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美瑩
摘 要:通過對儒家經(jīng)典《中庸》的研讀,從三個角度出發(fā),分析了中庸之道的三個境界,分別是:真實本心、誠意正心和力求至善。對何為中庸,進行了闡述,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人”即是“仁”,即是“本心”,即是“中庸”的觀點。并將《大學》篇中的“誠意正心”的觀點提煉出來,用新的角度來詮釋“中庸”該如何實施,并且遵循了孔子對于“吾道一以貫之”之道的說法。提出至善之德即謂之“中庸”,并提出了內(nèi)心的真正強大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
關(guān)鍵詞:中庸;本心;心正;仁;鄉(xiāng)愿;至善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5.090
1 真實本心
1.1 “中庸”的本意
中:跟四周的距離相等,在內(nèi)部,位置在兩端之間的,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不偏不倚。庸:平凡平庸,不高明,通用。中庸一指君子堂堂正正,不偏不倚,表面無甚高明之處,實則大巧若拙;二是說中用。鄭玄對于中庸的解讀里,很大一部分便是從中用的角度來講的。
《論語》中記錄了孔子的一句:“吾道一以貫之。”而這其中的道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而“仁者”即“人”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提到:“仁者,人所以為人之理也?!笨梢姾笕藢τ诳鬃铀岢龅摹叭省保粌H僅是“仁者愛人”,更提出了一個哲學概念,那就是,“仁”即是“人”,是人的本心。這一概念既符合了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也符合了在《大學》中所提出的“心正”的概念?!叭省睋Q個說法可以說,它與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超我”的概念類似,是與生俱來的,內(nèi)在的一種道德標準。這樣的道德標準可以說是一種潛意識下,不自覺發(fā)出的“善”,比如突然看到一個人要摔倒了,下意識去扶一下對方,這就是“仁”, “仁”就是“本心”,是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下意識發(fā)出的來的外顯的“善”。從大義上講,仁與善,便是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在講,中是天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將二者合二為一,那么天地萬物就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這便是中庸之道。
1.2 本心即中庸
《中庸》原文中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意思是:“上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天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yǎng)自身就是教?!蹦敲慈说谋拘木褪侵杏梗杏故侨怂陀械奶煨?。那么有人又會提出來,孔子在《中庸》中又提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既然中庸是天性,為什么孔子又說作為至高的品質(zhì),人們一直在追求,又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標準呢?這就不得不提另外一篇儒家經(jīng)典《大學》,《大學》闡述了人是如何正心的,意誠而后正心。我們常說中國人最講究中庸之道的,這里所說的中庸應(yīng)該是一種平衡,過或不及都不是中庸,那么“中”就可以理解為“平衡”,一旦產(chǎn)生了偏差,那么就會出現(xiàn)差錯,比如做事客觀性就很難保障,對別人的評價也會不夠客觀、公正??墒俏覀兩鵀槿耍y免會有“私心”,受到了外界的影響,受到自身的價值選擇的影響等等,就會產(chǎn)生偏差,心就不正了,所以追求“本心”,追求“仁”,探尋“本心”,以達到“中庸”的境界是人們一直所追求的。
“本心”究竟如何判斷呢?其實就像蘇軾在《六月二十日夜渡?!分袑懙赖模骸霸粕⒃旅髡l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币馑季褪牵骸疤焐系臑踉粕⒘?,一彎明月掛在天空,不知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彼?,關(guān)于“本心”是看不見的,但是切切實實存在的一種至善的美德,而孔子就稱其為“中庸”。而“本心”即是“中庸”。
2 誠意正心
2.1 君子慎獨,踐行“中庸”
《論語》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叭省弊鳛榭鬃訉τ诘赖聵藴实淖罡邷世K,也要達到“立人”和“達人”的兩個境界,也就是說,首先一個中庸的人,需要先克己,實現(xiàn)自我的本心,然后再幫助別人實現(xiàn)的本心的呈現(xiàn)。在《中庸》中,最與之相契合的觀點就是“君子慎獨”。
《中庸》原文寫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道是片刻都不能離開,能離開的都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別人看不到的時候也要小心謹慎,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恐懼敬畏。因為隱蔽時也會被人發(fā)現(xiàn),細微處也會昭著,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也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作中。表露出來但合乎法度,這叫作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這便是中庸,中庸是君子不斷踐行的,哪怕是獨處之時,仍然是要踐行中庸之道的。
2.2 心正即“中庸”
“中庸”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凡事都有一個度,就是中庸之道的平衡點,人們可以接近這個平衡,以保證內(nèi)心的中正,達到這個完美的境地。人精明極致本無錯理,但不可無省己度人之心,做事應(yīng)適時考慮他人感受,不逞口舌之利而致親友離疏。正所謂:“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nèi)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彼?,無論是過或是不及都不是“中庸”,真正的“中庸”是中正的本心。
