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洲
平疇沃野
橫斷山北端,川西北、甘南、青南三省交界的安多藏區(qū),地貌基本為丘狀高原。由于地勢相對平闊,地表植被茂密豐盛,覆蓋率高,大小草甸成片連串。7月間,我們一路走過碧波萬頃的若爾蓋草原,山環(huán)水繞的??撇菰?、阿須草原,緩丘綿延的澤庫草原,阿尼瑪卿殘雪橫陳的山間草甸,金馬草原的翠綠草溝……時常翻過幾道山梁又見黃花遍野的草地,整體印象是一派平疇沃野。
安多東部一帶平緩寬闊的草原上,自古以來,善于馳騁的駿馬就是牧民生存的好伙伴,這片地域具備出良馬的所有因素,其不可或缺又促成了崇尚馬匹的理念。這便是若爾蓋縣成為中國三大名馬之一河曲馬故鄉(xiāng)的原因。河曲馬體形高大,背脊平坦,既可馱運物資,又可安全騎駕,還有涉水渡河的特殊天賦,早在漢武帝那個年代就已開始馴養(yǎng)。
藏地流傳如此一說:法域衛(wèi)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這是對青藏高原三大傳統(tǒng)藏區(qū)不同特色經(jīng)典而傳神的錘煉。
澤庫草原的公路旁,我們目睹到草原被剖切開的截面,褐紅土壤之上、碧綠牧草之下,鑲嵌著約50厘米厚的黑色腐殖土層,整車人大為感慨。其時,路邊高高護坡爬下三個從草原深處出來的藏族小伙,我們好奇停車,問他們手袋里的是何物,卻是順路采摘的黃菇。悉數(shù)買下,晚上在目的地大武的餐館炒了一盤,還做了碗湯,味道鮮美滑嫩還葷味十足。如此這般的好東西,我們所居住的東南沿海山區(qū),可是要用極肥的菌土精心呵護后才能長成,味道口感卻比之遜色。草原的富饒肥沃可窺一斑了。
后來的行進中,不時還看到被翻耕的緩坡地,方方正正,棱角分明,色差強烈,遠遠望去,簡直就是一塊塊黑油氈鋪于綠波之上。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雨后泥濘的路面,攪翻起來的泥漿也脫不了黑油油的樣子。
在拐入青海久治鄂木錯的土路上,兩臺私家小輪車過不了坑洼土坎,四個出游喇嘛手操鐵鏟、鋤頭下車平整路面。倉促間跑上前搶拍,蹲身過猛,胸前另一臺廣角相機脫袋奔出。撿起看過無大礙,只是UV鏡上黏著像農(nóng)家肥樣的黑東西。再看那些個喇嘛腳下,鏟起的土竟似一塊塊牛糞餅。
記得,是在夏河前往同仁的跨省公路旁,同行魏兄眼尖,雨中發(fā)現(xiàn)路坡下的草場有牧女在擠牦牛奶,急呼停車。我們一手撐傘,一手護相機,小跑下路坡。雨中草場濕漉漉的,本就躡手躡腳小心前行,還不時彼此拉一把,綠草叢中左一團右一攤的黑褐牛糞泡在水汪里,很有無處插足的窘迫。平生首次體驗到美麗無比的草原在雨水中就是一處豐盛的農(nóng)家肥堆場,天長地久下來,草原沒有理由不肥得流油。
白玉往甘孜的一處路旁,我和同行阿潘還在所見不多的五花草甸上互拍留影。阿潘嘴里不停道美極了,酥躺著不想走。要知道這種草甸出現(xiàn)需依賴排水性能良好的黑土,且富含有機質(zhì),才可能生長多種雜類草,最后開出五顏六色的小花來。
青藏高原被分為五個地表徑流帶,它們分別是藏東南豐水帶,藏東川西多水帶,那曲玉樹過渡帶,藏北羌塘少水帶和柴達木干涸帶。安多藏區(qū)東部躋身多水帶之列,這個區(qū)域內(nèi)的某些縣份還有“北方氣候南方雨”之謂。
