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課堂是以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歸根結底是要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同時要求教師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傳承。課程、兒童、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三個主體,課程的設置依賴于教師主體,教師主體需要結合課程目標以及兒童的需求進行雙向的匹配與協(xié)調,另外,教師群體自身也要秉承行“教”與“學”的宗旨,做到終身學習,豐富自己教學理論與實踐。
關鍵詞:課程; 兒童; 教師;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1-071-001
一、課程革命的挑戰(zhàn)
1.課程概念的跌進
課程是通過課堂為載體,實現(xiàn)教學的兩個主體,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內容上的傳輸。課程是研究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視角,從鐘啟泉教授的《讀懂課堂》中所知,在現(xiàn)階段教育工作者視角下“課程”大體存在兩種含義。一個是依據(jù)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育目的、學科門類、教學內容、年級分配、教學目標、上課時數(shù)等,不牽涉每一個兒童的經驗、興趣、想法、需求、教師的意圖和設想,先行于教育活動的存在。通俗的理解即為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門類,一至六年級年級分配等。這為后續(xù)的課程設置標準以及教師教學重點限定了合理的框架規(guī)范。其二是依據(jù)于教育計劃,即教師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性而編制、實施的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主動性,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以及教學設置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教師群體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
兒童在課堂上的學習是超越了教師的意圖與計劃的,不是被動的全部接受課程的所有設置,會對自己獲取的知識點加工整合成自己的看法與認知。如今使用最廣泛的“課程”術語是“學習者賦有的學習經驗的總體”或是“兒童學習的履歷”。這種課程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兒童經驗的設計上體現(xiàn)其專業(yè)的創(chuàng)造力與構想力。作為基層的老師,我們關注最多的是本學科的課程教材,尤其是本學科的教材內容,這是教學開展的基礎。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根植于教材而又突破教材的局限,教師要研究所教學科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在吃透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也能更好的進行課堂教學。
2.新時代課程發(fā)展的趨勢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xiàn)階段的課程設置不僅僅局限于通過課堂授課,“網絡課程”“微課”等新形勢下的授課方式也受到廣大教師與兒童及家長群體的關注。這種授課方式不會受到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資源等的限制,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可以對自己需求的知識點進行獲取。但任何新鮮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結合目前教學實際,課程教學被固定成統(tǒng)一標準的視頻音頻模式,目前地區(qū)的差異,教學條件的多樣性等都會影響到教育的共同發(fā)展。從另外一個主體出發(fā),教師群體同樣也是信息時代的參與者,現(xiàn)在網絡教學視頻層出不窮,一方面為教師們的教學提供參考,但另一方面固化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得課程教學缺少了創(chuàng)新性。
二、傾聽兒童的聲音
現(xiàn)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教育內容改革固然重要,但是關注每個兒童內心發(fā)展也不容忽視,新課程標準也要求關注學生內心,體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原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也要時刻關注到學生們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課堂上兒童內心的想法不盡相同,教師在考慮到學習者的共性的基礎上,考慮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叵肫鹱约涸谶^往的教學實踐中,每個學生對于同一教學內容有不一樣的理解與認知,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一味的進行簡單的灌輸知識,要走進兒童,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在剛任教時,也就是2015年、2016年教體育的經歷中,由于是教低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我就在課堂上設置了一些學生們喜歡的游戲。其中有一個學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每次游戲過后,這位同學總是天真活潑的跟我講:“老師這個游戲太好玩了,我們能不能再玩一次?”或者快下課的時候對我說:“我們能不能下節(jié)課再玩這個游戲???”我聽到也是非常開心的,而且基本都會滿足、照顧到這種學生的想法??梢钥吹某?,這位同學對于我的體育課是非常熱愛的,以至于后來學校需要調換老師,他媽媽告訴我他仍然不想換,仍然想讓我繼續(xù)教他們。當然還有好多這樣的學生,我也由衷的感到高興。
傾聽兒童的聲音不單單指教師群體,作為兒童家長也應該做到。兒童的教育場所不局限于學校,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同樣是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途徑,由于現(xiàn)在社會壓力的普遍存在,大多數(shù)家長多忙于工作,陪伴兒童的時間少之又少,對于兒童的成長無暇傾注更多的時間關注,很多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代替父母的一些職責與角色,這樣長此以往,兒童內心真正的想法會無法進行傾訴,家長也不能更好的與教師進行配合,做到更好的教育與聆聽。
三、教師要成為“教”與“學”的專家
現(xiàn)在倡導“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教師群體也不例外,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教”,但是本質上其實是“學”。事實上,我們在學校是在教學生知識,離不開“教”這個角色,但是我們更是一個學的過程,在教書的過程中不斷的自我學習進步,教學能力才能得以提升,教學經驗也得到豐富。通過在課堂授課過程中的學習,在與兒童溝通反饋的過程中學習,在教學備課的過程中學習,在與同事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在教學培訓的過程中學習。有了這些實踐學習的支撐,才能不斷將理論結合于實踐中。
回想起自己執(zhí)教的三年里,同事與師傅給予的教學經驗對于自己今后的教學指導幫助太多。在一定的教學周期里,師傅都會進行評課指導,對于實踐教學課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指導與建議,用自己資深的教學經驗來指導自己,讓我在未來的教育教學生涯中少走彎路,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另外,教學觀摩對于自己的成長也是很有幫助的,走進同事的課堂,觀察同事的教學現(xiàn)場,并通過跟同事的討論,認識自己與他人教學見解的異同,從而學會如何把握兒童的學習與教育,如何做出應對等實踐性知識和行為理論。教師的成長是在教學創(chuàng)造的步伐中實現(xiàn)的,教師的工作是認知性的,同時也是情感性的,是知情意的統(tǒng)一體。教師之間彼此開放課堂,分享各自的經驗,是提升教師素養(yǎng)的學習中不可或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