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關注、研究和變革課堂形態(tài),解決語文教學高耗低能,就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強化學生意識,努力實踐“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1-101-002
【背景分析】
楊再隋教授在解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時認為,新頒布語文課程標準全部內容包含兩方面,即“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和“以文為本,著眼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前者是課程的共性,后者是課程的個性?!耙匀宋谋尽痹谡n堂上就是“以生為本”。因此,“課改”之下,首先“改課”。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盧溝橋烽火》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上“退下來”,讓學生“沖上去”,努力實踐“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語文課堂。
【案例描述】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質疑
師:板書課題——盧溝橋烽火。(生齊讀課題。)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們叫它“記敘文”,今天我們就要用“記敘文”的方法學習它。同學們都根據“預學單”初讀了課文,一定有不少收獲和發(fā)現,不過,老師先看看大家有哪些疑問。
生1: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九一八”事變我還沒查到資料,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
生2:作者用四字詞語很多,有“蓄謀已久”、“嚴詞拒絕”、“惱羞成怒”、“狼狽而逃”等近20個,為什么?
生3:“盧溝橋烽火”也就是“盧溝橋事變”,又叫“七七事變”,為什么不用“盧溝橋事變”或者“七七事變”為題呢?
生4:課文出現了兩個“事變”。“事變”是什么意思?
生5:課文中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有這么幾種,“日本帝國主義”,“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日軍”,“日寇”,“小鬼子”,有同學關注過嗎?
……
師:剛才,大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大家已經學會“邊讀書邊思考”了。再來回顧這些問題,你們能解決哪些?前后四個同學為一小組,討論討論。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做批注
師:剛才大家的小組交流和大組討論掃清了我們閱讀課文的一些障礙,很好!課文后的習題是我們學習課文時不容忽視的,請看第二題(投影出示):
2讀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帶點詞語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2)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fā)。
提出要求:在課文中劃出這兩句話,邊讀邊想,把自己的體會在句子旁做標注。
(此時,教室里十分安靜,同學們認真讀著課文,有的一邊默讀,一邊在書本上圈圈畫畫,有的掩卷沉思,有的在書本的空白處寫寫。)
生1:“偷偷地”、“摸”這兩個詞都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好像“賊”一樣。
生2:“摸”我這樣理解,它表示行動慢而且有預謀、不想讓別人知道。事件發(fā)生在夜晚,“星光暗淡”,這支日本軍隊又不熟悉地形,所以行動緩慢;“萬籟俱寂”表明當時太安靜了,日本人慢點兒,就是怕被中國守軍發(fā)現。
……
師:同學們的討論十分精彩,有的聯系生活實際談,有的聯系上下文談,還有的注意傾聽,對其他同學的發(fā)言作補充。咱們繼續(xù)討論。
生1:“悄悄地”是因為白天盧溝橋失守,但它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大刀隊員要重新奪回盧溝橋,當天晚上的行動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定要不被敵人發(fā)現,所以“悄悄地”。
生2:“悄悄地”是大刀隊員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計。
生3:“悄悄地”,我讀出了大刀隊員的勇敢。白天浴血奮戰(zhàn),晚上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奇襲盧溝橋,讓我敬佩。
……
師:同學們討論加點詞的含義,卻分明讓人感受到文章中的有兩類人,一種鬼鬼祟祟,一種堂堂正正,一種讓我們蔑視,一種讓我們敬佩,一種引起我們仇恨,一種值得我們崇敬,想想,為什么?帶著感情讀讀這兩句。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練習復述
師:詞語是有溫度的,有情感的,這就是詞語的“感情色彩”,妥帖地運用詞語的“感情色彩”,文章的語言魅力無窮??焖贋g覽課文,找找文章中類似的詞語,劃下來。
【案例反思】
一、案例總結
《盧溝橋烽火》就是一篇記敘文,它記敘了抗日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記敘文記敘事件的經過,就要有順序,把它記敘得生動,就要有描寫。研究過文本和編者的意圖后,我把“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并運用文中關鍵詞語復述課文。”設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把課后第2項練習選擇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把“多學少教”的意識貫穿整個教學中。
二、案例思考
(一)以生為本,學生“學”在前,教師“教”在后
讓學生先學,學生學后有疑,學后有困,學后有隔著紗帷看事物的隱約和朦朧,此時教師“教”,教師“導”便水到渠成。如本課教學中,不急于進入文章講解中,先讓多數學生大膽質疑,教師從中可以充分了解“學情”,學生通過預學,已有新學習的基礎,部分學生預學的程度會超出教師的“想當然”,這樣,教師再重新調整、優(yōu)化教學活動,就真實而有效了。
(二)以生為本,教師“課文分析”要“少”
多學少教,就是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把自己隱藏起來,少分析。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只是在“教課文”,沒有實現“用課文”的理念。教師要廢除“分析式”的陳舊方法,提倡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上述案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話語,更沒有對文本進行過度的分析,學生在自學、討論、合作中完成學習,效果也很好。
(三)以生為本,學生“語文實踐”要“多”
我以為“語文實踐”的主陣地是課堂。在課堂上要有“四多”:
1.“書聲瑯瑯”。小學階段,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浮想翩翩”。想得多,就學會思考發(fā)展思維了。讓學生多思,首先要給學生質疑的機會,“預學”遇到的問題,“共學”時產生的問題,“延學”時產生的問題都要問,一問到底,問出思維的深度,問出良好的習慣。
3.“議論紛紛”。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有“小組”(同座或前后幾個學生),又有“大組”(全班學生),課堂上要充分運用?;W時,你一言,我一語,思想在自由開放中碰撞,有火花,就又會有生成,又會有新的學習活動。
4.“筆尖沙沙”。這里強調的是多做書面練習,包括字詞的書寫,語段的理解,課堂小練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