在日照強、蒸發(fā)量大的高原,僅靠雪山冰川融水和地表泉水是不足以維持這等富豪身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注定了這一切,青藏高原南端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地道的世界屋脊,它們呈東西走向,像兩道高懸屏障橫亙在印度洋北面。西南季風的暖濕氣流受阻后就從南北走向的橫斷山河谷長驅(qū)涌入,橫斷山脈就是著名的水汽輸送通道,成了伸向青藏高原東南部、東北部濕濡濡的雨舌。
地肥草豐牛羊壯,生活在這塊地域的人們殷實富足。我們在鄂木錯峽谷草場徒步了三個多小時,時逾正午,填下幾顆巧克力的肚子開始反抗了,身疲體乏,有人欲騎馬返程,和路邊一位騎馬放牧牦牛的小伙子商量,一匹馬給10塊錢,人家不去!也就三四里地的路。后來加到20塊錢,年輕人才勉強答應。他家放牧了百來只牦牛,區(qū)區(qū)蠅頭小利,很難讓他放下手頭的活計。
在平闊草場、山間草溝的帳房前,小車的身影隨時能見著,除了工具車還有轎車,最多時看到帳房前停著三輛,其中一輛裹在車罩里,應該是輛好車,進城辦大事用的。如果說去年西行阿里,感慨過游牧民族傳統(tǒng)生存狀況的改變,帳房前拴著的駿馬已被農(nóng)用車、拖拉機和摩托車替代,到了這里,就只剩親歷滄海桑田后的瞠目結(jié)舌了。
這些年來,高原通信設(shè)施日臻完善,手機也像個仙女下凡人間,再不是什么奢侈品了。大小賽馬會、各式法會等節(jié)慶和佛事活動中,閑下來的人們總是歪首貼著手機,有說不完的事情,甚至還發(fā)現(xiàn)追逐時尚的“果粉”。我們在阿尼瑪卿山間尋找哈龍冰川未果,兩位家住附近的牧民騎摩托車領(lǐng)路。他們看水大車輛無法涉河通過,當即掏出手機,把曾經(jīng)拍下的冰川畫面調(diào)出來讓大伙解饞。
安多東部,已經(jīng)悄然成為青藏高原的富庶之地。
生態(tài)家園
青藏高原高亢廣袤,位處亞洲腹地,山阻川隔,荒僻迢遠,暫時未受到太多人類活動的波及,保留著相對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加上藏傳佛教歷來主張不殺生,又潛移默化了藏地苯教萬物有靈的原始圖騰崇拜。藏族同胞全民信教,歷來對大自然敬畏尊崇。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也使這片雪域高原較少招致人為破壞。
在草甸牧場的中心,在雪山下避風的緩坡,在河谷向陽的臺地,在山坳草溝近水草的地方,總能見著三五聚攏成窩或獨門獨院的藏屋、帳房,它們浮在七月高原花草如潮的波涌上,單純一體的黃綠,襯托出白色、黑色、棕色的帳房、藏屋,房前屋后必有的傘狀經(jīng)幡,恍若炸向湛藍天空的多彩禮花。
因為地廣人稀,這里的人有充裕的擇居空間,門前就是牧場、田園,綠水長流,花香浮動,居所洋溢在原生態(tài)的大自然氣息中。
近年來,政府試圖改變游牧民族的生存狀況,在適合人居之地,修建起成排成片的牧區(qū)定居點,布局有序,并融入藏居的建造元素,紅瓦白墻,衍成高原牧區(qū)的一道風景。
夏河前往大武路邊,我們看到一片無邊無際的油菜花地,在多云散射光線下,海波那樣隨地勢柔緩起伏,艷亮極了的菜花以墨綠葉叢為底襯,梳理出一綹綹好看的紋理,極像安多女人扎滿碎辮子的頭上顯出來的發(fā)路;波涌浮動的遠方,一抹蒙蒙青山的背景前托起一溜棕紅一體的牧民定居點。如此居處,讓人無法不陡生神往之情。
往德格去的那天,路長景多,起早趕路。我們駐足于石渠扎溪卡清晨的寬谷草甸上,圓柔山間霧嵐繚繞,泊附著晨曦的暖色,四下里一派靜謐安詳。距山麓定居點二三里地外的溪流邊,草地上是斑斑簇簇的黑牦牛,依舊有帳房炊煙飄騰,那已經(jīng)成為牧民放牧時擋風遮雨避紫外線的臨時棲身之所。
