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琴
1
隨著一句普通親切的白族邀請語,我再次踏上了去賓川雞足山的路。
阿達(dá)香音,是雞足山麓沙址古村一個客棧的名字,要是譯成漢語,就是主人家揮著手在門口對客人的親切招呼:到這兒閑來!對我這個土生土長的白族人來說,聽到這樣的招呼就好似回到了家鄉(xiāng),看到了親人。千年古樹、古井,青瓦白墻的房屋,象征吉祥美好的墻體彩繪,木雕裝飾的門窗,綻放的虎頭蘭,種滿花草的院子……有了熟悉的白族建筑風(fēng)格,隔著山隔著水,隔著近兩百公里路程,我也沒有陌生感。
沙址村是雞足山麓的千年白族古村?!缎煜伎陀斡洝分杏洠骸跋彪u足山麓,有村頗盛,北倚于山,是為沙址村,此雞足山之南麓也?!泵鞒绲澥荒辏?638年)和十二年(1639年),著名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兩次到此考察,在游記中記下了白石崖、沙址村、洗心橋和盒子孔:“一亭橋跨溪上,其大倍于下流沙址者,有路自北來,越橋南,即循南山東向,出白石崖前,乃登山官道。始知沙址小橋乃捷徑,而此橋即洗心橋也。盒子孔即在橋南石崖下。其石橫臥二三丈,水由其下北向溢出,穴橫長如其石,而高不及三尺,水之從中溢者甚清?!眱纱蔚诫u足山,兩次到沙址村,我也兩次路過了洗心橋。洗心橋為古式樓閣風(fēng)雨橋,據(jù)資料記載民國初期洗心橋是木板鋪墊的吊橋,兩頭是風(fēng)雨滄桑的樓閣,后被毀。這一次我看到的洗心橋歷經(jīng)多次修復(fù),集亭閣、長廊、橋為一體,整座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宏偉壯麗又能遮風(fēng)避雨。這時適逢山麓桃花盛開,橋上還進(jìn)行著一場與桃花有關(guān)的盛大歌舞表演。
歌舞都與桃花有關(guān),以首屆桃花節(jié)的名義進(jìn)行,表演也是別出心裁,除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還有《桃花謠》《涼涼》及《三十五里桃花開》,古裝、古琴和曼妙逼真的演繹讓我們享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大餐,若不是舞臺上方的“洗心橋”三個字一直提醒我們是在雞足山鎮(zhèn),還真有些身居遙遠(yuǎn)仙境的感覺。
三十五里桃花開,只是雞足山桃花的一個縮影。在我們進(jìn)出雞足山的路上,到處見到盛開的桃花。數(shù)千畝桃花,以成片成林的格局,開在炊煙裊裊的房前屋后,開在楊梅園邊,開在油菜花旁,開在核桃樹下,開在田間地頭,開在山坡野地,開在我們的視線中,也開在我們的視線之外,把雞足山鎮(zhèn)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那桃花每朵五瓣,粉紅色的花瓣和花蕊,外形和我們平時房前屋后所見的桃花沒多大差別,結(jié)果和成熟的時間卻大不一樣。它們不像我們房前屋后的五月桃、七月桃油桃、酸桃一樣夏末秋初就逐漸成熟,而是慢慢地沐浴著陽光雨露,一點也不著急,等到賓川有名的葡萄、石榴、橘子等水果都成熟上市了,汲取夠了天地精華的它們才以冬桃的名義成熟。從春到冬,那九個多月的陽光雨露,把它們從一朵朵令人看到就身心愉悅的粉色小花變成了一個個白里透紅的桃子,那甘甜清脆的味道,很快就變成了真金白銀。錢袋子鼓起了,雞足山老百姓過日子就踏實了。
洗心橋往里數(shù)十米有高大的灰白色花崗石雕塑“甘露凈瓶”,讓人一看就聯(lián)想到電視劇《西游記》中觀音菩薩手持寶瓶灑甘露的情景。清晨的陽光灑下來,給村莊田野披上一層橘黃色的薄衫,更顯這片土地的清凈吉祥。雞足山鎮(zhèn)中心廣場前的“佛文化墻”與洗心橋、甘露凈瓶對稱形成一條直線,遠(yuǎn)遠(yuǎn)地看著,遠(yuǎn)處山頂是金頂寺楞嚴(yán)塔,眼前人們來來往往,和諧而美好。
