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弟
從洱源縣城驅車出發(fā),到達鳳羽鎮(zhèn)壩子最南端的大澗村得花上近1個小時?!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難想象這條不算寬的鄉(xiāng)間公路深處藏著一個美麗的村莊。而這個看似偏遠的村莊,卻今人魂牽夢縈,流連忘返。
抵達村口后,我們準備緩緩走進村落, 這個用石頭筑起的村落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古石巷,上百間古石屋,還有石磨、石板路、石房子、石山墻……整個村莊猶如石頭文化“博覽園”, 無論那石頭大若房子,還是小若珍珠,都是一件獨一無二的展品。村子完全由塊塊石頭壘砌而成。是名副其實的“石頭村”。
整個村子基本均為清一色石頭構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從遠處眺望,村里的石道、石門、石房、石階、石臺……逐一躍入眼簾。疏密相間的墻壁、整齊如鱗的瓦片、迂回曲折的小道、高低起伏的坡坎,掩映在蔥郁的松樹果林中間。石頭的淺白與植物的翠綠相互映襯,質樸而自然。正是因為這有點閉塞的環(huán)境卻造就了這里的村民因地制宜,利用大山豐富的石材建造起石頭壘起的村落。一幢幢,一排排、一院院……依山就勢地坐落在千仞壁立山坡上的石屋,以其特有的魅力,讓人剛進村口就完全溶浸在石頭的奇妙之中。
我迫不及待想趕緊深入走進這個村子一探究竟。透過門縫發(fā)現(xiàn)農(nóng)戶家甚至連洗衣盆、洗衣板、搗臼、石磨等日常用具,都用石頭打造。原來這里石頭很多,隨手便可撿到不同花色的石頭。村里觸目所及的建筑、生活、勞動用具,幾乎都是以山石為材料制成的。讓人感覺仿佛穿行在一幅炭筆素描里,渾金璞玉,風韻天成。我繼續(xù)走進這個古樸幽靜的小巷,伸手撫摸著飽含歲月滄桑的石墻,塊塊光滑溫潤的石頭,伴著陣陣清風俏皮地拂過臉頰,兒時的記憶便在腦子里氤氳開來……正對村口,一棵大樹被石塊圍繞矗立在眼前,像是一個衛(wèi)士,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古村厚重的歷史。它既是村莊的標志,又成為村民納涼議事的天然場所。
村子的主干道是由大小不一的石頭鑲砌而成的,通往村民家的巷道山路也是由一塊塊磨得光滑的石塊砌成的,就是家家戶戶的庭院也是用一塊塊石頭鋪墊的。甚至還包括了家門口的石水缸、拴馬柱、納涼石板……不僅是一種工具,這些石頭也承載著村民們生活日常的點滴記憶。
歷史歲月的痕跡,不僅是大澗村人深藏心底的歷史痕跡,也是古村迎來新生的底蘊。那些原汁原味的石制古建筑和特色文化正成為這座石頭村的風采。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所石屋、每一條石子路……像是一個時光隧道,連接著滄桑的過去,也望得到幸福的未來。
越往村里深入探訪,眼前大大小小的石頭、石塊,或砌成的石墻,腳下的石塊路,村民家的石房子、農(nóng)家小院,比剛進村口時見到的還要豐富。這里的人們用他們那神奇的雙手,在山嶺間播撒下無數(shù)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隨著村巷的轉折、角度的變化,這些大大小小石頭呈現(xiàn)出不同的輪廓造型,激活著前來探訪的人們的想象,正所謂“一山一石一幅畫,一步一景一重天”。清一色石頭鋪成的道路,無數(shù)塊石頭壘就的房墻,凳子是石鼓墩,板凳是方塊石。石頭的路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用具、石頭的裝飾,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這石頭的王國著實使人驚詫,使人不能不佩服人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抗爭和適應能力。舂米用的是石腳碓,管理莊稼用的是石柵欄,就是屋頂也是青石板遮蓋、一家院落就在一大塊石頭之上,以一石成山的氣概,承載上千多人的重量,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充滿奇趣的山石,將這趟有些辛苦的跋涉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隨著走訪的腳步,我們來到了村頭的高處,見東西為主入村路,南北是千頭巷。我們的好奇心促使著大家的腳步繼續(xù)沿著彎曲的山石小路往另一個方向往下行走。我們慢慢走進村子的另一半?yún)^(qū)域。小路兩邊是裸露在地表的玄武巖石。庭院深邃,住在里面的人,該是多么幸福。只在圍墻上留下斑駁的歲月痕跡,撫摸著一座座石屋的圍墻,粗糲厚重,讓人瞬間感受到歷史的深邃。這里的每一扇大門,每一處屋舍,每一塊石塊……都蘊藏著一個年代、一個家族的故事,積淀出一種永恒的故鄉(xiāng)情。站在時間面前,我們是多么渺小。