后來,穿行阿壩草原,道路兩旁的民居美輪美奐,一幢幢高墻大院縱情展布。四墻均為黃土夯筑的“干打壘”,院前都圈有院落。墻體下寬上窄,像梯形體般穩(wěn)坐于草原,和閩西土樓建筑用材多少有異曲同工之處。向上傾斜的棕黃墻體涂有一道道白色,風侵雨蝕后,邊緣模糊在土色里,這應該和宗教信仰有關(guān),就像丹巴的嘉絨藏寨,墻體涂白紅黑三色,代表菩薩和四方神靈,表達天人合一的理念。
正面看得很清楚,路旁民居多為三層,依照藏地結(jié)構(gòu)特色來分,首層關(guān)牲口,二層住人,三層肯定是經(jīng)堂,平頂樓面則用來晾曬糧食和插掛經(jīng)幡旗。
遍地花園
青藏高原的六至九月間,草長鶯飛,野花怒綻,藍天下的草原風和日麗,正是藏族同胞“耍壩子”的好時光。“耍壩子”書面語叫逛林卡或過林卡,達賴喇嘛夏日辦公的夏宮就叫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園林,是一處典型的人造園林。
耍、逛二字動作感強烈,有盡興狂歡之意,所含內(nèi)容也更為豐富;“過”就只是通常的那種置身大自然的單一休閑方式。
逛林卡是藏族人最為普遍的休閑娛樂方式,盛大的林卡活動吸引力極強,能使整村整縣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很有點東方鄉(xiāng)村狂歡節(jié)的味道。找處山花遍野的平坦之地或者湖光山色的風景優(yōu)美之處,老幼群擁而至,就地搭起帳篷,坐在草地上吃美食喝酥油茶飲青稞酒,通宵達旦地載歌載舞,再加入名目繁多的自娛節(jié)目,于大自然中縱情揮霍對生活的熱情。
桑科草原格?;ㄐ蓍e農(nóng)莊里,我們巧遇喇嘛們在草坪上開心玩樂,他們就是阿壩某寺院集體到此來逛林卡“耍壩子”的,自然玩得肆意與忘情,四下里笑語不斷。
藏地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遍地盡是風光誘人之處,席地而坐就是國家級草原公園。一路走來,在水邊、山坡、草場邊、公路旁鮮花怒放的草地上,經(jīng)常能看到藏胞盤腿而坐,說事聊天扯家常談情愛,或者干脆半躺半靠在暖洋洋的太陽下日光浴,高原慢節(jié)奏的生活情調(diào)四野彌漫。
那天,游完鄂木錯峽谷后獨自往回走,溪邊草陂上,遇著一群藏人到湖邊來野炊,路邊停著輛轎車,草地上擱著鍋碗瓢盆和燃氣罐,靠近道“扎西德勒”后,藏胞們紛紛回禮,還熱情相邀入伙吃炒飯。
如此自然環(huán)境、如此生活狀態(tài),讓我們這些途經(jīng)之人驀然間有了一種枉活的悵然。
我們按部就班,一天天往前趕路。在高原行走的最后幾天,團隊里有人幡然醒悟,提議我們也該找片路邊草地,不會“耍壩子”總可以過過林卡。大家一致附和,當晚便在色達縣的小超市收羅食品飲料,甚至聽裝啤酒。明天去班瑪縣百余公里的路邊,尋找一塊醉人的花草之地,依樣描紅一次藏胞的閑情逸致。只是次日在找到草地之前美夢提前破滅,路旁小河對岸巧遇藏人熱鬧賽馬,團團簇簇的遮陽傘點綴在山包上,擠坐著看熱鬧的人群。融入其間狂拍,本擬盤腿坐著躺著下肚的食物飲料,在忙里偷閑的亢奮里,紛紛進嘴充饑去了。
正當大家沉浸在阿壩草原風光中,阿潘說這里真好,真想搬到這里來過低碳生活。這話應該也包括了眾人的心思,故而沒人嬉笑。其實,我們原本也一樣擁有這樣生活的可能,只是在無休無止的發(fā)展過程中漸漸迷失方向?,F(xiàn)代人類總是患得患失,在生存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上不斷陷入窘境。只有失去太多,隱約預感到盡頭的慘象,才黯然情傷,回頭去翻查泛黃的黑白影像,悔不該當初。不知數(shù)千年以來,那一撥撥轉(zhuǎn)回到來世的善男信女們是否也有過如此的感嘆?