名為洗心橋,是有傳說的。相傳有八個強盜到了賓川后謀財害命無惡不作,后來受到了雞足山金華長老的感化,決心改邪歸正到雞足山出家,上山過橋時長老叫他們停下來把各自的心洗凈,那些呈黑、黃、灰、紫、青等顏色的不正之心經(jīng)長老施展法術(shù)洗去不正之色后全部變成紅色,八個強盜也全部上雞足山當(dāng)了和尚,橋也就由此稱作“洗心橋”。
在洗心橋前,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故事教化的是人性,人卻很需要不斷自我洗心。境由心造,洗去浮躁,洗去內(nèi)心的各種色彩,方能身心清凈,自在為人。
2
一樹梨花開在祝圣寺的院子里,微風(fēng)吹過,有一些花瓣飄落下來,像是陽光中飄飛的雪片,極具禪意。這雞足山十方叢林首剎,我初次來是2007年盛夏,此前對雞足山的認(rèn)識是聽得熟悉的山名,其余完全陌生。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下關(guān)至賓川縣城的路況還有些坑洼不平。賓川縣城沒下雨,很是悶熱,但到了雞足山景區(qū)卻是雨霧迷漫,我在云霧繚繞中竭力搜索“前伸三爪,后支一距”的三峰一嶺雞足特征,遠(yuǎn)看近看,不斷瞻仰,那雞足的形狀才有點明晰。
那次車行至祝圣寺便不能前行,除了參拜各個殿宇,我們還參觀了寺內(nèi)的放生池,從放生池八角亭正面墻壁上的《雞足山全景圖》中瀏覽雞足山寺庵和周圍民居環(huán)境的全貌,才了解雞足山面積之廣、寺庵之多。寺門上富于禪意和哲理的楹聯(lián)“退后一步想,能有幾回來”至今難忘。當(dāng)時想著雞足山離我們居住地不算很遠(yuǎn),想來便可以來,也在各個時間段計劃過多次,此時再來卻已是時隔十多年了。
我還在回想著上次來的回憶,卻被一聲邀約拉回到現(xiàn)實?!跋肟从颀埰俨嫉母襾?!”同行的作家老師發(fā)出了邀約,同行的女作家大多穿著高跟鞋,我看她們都沒有跟來的意思便跟著一行人走上了去看玉龍瀑布的霞客古道。之所以稱為古道,是因為路都是石板鋪的,靜清雅潔、曲徑通幽。古道邊有長著茂密的竹林,竹子一蓬蓬四處散開生長,是可以做筷子的香竹。途中看到路邊干溝里一蓬枯干了的荊棘樹枝,旁邊有人走過的逼仄山道,家在沙址村的賓川作家楊老師說那就是過去不通車時他們上雞足山的小道。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條古道。每年春節(jié)前后一個月是雞足山歷史悠久、集佛教禮儀與民俗風(fēng)情于一體的朝山節(jié),此時,信眾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朝山,大道小道上人員絡(luò)繹不絕。那壯觀而熱鬧的景象徐霞客曾有生動的描述:“朝山之夜,烏底火光,遠(yuǎn)近紛拏,皆朝山者,徹夜不絕,與遙池月下,又一觀矣?!毕氡睾芏嘈疟娪稳艘彩峭ㄟ^這些小道上下山的。
從霞客古道走,不遠(yuǎn)就到牟尼庵,庵接近玉龍瀑布,是去玉龍瀑布和上山朝拜所經(jīng)之地,徐霞客游雞足山時曾兩次經(jīng)過觀賞玉龍瀑布。
牟尼庵的前身是茶房,據(jù)地方史料載,明代嘉靖年間,有位僧人看見許多上山朝拜和前來觀瀑者都走得口干舌燥,便在玉龍瀑布的小山脊上修建茅庵向人施舍茶水,因此就有了“茶房”之名。后來茶房遭遇火災(zāi),民間又有傳說此地是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念佛修行的凈地便改建為牟尼庵。據(jù)說楊升庵、李元陽等云南古代知名學(xué)者曾都在牟尼庵客居過,嘉靖年間楊慎游山住庵中編寫《雞足山志》,不幸庵失火文稿被焚,只得悵然離去。
