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摘 要〕《洛神賦圖》逼真地表達了《洛神賦》這一文學名作,用繪畫的方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文學作品所蘊含的誠摯情感,畫家經(jīng)過遷想而妙得把這種感情表達出。其美學思想“遷想妙得”的集中體現(xiàn)是畫家能通過人物造型的客觀現(xiàn)實來顯現(xiàn)出詩人的主觀意象。顧愷之用他獨有的筆法,通過形象傳遞神韻,向觀者塑造出一個凄美而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關鍵詞〕遷想妙得; 《洛神賦圖》; 造型; 理想化
一、畫家簡介及作品賞析
(一)畫家簡介 我國魏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出生于東晉南朝江蘇無錫。顧愷之博學多才,通曉文學四藝,不僅僅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且性格饒有趣味,有時做事極度癡迷,尤其于繪畫,那時候的人們都稱他為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的老師是衛(wèi)協(xié),在他本身的天稟和不懈努力的基礎上,繪畫技法不久后便出類拔萃,他的繪畫類型有人物肖像及仙人、佛像、山川等,他的畫風不同凡響,被稱為“顧家樣”。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說對后世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它不僅僅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神思想,而且對以后繪畫同樣也具有啟示作用。
(二)作品賞析 以曹植所作《洛神賦》為憑據(jù)而創(chuàng)作《洛神賦圖》這一經(jīng)典畫卷,成為顧愷之流傳后世的精品。圖中詩與畫的結(jié)合,開啟了中國繪畫長卷。
本作品為設色絹本,這個近似連環(huán)畫的長卷是由數(shù)個故事情節(jié)構成。曹植在路經(jīng)洛河時,油然而生作出《洛神賦》這一作品,傳達出對甄后的思念和寄予?!堵迳褓x》整篇詞句語言文雅,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神人之間的戀情凄涼并不斷纏綿,令人看后動人心弦。顧愷之看后就以此文為依據(jù),一氣呵成作了《洛神賦圖》,以此形成中國有史以來最具有影響力以及成為世人所贊頌的名畫。這幅畫讓人看后非常感動,全幅畫面使用的色彩穩(wěn)重,明亮燦艷,既充斥著韻律感,還有著豐富的寓意。用筆細膩質(zhì)樸,線條順暢,就好像“春蠶吐絲”。 山水樹石的表現(xiàn)技法比較淳樸,可謂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由此呈現(xiàn)出早期山水畫的特征。
顧愷之尤擅人物畫,使觀看者由此想到藝術家所想表達的情感。全幅作品共描畫61個人物,而這幅畫不僅僅包括了人物,還存有山石、樹木和馬匹,各種形象也十分的鮮活。
全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刻畫曹植與洛神相見在洛濱,畫中帶著隨從的曹植表情板滯并且傷感,仿佛見到癡情神往并思念已久的洛神。第二部分描寫洛神與曹植有著似親似疏的情感狀態(tài),盡現(xiàn)洛神的輕盈柔美、容貌儀表以及豪華富美的服飾。看到身影柔和優(yōu)美的洛神慢慢駕云遠遠離去,卻又多次回頭相望,充滿留戀之情以及流露出愛慕之情。第三部分描寫曹植戀戀不舍地重新踏上歸途,到了最后仍然依戀不舍離開。
二、“遷想妙得”在《洛神賦圖》中的運用
(一)“遷想妙得”的提出 “遷想妙得”的提出和當時所呈現(xiàn)的“人的覺醒”時代氛圍有一定的關系。所謂的“魏晉風度”是魏晉時期人們所探求的一種肆意放達、不拘謹于禮法和形跡的人生境界以及率真豁達、清秀通脫的行為風格。玄學風氣是那時的藝術理論、藝術品評以及藝術實踐有一定影響的相關要素,其中的一個因素與顧愷之有關理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改造其藝術表現(xiàn)都受到了那時審美氣氛的影響,充分施展本身主觀的想象,不斷摸索主觀對象不同性質(zhì)的聯(lián)系。提出“遷想妙得”的理論,使得客觀事物原本的“形”具有了新的生命,起到傳神的作用。簡單來說“遷想妙得”是怎么樣把客觀事物的“神”表達出來。
(二)“遷想妙得”的含義 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命題是為了達到傳神的成效?!斑w想妙得”簡單來說是作畫者把自己的觀念與客觀物象相融合,就是強調(diào)作畫者通過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來表現(xiàn)所描繪的對象,由想象獲取最終的結(jié)果。
在作畫之前,往往要在各方面多次進行觀察,探索自己所想描繪的對象,認真思考客觀事物的思想感情,并且發(fā)揮合理的藝術聯(lián)想,這是“遷想”的含義。在繪畫過程中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委曲婉轉(zhuǎn)寫出他們的神態(tài),并用心去領悟,這就是“遷想”。 我認為“遷想妙得”中的“遷”字尚有 “遐”的意思。