翻查人類文明史,不難發(fā)現(xiàn)先哲們早已洞穿了這其間的奧妙,只是他們的奇思異想、乖張行為和世人徹底的享樂主義格格不入,晴天霹靂被一次次漠視和忘卻,人類和大自然的關(guān)系才一步步深陷到今天的樣子。
那種失落的簡單生活極致型范本,顯然難以格式化后從頭找回。
我們一起去阿里
2009年春節(jié)前,中學同窗聶君以副駕身份把我“策劃”進一家越野俱樂部自駕青藏高原團隊,從此改變了我的常態(tài)生活,每年開始多出一份惦記和牽掛。
開拔前緊鑼密鼓的一個月,豈料俱樂部無端變故,走與不走反復數(shù)次,最終全體熄火。聶君已經(jīng)借妥了一輛四驅(qū)越野車,請好了假,我則牽掛不多,一切依性情而動,成了他的終極“稻草”。歷時18天,我們走過川藏線,其間還繞行了一段滇藏線,最后從青藏公路行云流水那樣就下了高原。
回到家心情亢奮難平,整理沿途照片、日記的那一個月里,心血來潮忽然就有了寫一組高原文章的沖動,決定把整個行程拆開再合并同類項一篇篇數(shù)落下來:關(guān)于天路、關(guān)于雪山、關(guān)于藏人、關(guān)于藏傳佛教、關(guān)于高原反應……因為沒能貼身感受到冰川,心癢又無從落筆,電話里還和在西藏掛職的堂姐夫開起玩笑:說不定哪天我就飛到林芝了。及至次年初,所寫的高原篇章里已按捺不住泄密“今年阿里三環(huán),明年玉樹三江源”的心跡了。
兩年前,聽人說誰誰第二次去青藏高原,我準備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有毛病。如今輪到自己挨罵了,朋友們聽聞我在籌劃阿里之行,當即反詰:又去?你去年不是已經(jīng)去過!
青藏高原占中國版圖幾近四分之一,孑遺的地貌生態(tài)被世人譽為地球第三極。窮盡終身,南極、北極和我是沒什么關(guān)系了,看到“形形色色”的老外們輾轉(zhuǎn)萬里“游弋”在高原上,你就會覺得不多去幾趟虧大了。有道是:青年沒銀子,中年沒時間,老年沒身體。我們揮霍掉了青春已不再愁溫飽,豈能等到體力不濟時又有機會怨天尤人?高原行走的路線有很多條,一線有一線的景,一季有一季的色,還有那些萬花筒般變幻著的奇異神秘的人文現(xiàn)象。只要線路策劃到位,肯定不會是單調(diào)重復的“又去”。
在不斷接觸的藏地書籍和資訊中,對高原腹地阿里三環(huán)興趣漸濃。雪山環(huán)繞之地,石土環(huán)繞之地,湖泊環(huán)繞之地,還有湮沒于漫漫歷史的象雄古國,謎一般的古格王朝和那種天邊地緣的奇妙感覺;況且,自然景觀也和別處有著天壤之別,小北線進入是羌塘草原無人區(qū)邊緣的荒漠戈壁,南線繞出卻是喜馬拉雅山脈的連綿雪山。這是一條成熟、經(jīng)典的線路,由于路況差、資訊少、地勢高亢,敢下定決心走一趟的人遠不如川、滇、青藏線來得多。驢友間的行話也很有煽動性:到了阿里才算到過西藏,不去古格就等于沒去阿里。
春節(jié)前,把要求告訴去年一見如故的小屈,她是拉薩花兒車隊的掌門人。在博客上看了我貼出的文章,曾放言要推薦好的線路讓我游,這下她賴不掉了。我讓她先做一份20天行程的路書,供我們選擇和細化修正。