牟尼庵的大雄寶殿前有一棵高18米的柏樹叫牟尼柏,與我們常見的主干筆直柏樹不同,這棵柏樹在根莖一米處分三枝迎天而長,春日,每一枝上樹葉都翠綠茂密,但各枝上樹葉形狀各異,分別為針葉、圓葉和扁葉,實為奇樹。大雄寶殿前另一邊的白色牡丹開得正好,每片潔白如玉的花瓣中間有一抹淡淡的紫色染印。紫芯黃蕊,清新雅潔。那種色澤我是頭一次見,便拍了圖存放手機,閑暇時翻出來看看,每次都有美好愉悅之感。
牟尼柏與牡丹之間掛有牌子,上有敬香規(guī)范,提示眾人朝山敬香以三只為敬,多者為燒香,對佛不敬。這給我吃了一顆定心丸,近些年,我去老家寺廟經(jīng)常見到人們大把大把地?zé)?,春?jié)人多時候,寺廟里又是鞭炮又是香霧,常常嗆得人眼淚直流,我認(rèn)為此舉危害健康并不合理,建議家人明年起不放鞭炮和過多燒香,但遭到他們的不解。多年來,我一直認(rèn)為危害自身或他人安康的方式都應(yīng)該改進(jìn),便在自身言行中不斷實踐,從牟尼庵出來,我得到了一種堅持的力量。
3
玉龍瀑布又名大龍湫,懸掛于落差60余米的解脫坡,源自朱峰天柱峰海拔3100米處的龍王泉,為雞足山著名八景之一:“飛瀑穿云”。我們所處的觀瀑亭上有聯(lián)“千樹寒松欺白日,一條飛瀑界青山”。經(jīng)咨詢得知其名源于瀑為玉龍雪山王小女所化的民間傳說:雞足山的飲光佛迦葉尊者邀請麗江的玉龍雪山王來共習(xí)佛法。玉龍雪山王愉快接受邀請后便帶上他的小龍女一起來到了雞足山。不想小龍女到雞足山后,很快就被山中的絕妙風(fēng)景迷住了,以致于不想隨父回玉龍雪山。玉龍雪山王只好將女兒托付給迦葉尊者照看。從此,不歸家的小龍女在雞足山中潛心修行,天長日久后,真身修成了羅漢果位,龍身則幻化成一個大瀑布掛在她喜歡的懸崖上,用龍體調(diào)節(jié)著四季水流,護(hù)佑著山下的百姓,使他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yè)。于是,感動至極的迦葉尊者就取了一個“玉龍瀑布”的名字。
此時為陽春三月,從雞足山天柱峰下密林中匯聚而來的溪水較為瘦弱,水勢很小,遠(yuǎn)遠(yuǎn)望去,只有一線白練在崖壁上垂流。那巖崖壁經(jīng)飛瀑常年沖涮,已經(jīng)凹進(jìn)去一道黝黑的長溝,深澗底部巨石也有被滴水打出的圓形石臼一般的水池,把鏡頭拉近,水池像圓形石缸,池水清澈見底。這是玉龍瀑布的另一種景觀,瀑布終年不斷,四節(jié)風(fēng)景各異,也只有水小時才能見到,要是到夏秋雨多水豐,瀑布將如玉龍凌淵而下,飛花濺玉,氣勢磅礴壯觀。
觀瀑亭轉(zhuǎn)身,我們繼續(xù)上行。原來是有十多個人一起跟著走的,走著走著,大家就不知不覺走散了。只剩下我與其余4位男作家老師跟著楊老師去碧云禪寺和虛云禪寺拜訪惟圣、惟升兩位大和尚。
4
碧云禪寺大石牌坊就在半山腰的大道邊,四個大石方柱子的中間兩柱刻有聯(lián)“白云或再有飛來棲山門老等,碧水忽萌生暖意綻笑臉相迎”。進(jìn)坊有清溪相伴,古木的茂盛枝葉也為我們遮擋了部分陽光,我們聽著鳥鳴,順著小溪,邊聊邊走,悠行不遠(yuǎn)即到寺門??撮T前牌上介紹得知,碧云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6年)由僧人幻空創(chuàng)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僧人有悟、有光予以重修,“文革”時被毀,2006年由僧惟圣大和尚組織恢復(fù)重建。
同行的楊老師是地方文化學(xué)者,跟碧云禪寺的住持惟圣大和尚熟悉,我們便得以在碧云禪寺的清龢苑與惟圣大和尚喝茶聊天。除了碧云禪寺,惟圣大和尚還擔(dān)任著雞足山金頂寺住持。原籍廣西柳州市的他于廣西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后從事過師范教育等工作,辭職后遠(yuǎn)道來雞足山出家為僧,在兼顧建設(shè)、管理寺院、自己修學(xué)等同時,還發(fā)表有佛學(xué)研究論文、詩歌、散文等,他說2015年寫了一首詩后便沒有再寫。看著依次擺放著的梅蘭竹菊茶罐和茶杯里紅潤透明的茶,我們都沒有問他哪首詩,也沒有問為什么不再寫。
