父親視梁歸智先生既為知音,又多賞識。梁歸智先生在與父親交往的三十多年間,二人魚雁傳書,切磋論學、賦詩唱和……他們之間的種種情緣,既感動人,又令人折服。古人嘗云:求師難,尋徒也不易。顧隨先生1954 年4 月11 日給父親的信里有這樣一段話,讀后感慨頗多,我引錄在這里,期望共解其中味:
……唯是平居自念,戔戔所得,或堪自信,或在半途,堪自信者,亟欲以告之來者;在半途者,亦甚思借助于他山。還視四周,俱不得其人。此老糟之所以日夜盼望于吾兄之北還也。茲雖北還,乃居京而不來津,即曰近在咫尺,而朝夕周檢切磋琢磨,仍復有間焉,能使老糟之心之平而氣之和也耶?況復老糟新來學力日增,體力日減,望六之人前途就迮,是以衷心時雜悲喜。于此有兩則公案為魚兄告。其一,記得曾已拈舉,一大師欲其高弟繼法,而弟子不肯。師曰:然則老僧居此何為,憤欲辭院。其二,道家修行,每有丹將成而身已老,則或借尸還魂,或轉(zhuǎn)世投胎,以竟前業(yè)。老糟近日每每念此二者不能去心?!欢坏敏~兄(按:父親號射魚邨人,故顧隨先生晚年稱其為魚兄),吾又將誰與語此?
顧隨先生與父親,父親與梁歸智先生,時??M繞在我心頭。
令人欣喜的是,紅學(不是一般小說學)最大的精華部分的探佚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成了一門專學,它的興起,改變了紅學的面貌。其中,梁歸智先生無疑是這門專學的領路人、創(chuàng)建者。
“探佚學”將在紅學發(fā)展史上豎立起一塊里程碑,而梁歸智先生當仁不讓的是這一里程碑的立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