在高原上行走,我向來的觀點是不冒險、不奢求,安全順利走出來是最要命的,不強求非要看到什么,在身體無恙狀態(tài)下能體驗感受地球第三極就知足了。如此,不存在任務,沒有指標,比如此行既已西抵日土,何不再用3天時間走穿新藏線到新疆葉城,成就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其實,那條路除了世界第一高第一險外,幾乎是無人區(qū),自然景觀亦單一。大約在我們出行前兩月,同行聶君告訴我有家俱樂部十余人四輛車已經(jīng)從葉城往拉薩挺進了,讓我留意。我看著他們網(wǎng)上直播,氣宇軒昂走過三十里營房、大紅柳灘、甜水海兵站、死人溝,后來日志、照片日漸式微下來,撐到日土已悉數(shù)進醫(yī)院臥床吸氧了,頗為狼狽。之后,他們再一路潰退到拉薩,班公湖、神山圣湖、札達土林這些個聲名如雷的所在盡數(shù)被拋棄。不同身體素質(zhì)的人在那樣一個時間段里、自駕穿越那樣一條線路,不發(fā)生點意料之外的事情反倒不正常。這樣的行走,可謂貨真價實的實驗性探險,這卻是我小心翼翼想去回避的。
青藏高原全年分干濕兩季,雨季泥石流、滑坡事件多,土路易毀,潛伏著諸多不安全因素。我們的行程控制在7月雨季來臨前結(jié)束,既錯開了旅游旺季,路上車少人少花費又省,還能彌補去年四五月間草原一派枯黃的景象。高原春來遲,6月底的草原應該會有更多點的綠意吧。去年和聶君從廈門兩天赴成都、從西寧3天回福州,基本上是沿途狂奔,從時間、體力、費用上綜合評估并不比租車來得合理。兩人途中就達成共識,日后若有心情再上高原還是在當?shù)刈廛嚍橥住?/p>
此趟阿里之行,是以拉薩為起、終點的,一則飛上高原租車劃一圈再還車順風順水;二則電影《孔繁森》的外景地就是這一線,看那草原上的車轍輻條似的散開齊奔天邊而去,很難辨別哪條屬正道,雇個熟悉路況的司機肯定省心少事;三則,依去年經(jīng)驗,我和聶君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念,畏怯和藏胞們近距離接觸,有了藏地司機多少能彌補這塊短板。關(guān)鍵的是,還能騰出雙手拍攝沿途風光。大凡上青藏高原之人,還沒見過不愛“咔嚓”的。
路書梳理妥帖后,便開始物色人選,理想的是兩輛車,萬古寂寞的途中若是發(fā)生點不測,彼此能照應上,進退自如。一輛車最好3人,坐著舒適還都能各自享用一扇窗口,方便行進中觀景拍攝。
魏兄是我少年時閩西一座山城師出同門的畫兄,進了大學再次升格為校友,多年來聯(lián)絡(luò)不間斷,維持著君子之交,屬于知根知底的人物。20世紀90年代,其赴匈牙利發(fā)展,棄藝從商,事業(yè)發(fā)展到新年伊始總統(tǒng)接見、年尾總統(tǒng)夫人也得表示一下的境界,企業(yè)家都當?shù)竭@份兒上應該夠牛氣了。有人說西歐華裔百年的發(fā)展史,在東歐被魏兄那撥華商用十幾年時間就速寫完了。近些年,他癡迷上攝影,不斷傳來他追逐攝影器材的消息,按其太太的說法是把業(yè)余愛好當主業(yè)來勞神傾力。兩年前,他隨旅行團用幾天時間走過拉薩、日喀則、納木錯,高原絢麗厚重的色彩,藏胞臉上滄桑粗獷的線條,這些對畫油畫的人而言,最是勾魂攝魄。何況魏兄其人還老想知道藏胞放著現(xiàn)世生活不想,干嗎都去夢寐渺不可及的來世。去年看了我寫藏地的篇章,對其中的照片極端不屑,揚言下趟一起去,用他的照片來彌補。這算是先預定好了座位,遂成此行鐵桿。