風(fēng)和、茶香,陽光柔暖。離開的時候我們和惟圣大和尚合了影,拍攝者只按了兩次快門,沒對上焦,照片里的我們和身后的“清龢苑”三個字都略顯朦朧,倒也合了禪味。回來查了字典。龢,調(diào)也。平和,調(diào)和。
虛云禪寺離碧云禪寺不遠(yuǎn),出虛云寺過云潤石橋不遠(yuǎn)便到,途中林木茂盛,有根莖較手臂粗的藤蔓植物纏繞于大樹上,有橙色小果結(jié)在藤蔓植物上。進(jìn)門的時候,看到一群游客在寺內(nèi)古梅下休憩,古梅上有掛牌,告訴來人為明皇姑來寺出家時手植,清光緒年間虛云老和尚在寺傳戒,古梅有一年二度開花之瑞。掛牌上還有虛云老和尚的題詩:
天道循環(huán)豈數(shù)哉,一陽初復(fù)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間信,葭管時飛琴上灰。按候應(yīng)知陰已往,占云可決泰將來。這般默露天心處,獨有禪翁預(yù)解懷。
寺前牌上介紹虛云禪寺原名大覺寺,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文革”時被毀,1998年由僧惟升大和尚組織重建,并更名為“虛云禪寺”,寺內(nèi)有虛云老和尚紀(jì)念館,殿堂匾聯(lián)均出自當(dāng)代高僧大德手筆,佛教文化內(nèi)涵深厚。茶室掛滿了字畫,因為有別的客人在座,我只細(xì)看了正面的一堂,中間聯(lián)字為:雞峰蒼蒼金水泱泱;法乳之恩山高水長。邊聯(lián)分別是:惟敬惟精恪勤在朝夕;昇修昇行懷德遇古今。時間不多,大家只是匆匆交談幾句,也沒有過多參觀,吃了茶,匆匆一會兒便回祝圣寺了。
在祝圣寺看到靜龍手里捧有一本惟升大和尚所著的《虛云老和尚的足跡》在看,問他從哪里結(jié)緣而得,說是從麥田手里“擄”來,原來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一生罹難而又長壽的虛云大師令麥田他們非常敬佩,于昨天就計劃去虛云寺祭拜了。看作者簡介惟升大和尚生于廣東,閱經(jīng)參禪之余,致力于虛云老和尚思想和云南佛教的研究,留心于虛云老和尚法寶、雞足山文史的搜尋與研讀,著有《禪話人生》等。
下山之前楊老師還帶我們到佛塔寺旁觀賞雞足山鎮(zhèn)格局,這又刷新了我對這片土地的認(rèn)識。我們在其中穿行時,看到的是寬敞整潔的街道、盛放的春花和廣場。站在高處俯瞰,新鎮(zhèn)為法輪常轉(zhuǎn)的建筑群,正圓形以道路劃分為中心廣場、一環(huán)、二環(huán)、三環(huán)四個部分,三環(huán)以外根據(jù)地形向東西兩翼延伸,有著明顯的佛教文化特色,呈現(xiàn)著鎮(zhèn)子位于雞足山麓的特殊性,給予視覺的享受,神秘而又美好。
佛塔寺原名尊勝塔院, 寺內(nèi)無影塔為白色藏式圓形佛塔,塔身立于塔基中央,四面有石雕佛像,我們到塔底是下午四點鐘,整座塔通體潔白,在陽光下很是耀眼。從塔邊遠(yuǎn)望,便見到雞足山頂上的楞嚴(yán)塔,兩塔遙相呼應(yīng),自成一景。雞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塔院秋月”便源自于此。
史料記載佛塔寺,卻是明崇禎年間(約1638年)麗江土知府木靖與寺僧道源、道真在雞足山創(chuàng)建,曾經(jīng)香火鼎盛,為雞足山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后有不同程度的毀壞和修葺,80年代以后由臺灣道興師太倡議恢復(fù)寺內(nèi)建筑。我們看到的佛塔寺是新建的,有軒昂大方的殿宇、小沙尼石雕、四大天王石雕,還有石刻弘揚中華孝道的二十四孝圖等等。塔旁殿宇中還有各種經(jīng)書與信眾結(jié)緣,我們一行人就有好幾個帶了《三字經(jīng)》回家。