畫家在不斷了解和把握客觀對象思想等方面的特點,以此通過分析并提煉,進而獲得藝術構思。一幅畫要先把外部的形體描寫出來,還要用內(nèi)心認真體會其內(nèi)在精神,緊握住神韻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妙得”。 由此,顧愷之的繪畫創(chuàng)作,不是直接取得形象,也不是單純運用技法,最重要的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造,進而一幅優(yōu)秀作品可以完美表現(xiàn)出屬于它的獨特性。
(三)“遷想妙得”在《洛神賦圖》中的體現(xiàn)
1.文字轉(zhuǎn)為圖像的過程 能創(chuàng)作出卓越的《洛神賦圖》,是以《洛神賦》為基礎的,它是由畫家從文字中汲取營養(yǎng)并加上獨特的繪畫方式,迸發(fā)文學作品蘊藏的動人情感。畫家把曹植所寫的翰墨通過藝術造型表現(xiàn)出來,是受到這個美學思想“遷想妙得”的影響。
通過顧愷之的繪畫技法所表達形象的神韻,向觀者詮釋一段苦楚的愛情故事。作品的人物及其他的形象被安放得疏密有致,節(jié)奏感強烈,即使在山川之間人物十分的散落,但不孤立,反而讓觀者產(chǎn)生緊密相連的感覺。顧愷之的藝術構思,使畫面人物產(chǎn)生遙相呼應的視覺關系,對人物神態(tài)的準確描繪也起到更大的作用。其在刻畫山水種種景物時,很好地表現(xiàn)空間美。用山川來做他的繪畫背景,為人物形象做鋪墊,部分山水繪畫技法采取的是魏晉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曹植和洛神人物的描繪為主,其他的仙人形象為輔,且配景尚有山川、樹木、船只等。山石、樹木、云海等景物與人物的形神息息相關進而組成一個整體,再和五彩斑斕的色調(diào)相聯(lián)合,最后展現(xiàn)出人神難分、亦幻亦真的夢般境界。
2.遷想妙得的運用 “遷想妙得”的最大特點在于繪畫創(chuàng)作中要融入審美主體的情思,這樣才會使作品越發(fā)有感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是想象力,有足夠的想象可以挖掘出繪畫作品中藏在深處的靈動的東西。
如在《洛神賦圖》中,曹植專心所想的愛人便是畫中現(xiàn)實原型——洛神甄氏,所以在《洛神離去》這一部分繪畫中,曹植和神女心情是傷感惆悵并戀戀不舍的。他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畫面所有景物渲染成傷感落寞,使所有人觀看這幅畫時可以達到情感的共鳴。由此得出,繪畫作品要想栩栩如生,不僅要調(diào)動畫家的想象力,還要將主觀情感移入作品中。
“遷想妙得”本質(zhì)上要掌握的是透過想象而對神韻的把握。在繪畫中顧愷之強調(diào)“以形寫神”,要想使人物的外形更加有靈氣、有生機,最好的方式是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行合乎法則的想象。這個要領對于任何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顧愷之的“遷想妙得”也是傳神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顧愷之遷入本身的思想,構造畫面中各類的藝術形象,并深切地對客觀世界進行領會和選擇,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許多的藝術形象。在這幅畫中,顧愷之大部分的想象并不是真實存在于客觀的生活中,最精彩的是,對文學著作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從感性到理性,再從這種理性認識回到一開始的感性認識的藝術創(chuàng)作構想過程,顧愷之能使觀者從畫面中遐想翩翩,使人意猶未盡。從顧愷之的畫作中都能感受到那種超脫于形象之外的微妙神韻。
三、“遷想妙得”對現(xiàn)代繪畫的影響
在現(xiàn)代繪畫方面“遷想妙得”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刺激人的想象力,在畫家的腦海中要留意并仔細觀察客觀對象的形態(tài),繼而通過他的手把其感受到的刻畫出來,而對于所描繪的形象,畫家不必原原本本表達出來,給想象以足夠的空間?!皞魃駥懻铡钡木辰缂词恰斑w想妙得”所要到達的。一幅畫的意境、形神的交融在畫家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情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畫面丟掉了作畫者的“遷想”,那么這幅畫就不會產(chǎn)生靈氣,讓觀者對描畫的畫作產(chǎn)生不了屬于本身的想象。畫面的內(nèi)容來源于生活的事物,又高于生活的事物?!斑w想”指的是由這某一物體想到另一物體,把畫家獨特的思想感情與對象融合起來。這和西方近代美學思想中的“移情”有點相像。畫家對客觀事物本身有深切的理解認識,并有著非常強烈的情感和十分豐富的遐想,才能“妙得”到自己所觀察的對象的神態(tài)氣韻。
參考文獻:
[1] 王瑞成、宋清秀.中國文化簡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3]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