看過路書后,他只有一個要求,別把我們帶到太高的地方去??墒羌榷ǖ陌⒗锔咴€路山之巔水之源,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之上,誰會給他挖好個低坑哩。既然上過高原,又沒產(chǎn)生過強烈不適,憑他的身體狀況應該不會太讓人擔心。
我突然迷戀上高原,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圈子,也不想發(fā)帖廣招驢友,就在朋友同學圈子里作姜太公釣魚狀。熟悉品性最好,高原環(huán)境里行走,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同行者脾氣要相對隨和,有人進攻就必須有人退讓,彼此包容,才能步調(diào)統(tǒng)一。身體狀況要在底線之上,心肺腦不能有毛病,避免急性高山反應引發(fā)腦水腫、肺水腫,造成生命之虞。當然,有過高原經(jīng)驗的人最好。
聶君是第一個收到路書的人,拖到4月里才詳詢行程瑣細,其間肯定有畏高的舊創(chuàng)隱隱作痛。去年自駕川藏線,在西進的新都橋,他和我一樣平生首次品嘗到高原反應的原汁原味。因反應不減,到了亞丁忍痛割愛香格里拉核心區(qū)行程,全休一日。本以為高原行走近10多天身體已適應缺氧狀態(tài),豈料在海拔4650米的那曲深夜再次中招,平生第一回吸氧。4月里,其公子爭氣,從學校畢業(yè)一氣呵成考上公務員,身心松弛下來他開始考慮起自己,這才鐵心入伍歸隊。
原本還有位不錯的人選郭君,中學同學,性格兼容性大,有短時間駐留高原履歷,攝影“發(fā)燒友”級別。行前我倆一起在淘寶網(wǎng)訂購攝影背心、沖鋒衣褲、快干襯衣諸物,忙里偷閑他甚至先行一步,依憑路書文字,火燒火燎在Google地圖上先走了兩遍,就在提前服紅景天膠囊時,說不能去就不去了。他是一家公司老板,事務應酬忒多,之前當心“高反”,我?guī)衣櫨〗?jīng)時揶揄過他:高反不是問題,關(guān)鍵是舍不舍得放過能賺到手的100萬元。豈料一語成讖,因為公司下半年鋪開的某項業(yè)務,非要請一位日理萬機的北京專家來授課。原想行動前解決問題,專家在他的緊逼下,偏偏把那一天時間定在高原行程中段,悔得他欲哭無淚。
雖說隊員不豐,我還是婉拒了一位大學女同學,幾個臭男人中間夾個女子,即便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為,我們在藏北通鋪上脫衣鉆入睡袋,她怎么辦?我們在毫無遮蔽的荒原下車撒尿,她怎么辦?換句話講,她好辦了男人們就不好辦了。其時,她也對阿里的“高亢”肅然敬畏起來,理性退卻。
這樣我們就僅剩4人,包括魏兄早年為人師表時的學生范君,我們未曾謀面,他是一位北漂畫家,專畫藏地題材油畫。近些年,他每年兩次在甘南郎木寺一帶體驗生活,那里的海拔已經(jīng)上了3000多米。畢竟是師生關(guān)系,魏兄敢定奪我們還有什么不能認可。
人數(shù)已經(jīng)達標,統(tǒng)統(tǒng)塞進一輛車滿滿當當。