院落孤零零地矗立在一面山坡上,像是古老生活最后的守望者。一扇扇緊閉或虛掩的木質大門,讓人感到時光的悠遠綿長。隨便走進一座院落,就好像是走進了石頭城堡,這邊村子的墻也是石頭砌的,水溝、水渠是石頭砌的,甚至連菜園子和廁所都是用石頭壘的。村里的每一個細節(jié)成了這個深山小村的獨特風景,小村石板路上也留下了漫長歲月中古村人的串串足印。
村里老宅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用山石壘砌而成。大大小小的石頭有序地擠在一塊,雖沒有水泥黏附,卻也牢固無比。即便歷經(jīng)風吹雨打,即便是懸在空中的石頭也掉不下來,就這樣懸了幾百年。這些因石而成的建筑,在看似堅硬的外表下,卻有一種立體的安靜之美,觸碰著心靈,激蕩著靈魂。
我發(fā)現(xiàn)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典型的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經(jīng)歷風雨的侵蝕,雨后的陽光朗照其上,春日的藍天映襯其后,潺潺的小溪穿梭其間。這里的巷道很窄,青灰的顏色中透著一股蒼涼,仿佛把幾個世紀的時光都凝固在了這山村的石屋、石墻群中,屋舍毗鄰儼然,經(jīng)過雨水的浸潤,石屋石墻的顏色更加古樸厚重。村道的青石板均被歲月打磨得圓潤,透出悠悠古韻。
從這里我們可以穿越時間,追溯歷史,在一剎那與昨天相遇。幾百年的時光,石屋上的一檐一瓦,一字一畫,仍保留了歷史風貌,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脈動。這里有昨日的繁華,今日的滄桑,這里記載的不僅是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還有歲月抹不去的深情。
我嘗試著在一片瓦下、一堵墻上、一方木柱、一扇雕窗中搜尋歷史,也許在那不顯眼的院落中,就曾發(fā)生過一段故事。走在小巷里,整個人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石屋石墻、轆轤老人、質樸的民風、恬靜的生活……處處呈現(xiàn)出一派靜謐、質樸的山鄉(xiāng)情調(diào),彌漫著清新和諧的氣氛,沒有一絲塵世的喧囂,唯有疏淡清爽的靜謐。
但可惜的是,村子里有很多房子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房頂坍塌,但主體尚好,稍加修葺,便可居住。走著走著,院墻里不時探出一束束花枝來,向我們遙遙招手,似乎在歡迎著我們這些訪客。抬手輕撫石墻,凹凸不平的巖石條紋在指尖劃過,仿佛時光倒流,重回過往年代。毛石墻是其中最具鄉(xiāng)土質感的,隨處可見。自然的石頭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方或圓,或尖或扁,以其原始形狀土填組合在一起,裸露的肌理形成最自然的美。石墻上的青苔叢叢,又添了一份滄桑之美。大木梁架依然保持著原樣,梁架上雕刻的龍鳳、流云、卷草、花卉、回紋等各種精致紋樣,訴說著舊時光的老故事。村民們以山石為磚,以石板帶為路,搭起一座古樸的山石村寨。這趟穿越歷史的旅行,心也怡然,意也怡然。
這座古村是遠方游子的牽掛,又是承載了太多鄉(xiāng)愁的故里,經(jīng)歷千年風雨,依然保留著當初的動人風貌,向游人訴說當年的繁盛和文明。我們繼續(xù)順著古巷緩行,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男耕女織、兒童嬉戲,這樣的畫卷依然清晰可見。這里,樹蔭落村中,村在林中建,完美地呈現(xiàn)了先人居住的理念和智慧。應該說,每一座宅院都有一個凄美的故事,每一條路都是一條悠長的雨巷。
村落南邊有一條溪流,溪水跌跌撞撞,或跳躍,或漫步,空谷間盡是“叮叮咚咚”“嘩嘩”“唏唏”的水聲四季輪翻流轉,恰似民樂合奏。舒緩的韻律,如綿綿雨絲,洗去我們的仆仆風塵……偶有幾點淺白色流瀑,若隱若現(xiàn)。腳下的溪流中有著密密麻麻、大大小小水泡似的石疙瘩。坐在石疙瘩上小憩片刻,身子的倒影、山頂?shù)妮喞蜕饺革w過的蹤跡映照在綠翡翠的水潭里。腳下泉水淙淙有聲,山鳥鳴叫清脆婉轉,此刻,塵事如煙。山流不大卻長年流淌清澈,兩側的景色分明是舊式電影中的田園風光,又像是某部鄉(xiāng)土小說中描繪的遙遠山村,我懷疑自己走錯了年代,仿佛走進了久違的山鄉(xiāng)夢中……幽幽石頭圍成一個個四合院和長屋,古色古香,層層疊疊,順著山勢鋪開,錯落有致,奏出一首肅穆但卻優(yōu)雅的交響曲。
太陽落山了,山谷更加幽靜起來。舉頭往北面望去,遠山逶迤起伏,俯視鳳羽壩子,田園里的村莊天然如畫?;赝焦壤锏拇鬂竟糯迓洌{天、白云、深山、箐水組成了一方美好的天地。讓我們在分享自然、感悟人生中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里。
如今的大澗古村風采依舊,那壯觀美麗的石頭建筑群仍然吸引著不少遠近的游人。但愿再有機會到大澗古村落來看看,再領略一番大澗古村落那難得的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