對于個人來說,量才不計其相貌,用人不計其出身。君子立世,當內(nèi)修德而外親人,眾生萬物萬般變化,豈可用一太分明之尺而量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方是為人處世之道。但是真正的能夠做得到心正,無一絲一毫的偏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多數(shù)人寧可正而不足,不愿邪而有馀,這也是所謂的性情中人??墒沁@并不是“中庸”,只是無限接近“中庸”。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都沒辦法接近“中庸”,那么“中庸”是不是動態(tài)存在的平衡點呢?有學者認為,事物的不平衡,不是靜態(tài)、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相對變化的。我們可以在某個平衡點取得平衡,到了下一個平衡點又不平衡了,又需要調(diào)整,達到新的平衡,這就是動態(tài)的平衡。對此筆者并不是十分認同,我認為中庸的平衡點就是人性,是仁,是本心,這個本心的形成也是天生的,不會因為外力而改變的,一種至善的美德,它自身一定是有標準的,所以不會因為外力而發(fā)生改變,標準有所變化。這里涉及一個經(jīng)濟學的概念“邊際效用”。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重復(fù)干一件事。你沒干一次它新產(chǎn)生的效益就叫作“邊際效用”,舉個例子,當你吃飯時,隨著飽脹感增加,你吃飯的幸福感是遞減的。當你吃撐時,你的幸福感就已經(jīng)幾近沒有了,吃撐了還很不舒服。就像是一個人的善,不會因為受到外力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什么行為是善,也不會變化,只是有的人選擇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但是轉(zhuǎn)變了的同時,也就是不是“中庸”了。所以說,心正即是“中庸”。
3 力求至善
3.1 不舍求之,不做鄉(xiāng)愿
中庸既然在本性之中,并不會改變,那么為什么孔子仍然說很難做到,甚至猶如:“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笨鬃诱f:“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這是為什么呢?前文中提到了“仁”即是本心,即是中庸,中庸之道所奉行的“仁”實際上被很多人所誤解,很多人在踐行的時候都會有所偏差,甚至淪為了“鄉(xiāng)愿”。“鄉(xiāng)愿”所行的“仁”實際上是利益化的,是一種對自己有好處的“仁”。最通俗的解釋,“鄉(xiāng)愿”之人做事雖然面面俱到,誰也不得罪,好像是做出了最佳的權(quán)衡,好像是得到了最佳的結(jié)果,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最初的決定就是有附加條件的,有思索過的,并不是中庸所要求的本性,更不是超越了自我的內(nèi)在本性的要求。舉例來說,對重慶大巴落水事件,由于一名乘客在司機行車過程中對司機進行毆打,擾亂行車,導(dǎo)致了全車10多條生命無一生還。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任何以一個人出來制止乘客的荒唐行為,因為施暴者暴戾撒潑的行徑讓其余乘客望而卻步,可是,這也是導(dǎo)致了這次悲劇的根本原因。很多人寧愿選擇不做出頭鳥,不做冒尖人,別人有問題是別人的事,各掃門前雪,與我無關(guān)。然而很多時候并不是這樣的,選擇應(yīng)該站在最公正的立場上,人必須要有能夠伸張正義的能力。即便是對方很強勢,中庸也要求我們作為君子必須說實話,而鄉(xiāng)愿之人則選擇逃避,誰也不得罪。這類事情發(fā)生過很多起了,但當我們每次看到的時候,仍然會為之心顫,為之扼腕嘆息。這才是我們的本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謹守本心,沉著鎮(zhèn)靜才是我們推崇的平和中正的中庸思想。
為人需中正本心,需明確人性本善,需大而無畏,面對各種有可能傷害我們的利益的情況之時,你選擇退一步就是鄉(xiāng)愿;選擇即使是受傷也愿意從善,便是中庸。然而實際上,做到這樣,確實很難,畢竟通往極端至善的大路上,有著太多的利益,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私心,我們只能盡力為之以追求完人,卻永遠沒辦法達到這樣的境界。
3.2 至善之德,謂之中庸
對于至善之德的解釋頗多,如何才能不變本心,始終秉持中庸的態(tài)度,我想用一句詩詞概括:“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敝挥袃?nèi)心真的強大,才會生出一種體恤似的溫柔。只有內(nèi)心強大了,才敢于不做偽君子,不隨波逐流,內(nèi)心公正,無私心。尊重了真的本心,才是真正的中庸。
子路問強,孔子答曰:“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君子與人和平相處,卻緊守自己的節(jié)操和原則,不曲意逢迎,能做到中而不偏移,這不就是強么?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為人和順,并且善于協(xié)調(diào)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但又不去無原則地隨波逐流。以和為原則做事,重點是強調(diào)不流。即不流于俗人,隨大流。一是不盲從他人,堅持自己的立場。二是行事正派,光明正大。三是淡泊處事,甘于奉獻,并非看破紅塵,消極遁世。和而不流就是這樣一種人生境界,不求轟轟烈烈,只求質(zhì)樸本真。另外,在孔子的答案中,強,還有自強不息的意思。做到上述的兩點:君子和而不流,自強不息才是我心中的至善之德,才是我理解的中庸。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M].昆明:云南出版社,2013.
[2]楊伯峻.孟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
[3]梁超.孔孟之“中庸”與“鄉(xiāng)愿”評判標準研究[Z].2018.
[4]張郁乎.“中庸”的分析[J].哲學動態(tài),2017,(11).
[5]韓星.中庸君子之道輪[J].中原文化研究,2018,(6).
[6]錢思錦成.先秦儒家對“鄉(xiāng)愿的批駁原因探析”[J].南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