事后證明,性格不同的這4人是一隊完美組合,就像石灰、黃土、沙粒攪拌出來的三合土。魏兄長我一歲,是趕上“文革”后期“上山下鄉(xiāng)”的紅衛(wèi)兵,能在異國他鄉(xiāng)統(tǒng)帥著那樣一家企業(yè),肯定喜歡決策定調(diào)、拿捏主意,但其為人隨和,兼收并蓄。我和聶君去年害怕的“惹是生非”,對他而言小菜一碟,好像天底下沒有他擺不平的事兒。聶君生性嚴謹縝密,心思周全,行事中規(guī)中矩,有很強的自制能力,且方向感好,胸揣多年的駕車行走經(jīng)驗。范君年紀最小,又屬我輩的學生,加上脾氣隨和,什么都“好好好”“是是是”。盡管他的藏族題材油畫一幅被二十多萬元收藏,也沒樹起權(quán)威意識。從瑪旁雍錯出來,嘀咕著普蘭有古老的藏地民族服飾,因路書上沒納入,當時又沒有特定民族節(jié)日,我們3人不置可否,他便斂聲了。我雖和范君一樣走中庸之道,但大事好商量,小事決不放棄得理的部分,一時性起也會為點事兒臉紅耳赤起來。沒點波瀾,回家怎么寫東西哩。
一輛車孤獨奔行于廣袤藏北草原并非我等初衷,而且小屈已物色好了兩位司機,一位藏族和一位四川籍的,一位藏語好漢語差,一位漢語強藏語弱,組成理想的“長尺短寸”互補。
臨行前20天,中學同學桑君從廈門來榕,大家聚在一起,說起阿里之行,其情緒高漲,一再質(zhì)疑醫(yī)院量的血壓偏高,認定自家電子測壓器的正常數(shù)字,放下狠話:跟你們都去不了,這輩子還有什么機會。看他神往難當,執(zhí)著欲行,拒之不忍。我們何嘗不想多出一人順勢掰開兩撥,按既定方針兩輛車西行阿里,就提出個妥協(xié)折中辦法,讓他立馬服“紅景天”,回到廈門換家醫(yī)院再量血壓,并提前兩天飛抵拉薩,少動多歇,延長身體適應低氧時間。等我們陸續(xù)飛上拉薩,桑君已經(jīng)被高原缺氧折磨得臉龐潮紅,晃悠悠走太空步了。他從此知曉高原反應的神威,臨時買不到飛機票,和我們分手時只好乘火車退下高原。后來說直到海拔2700多米的格爾木才找回做人的感覺。此后同學聚在一起一旦說起去哪玩,桑君就敏感道:去高原別叫我。
2010年6月11日,大家分別從北京、廈門、福州三地齊飛拉薩,已提前回到國內(nèi)的魏兄因忙于事務次日才從廣州飛上高原。
鑒于身體狀況,桑君臨陣打了退堂鼓,我們祈盼的兩車五人豪華奢侈行性質(zhì)驟變,轉(zhuǎn)而“墮落”為插蟶似的經(jīng)濟版。事后證明這于我們益處多多,在全程幾近三分之二的土路上,兩輛車就是拉開幾公里遠尾隨而行,后車肯定要當“吸塵器”,而且誰能想到此季的藏北之路并非想象中那般險象環(huán)生。
離開拉薩西行前的最后一晚,我拿出事前打印好的《共同聲明》:因為共同的愛好和祈望,我們一行租車結(jié)伴旅行西藏阿里地區(qū)。我們的宗旨是安全第一,發(fā)揚團隊精神,互幫互助,有難同當,順利完成夢寐的旅程。途中若萬一發(fā)生無法預料、無法掌控的意外,均各負其責,與他人無牽。特此聲明。
大概沒想到這一出吧,眾人看后一起笑開來,還要簽名呀!
這才忽然有個發(fā)現(xiàn),最后篩出的這4人居然全是在福建三明讀完高中的,起碼有喝過4年沙溪河水的歷史,整一個“五講四美三熱愛”文明幫呀。
14天從小北線入、南線出的阿里之行于此萬事齊備,等待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