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妮
多年來,語文教師不斷接受各種教學培訓,語文課堂也不斷進行各種教學改革。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各種聲光電交相輝映的“繁榮景象”,聽時讓人激情澎湃,細想?yún)s收獲不多;語文課堂集深度、廣度、高度于一身,卻讓人無所適從。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語文課堂已經(jīng)“肥胖臃腫”,亟待“減重瘦身”。欲讓語文課堂“瘦身美顏”,須做到四個“精簡”。
一、精簡目標
薛法根老師說過,教學目標要簡明,哪怕一節(jié)課只設(shè)定一個教學目標,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語文教學內(nèi)容豐富、繁雜,如果教師在一節(jié)課中設(shè)置過多的教學目標,就會顧此失彼,且會造成課堂的“滿”和教學的“灌”。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會使語文課堂枯燥乏味,對于學生則是浮光掠影,收獲甚微。
最近有一位教師要送教下鄉(xiāng),對方學校指定的教學內(nèi)容是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的《珍貴的教科書》。一聽到是這篇課文,這位教師表示欲哭無淚。原因是她認為《珍貴的教科書》知識點太多,不知該從何下手。她認為這篇課文至少有以下六個知識點:1.課文的時代背景離學生生活太遙遠,要花很多時間介紹背景;2.學會九個會認字、十個會寫字,理解課文內(nèi)容;3.仿照課文第二自然段,學會圍繞一個意思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4.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5.學習排比句;6.學習省略號的不同作用。
如果一節(jié)課要落實那么多的知識點,只怕再好的老師也難做到,難怪這位教師一看到這篇課文就畏首畏尾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她一起重溫了課標的要求,明確了本單元以及本冊教材的知識體系,了解了這篇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與其他文章的關(guān)聯(lián)等,最后確定讓教學目標“大瘦身”,只落實一個知識點:學會圍繞一個意思把事物的特點寫清楚。
教學目標確定后,這位教師雖猶豫再三,但在我的鼓勵下,她嘗試著這樣去上課了。一節(jié)課下來,她輕輕松松地落實了“一課一得”的任務(wù),連“圍繞一句話把意思寫具體”的課堂練筆也完成了,她本人感覺這樣上課輕松而愉快,同時,學生也學有所得。
可見,一堂好課的標準絕不是看教學目標有多全面,而是看這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學生是否有所“得”,“得”到什么程度。
精簡教學目標,一是抓住關(guān)鍵,有的放矢;二是把部分教學目標無形地滲透于課堂。前提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揣摩體會,特別是情感目標,滲透遠比直接灌輸?shù)男Ч玫枚?,因為人格的培養(yǎng)來自內(nèi)心體驗的積累與沉淀。
教學目標越是精簡到位,越能保證一節(jié)語文課的充盈、高效;教學目標設(shè)計得越煩瑣,教學的過程就越容易蜻蜓點水。因此,語文課要精簡教學目標,落實“一課一得”。
二、精簡提問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給足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恰恰是教師的提問太多,問得太碎,破壞了學生的閱讀體驗,也剝奪了學生充分讀文本的時間。因此,要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必須精簡教師的課堂提問,即圍繞學習主題,教師要擅長以主問題引領(lǐng)課堂學習,從而避免煩瑣的文本分析,要學會抓住學習要點,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創(chuàng)設(shè)整體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的大語文教學情境。
本學期,我聽一位教師講《范仲淹的故事》,講解“謝絕佳肴”這一故事時,教師一連串地追問:‘‘朋友給范仲淹送銀子,他怎么做?”“朋友給他送美味佳肴,他怎么做?”“他為何要這樣做?”“這體現(xiàn)了范仲淹的什么品質(zhì)?”……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只是針對課文內(nèi)容,是學生一讀就懂的,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微乎其微。
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教師要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教師要大膽取舍,簡化教學內(nèi)容,突出重點,精簡課堂提問。只有篩選出課文中值得反復體味的“提問點”,學生才能在對這些“提問點”的反復品讀中提升語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圍繞教學目標抓住要點,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精簡課堂提問,方能真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
三、精簡內(nèi)容
在備課時,語文教師往往會不辭辛苦地鉆研教材,網(wǎng)羅課文中所有的知識點、易考點,于是總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一篇課文的精彩之處太多,值得挖掘的知識點太多,可是課堂時間有限,到底應(yīng)該教什么呢?
