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應用平衡功能訓練對其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方法:擇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有步行平衡障礙,根據(jù)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常規(guī)組和平衡組,每組各15例,常規(guī)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平衡組患者接受平衡功能訓練,對比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結果:平衡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針對腦卒中患者給予平衡功能訓練,相較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降低跌倒指數(shù),促進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平衡功能訓練;腦卒中;步行功能;恢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0-03--01
步行能力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具體可劃分為平地步行和復雜路面步行,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會對其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1]。恢復步行能力首先就要對平衡功能進行恢復,良好的平衡和姿勢控制是判斷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一個重要因素[2]。本研究擇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有步行平衡障礙,探討腦卒中患者應用平衡功能訓練對其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現(xiàn)做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有步行平衡障礙,根據(jù)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常規(guī)組和平衡組,每組各15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73歲,平均(54.9±3.4)歲,平衡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最小51歲、最大73歲,平均(54.7±3.5)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如肌肉訓練、體位轉移、關節(jié)活動、步態(tài)訓練、步行訓練、蹲起訓練、靈活度訓練等,每次一小時,每天一次,每周訓練六天。
平衡組患者接受平衡功能訓練。①不同環(huán)境的步態(tài)、步行:在家屬或者醫(yī)師的陪同下進行樓梯上下、通過院內馬路、斜坡上下、人流穿行等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四十分鐘,每天兩次,每周訓練六天。②平衡:采用平衡儀訓練,治療師保護患者站在儀器踏板上,通過重心移動完成系統(tǒng)的躲球、接球等任務,球速由慢到快,球由大到小,球數(shù)量由少到多。在訓練中,患者最初雙手扶,逐漸變?yōu)閱问?,最后獨立站立。每次訓練時間為四十分鐘,每天兩次,每周訓練六天。③墊上訓練:在平衡墊上訓練步行,讓患者在墊上練習跨步、側跨步、交叉跨步,最后訓練一字行走。
1.3 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平衡功能采用BBS(Berg平衡量表)評估,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0至4分,分數(shù)越高則平衡能力越好。下肢功能采用FAC(功能性步行量表)評估,分為0至5級,級數(shù)與步行能力成正比。移動能力采用TUGT(起立行走計時測試)評估,取一段三米的路程,在起點處放置一把椅子,從患者站立起來計時,患者往返坐下后結束計時,重復三次,取三次時間的均值,時間越短則移動越好。跌倒指數(shù)FI采用Tetrax系統(tǒng)測定,數(shù)值越大則患者跌倒風險越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為計量資料,表達為(),接受T檢驗,P<0.05則認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平衡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組間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因腦部病變會出現(xiàn)運動不協(xié)調、肌張力異常、平衡力下降等情況,一般表現(xiàn)為站立負重不均,患側的負重率降低,易跌倒,難以正常的側向轉移,進而影響患者的步行功能[3]。由此可見,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平衡能力。在腦卒中患者康復過程中,平衡訓練可以鍛煉患者的患側下肢,促進重心平衡分布,改善步行穩(wěn)定性[4]。
本研究中,平衡組患者訓練后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跌倒指數(shù)分別為(42.8±3.6)分、(3.2±0.7)級、(13.0±2.7)s、38.3±5.8,優(yōu)于常規(guī)組(37.9±4.1)分、(2.1±1.3)級、(19.2±3.4)s、45.4±6.1,說明平衡訓練能夠更好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在潘翠環(huán)[5]的研究中,接受平衡訓練的患者,其平衡指數(shù)、步行功能分級、下肢評分等均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與其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
結語:
綜上,針對腦卒中患者給予平衡功能訓練,相較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移動能力,降低跌倒指數(shù),促進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周方,趙志剛,王磊.漸進式平衡踏板訓練對腦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學,2015,43(6):667-671.
龐嘯虎,吳秀瑋,高麗.步行和平衡功能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的療效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7,12(6):504-506.
李新,段金偉,周夢夏,等.步行和平衡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期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9):679-681.
胡川,顧瑩,李軍.懸吊運動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5,30(2):114-115.
潘翠環(huán),葉正茂,繆萍,等.平衡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3):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