5
空心樹是我們剛上山就去看的。一下車,我們就置身于祝圣寺周邊的參天大樹中,那些古樹木高大粗壯,枝繁葉茂,為我們擋去了下午炎熱的陽光,我們沿著林蔭下的石階下行沒多遠(yuǎn),就看到了那棵高大的空心古樹和古樹旁邊的各種綢花。
空心樹為元代遺留下的古木,已經(jīng)歷經(jīng)了約700年的風(fēng)雨,被稱為雞足山樹中之王,沒進(jìn)樹身,五顏六色的“花”就讓我們感受到了樹的神秘色彩。空“心”里的佛龕供奉有阿彌陀佛像,有僧人的各種布袋,還能容多人進(jìn)去打坐,儼然一間人居房屋。
在一塊介紹牌上,有關(guān)于古樹的概況:空心樹,又名靜禪古樹,高山栲櫟樹,高18米,外直徑約3.5米,基徑斜面直徑4.5米,樹洞高3.5米,中空內(nèi)徑2.7米。“心”空如此,古樹上枝葉卻青翠碧綠,實在神奇。據(jù)山志載,明萬歷年間,廣西高僧如正于此苦修40年,得道后馴服巨蟒皈依佛門。傳說,空心樹上曾有一條巨蟒,得道成精,時常變化成美艷婦女迷惑過往客人,以吸食男子的氣血滋補身體。寺廟里的僧人與巨蟒搏斗,廣西和尚如正來雞足山聽悉檀寺中老僧講起這事,便用禪功和降魔咒語收伏巨蟒。劍川的清代著名文人趙藩為悉檀寺寫楹聯(lián)時,就因這個傳說寫了下聯(lián)“神龍夜半來歸缽”。
除了空心樹, ?雞足山還有樹齡三四百年的沖天柏、明代古梅、清代柳杉、羅漢松、五裂槭、滇合歡、白玉蘭等等古樹名木。這些古樹名木或生長在各個寺院,或茂盛于叢林之中,和名山共度時光,無聲地記錄山中歲月,早已成為名山的歷史文化名片,給名山增添無限魅力,也給游人無限遐想。我喜歡一些事物帶著神秘色彩。在我所涉足過的山村野地中,就有不少古樹名木毀于刀斧之中,而我家鄉(xiāng)的一些古樹,就是因為一些帶著因果報應(yīng)事例的傳說保留至今。正是這些神秘色彩,保護(hù)了這些古老的事物,讓我們得以在數(shù)百年后,還能觀賞它們的偉岸雄姿,品味其中深刻涵義。
6
此次沒有上金頂,我們也和別的游人一樣騎馬而上。馬行走的小道在原始森林中,遮天蔽日,雖然下著小雨,但偶爾才有雨點滴落在身上,冰涼很是舒服。在云霧繚繞的原始森林中騎訓(xùn)練有素的馬穿行,如入仙境,神清氣爽,身心都得到沐浴。靜靜享受著自然的饋贈,聽著孩子的歡聲笑語,感覺別有情韻。下馬后至金頂還有很長一段距離,我們便坐纜車上山頂。下了纜車步行一段石階,才到山頂。因為滿山云霧,并沒有感受到山的險。由于山頂3240米的海拔和山下不到2000米的海拔差異很大,雖是夏天,山上的工作人員都穿著防寒保暖的羽絨服,我們的短袖薄衫自然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海拔高低的氣溫差異性。
雞足山有四大奇觀八大美景,全山寺庵眾多,有奇山、險峰、巖壁、幽洞、溪泉無數(shù),自然美景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參拜了高聳入云的楞嚴(yán)塔,金碧輝煌的金殿,以及羅漢殿等。雖然登頂遠(yuǎn)眺,但不能東觀日出,也沒有西望到蒼山洱海、南賞到祥云和北眺至麗江玉龍雪山。有登天的感覺,欣賞了一山的云山霧海,下山的時候步行下了坐纜車的路程,由于都是連貫的石階,和孩子們一樣腿直打顫,但也沿途觀賞了一些奇觀,很是開心。
我對雞足山有很虔誠的朝拜之心,雖然知道沒有幾回能來,但心中一直有徒步至雞足山金頂,看美景奇觀、體驗各文人墨客熱愛大好河山情懷的愿望。十多年來,雞足山交通等基礎(chǔ)設(shè)施等都有了大改善,生態(tài)較早之前恢復(fù)保護(hù)得更好,恢復(fù)建設(shè)寺庵也多了很多。賓川的文友安建雄告訴我雞足山永遠(yuǎn)都不會讓你一覽無余。那么,就待來日方長,在一次次機緣中,慢慢品味雞足山的神奇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