出現(xiàn)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糾纏于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講解。他們將課文中的各類字詞、教師用書中的教材分析,全讓學生囫圇吞棗地抄寫、記憶下來,不厭其煩地讓學生反復練習(即使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這些知識點),甚至將自己在鉆研教材時自認為有用的體驗和感悟,統(tǒng)統(tǒng)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往往會脫離學生的閱讀實際,教師的所講所授,有些是學生已知的,有些是超越了學生理解能力的。這樣的機械灌輸,沒有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有甚者,對于文本過度的肢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
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取舍?!皳褚獭笔潜WC課堂具有實效的前提。只有擇要而教,學生才能有充分的時間認真讀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并且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教師才能擺脫無形的束縛,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和文本真誠對話。
四、精簡形式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多樣,花架子層出不窮,結(jié)果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事實上,花哨的形式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沒什么用處,只會事倍功半、費時耗力,讓教學越來越空泛。語文課堂要實事求是,講求實效,追求樸實的教風、扎實的效果。
1.簡要的多媒體
多媒體課件以其聲、形、色的統(tǒng)一,形象直觀地展示教材內(nèi)容,顯示了現(xiàn)代科技的巨大魅力。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雖然在行為上操縱著多媒體,但精神上卻容易被多媒體操縱;學生也容易出現(xiàn)視聽被多媒體吸引、思維被多媒體束縛的問題。例如有一位教師教學《隱姓埋名二十年》時,在課堂上大量使用影視資料介紹王承書、介紹中國當時的國情,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原子彈研究歷史。所有的問題都用影視資料代替文字資料的講解,使語文課堂變成了“影視廳”。
2.簡約有效的分組討論
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于是我們的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不少看似熱烈的討論和看似熱鬧的探究。一節(jié)課上,學生嘰嘰喳喳地討論個不停,教師樂此不疲。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詹天佑》時,針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三次小組討論。討論的問題分別是: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2)詹天佑開鑿隧道用的幾種方法是怎樣的?請以小組為單位畫出示意圖。
(3)是什么支撐他不畏困難,使鐵路提前竣工?
細細品來,其中有些問題根本沒有必要討論深究,因為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當中,一讀便懂;而有些問題已經(jīng)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位。一節(jié)課上如此大量的討論,純屬走過場、走形式,既沒有取得探究的效果,也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真正樸實簡約而有效的語文課堂,也許沒有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也許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設(shè)計,卻有著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語文課堂要始終保持一種簡約之美,達到一種“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3.簡潔的教學語言
語言也是語文課堂的一種形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務(wù)必要簡化教學語言,把更多的時間和展示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師的引導、過渡、講解、評價要精練、準確,要追求條理性、啟發(fā)性、藝術(shù)性,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如沐春風,受到感染和熏陶。
課堂上婆婆媽媽,不得要領(lǐng),是教師自身語言素養(yǎng)欠缺的表現(xiàn)。語言重復,拖泥帶水,那些“對不對”“是不是”“嗯”“啊”“怎么樣”式的語言,既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時間,又影響了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積極性。為使課堂語言凝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把握住每句話、每個問題、每節(jié)課的重點,在備課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吸收能力,精心設(shè)計課堂教學語言,注意詳略得當,力爭用語簡要精練、高度概括,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讓絕大部分學生聽瞳并樂于接受。如給學生介紹什么是“寓言”時,先說“寓”就是“寄托”,“言”就是“故事道理”,學生馬上知道“寓言”就是蘊含道理的故事。這樣用語簡練,沒有重復,又清楚地表達出了想要表達的意思。另外,為了精簡教學語言,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三避免”,即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避免使用冗長、倒裝的句子,避免使用非大眾化的成語和俗語。
4.簡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管什么樣的文體,不管哪一個階段的閱讀教學,“導入新課一背景介紹一整體感知一精讀文本一拓展延伸一當堂訓練”之類的程式化設(shè)計成為語文課堂的基本模式。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如此“模式化”的教學讓人覺得呆板與教條,使課堂教學失去了靈動與自然。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yù)設(shè)也無法預(yù)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因此,教師在預(yù)案設(shè)計時切忌作繭自縛,要為學生的潛心會文、熟讀精思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與學生、文本真誠對話。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也唯有如此,教師的頭腦才能卸下重重負累,相機指引,駕馭課堂。
當然,簡化以上四種教學形式,不是草率地一概否定,不是為了省事而一刀切。在精簡的背后是復雜的知識積累,是艱辛的研究過程,是痛苦的思想蛻變。只有經(jīng)歷了由“簡單一復雜一簡單”的認識歷程,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精簡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