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潤凡
摘 要: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削弱認同的力量,也是增強認同的動力。其在沖擊和弱化愛國主義認同基礎的同時,又在彰顯和強化著愛國主義認同的堅實根基,使愛國主義認同問題的意義更為凸顯。民族國家界限和國家利益差異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愛國主義仍然是當今世界各國凝聚國民力量、捍衛(wèi)國家利益、實現(xiàn)繁榮富強的基本精神動力。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雙重浪潮沖擊下,國家與人民利益的休戚相關,是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客觀基礎;實現(xiàn)中國夢的使命擔當,是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現(xiàn)實需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是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國際視野。
關鍵詞:全球化挑戰(zhàn);愛國主義認同;基本精神動力
中圖分類號:D03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8-0009-07
愛國主義作為凝聚國民力量的基本精神動力,具有強大的政治引領、民心感召、組織動員等功能,在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維護祖國統(tǒng)一、捍衛(wèi)國家利益、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認同是人類行為與動力的持久源泉,是“更穩(wěn)固的意義來源”①。愛國主義只有得到了廣泛認同,其功能性作用的發(fā)揮才具有內在動力和現(xiàn)實效應。然而,在全球化縱深發(fā)展的當下,經(jīng)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交往全球化的疊加效應,沖擊著愛國主義的認同環(huán)境和基礎,加劇了愛國主義認同的困惑和分化。于是,“愛國主義過時論”“愛國主義等同于狹隘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就是民粹主義”等錯誤思潮開始泛濫,模糊了很多人對愛國主義的認知?;诖?,本文著重分析全球化對愛國主義認同的影響,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認同的內在邏輯以及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必要性。同時,對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剖析。
一、全球化對愛國主義認同基礎的沖擊
愛國主義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認同、熱愛和忠誠自己祖國及關心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統(tǒng)一,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和國家對公民的政治與道德原則要求。人們對其民族國家的認知、對民族歷史文化和奮斗發(fā)展道路的理解、對國家與自我關系的感受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構成了愛國主義存在發(fā)展的基礎和內核。全球化的“去除邊界化”趨勢,使世界各國的社會政治生活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之間的交流互動從威斯特伐利亞時代的主權時空愈來愈變?yōu)槌揭磺兄鳈嗟赜虻氖澜鐣r空”②。其中,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侵蝕、對公眾身份認同和國家意識的弱化最為凸顯,使愛國主義認同原有的穩(wěn)定性基礎發(fā)生了變化。
其一,超國家權威的政府間組織影響的擴大,國家自主權運作空間的受限,驅使民族國家主權部分讓渡,削弱了愛國主義認同的政治基礎。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是愛國主義的政治基礎。經(jīng)濟全球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再是由國家主導經(jīng)濟力量的世界,而是一個由超越國家的經(jīng)濟力量主導國家政策的世界”③,驅使生產(chǎn)要素突破國家的傳統(tǒng)界限而在全球范圍流動和配置。在此過程中,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邊界更加模糊,國家間的經(jīng)濟依存關系不斷加強,國際市場的變動對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程度日益加深。由于“全球化體系不能容忍一切由地理界線、民族界線,甚至倫理界線所構成的屏障和限制”④,跨國公司、區(qū)域經(jīng)濟組織隨之產(chǎn)生且不斷壯大。這些跨國界的國際性經(jīng)濟組織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一個國家內部的經(jīng)濟活動當中,分享著一部分國家職能,而且“分流了傳統(tǒng)民族國家的部分權威和權力資源”⑤,影響甚至有時左右國家經(jīng)濟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馊蚧^程中出現(xiàn)的復雜問題,如國家間經(jīng)濟摩擦、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國際犯罪與恐怖主義、毒品泛濫、核武器管制等,更是亟須國家間的協(xié)同合作。于是,聯(lián)合國、世界貿(mào)易組織等超國家權威的國際組織相繼產(chǎn)生,并通過制定國際性的公約、決策、規(guī)則等方式直接規(guī)范和約束成員國,且成員國只能遵守并承接這些國際性法律的直接法律效力。這意味著民族國家某些方面的主權職能讓渡給了國際組織,使得國際組織作為主權國家授權形成的超國家主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擁有了限制國家行使主權的空間、影響和制約特定民族國家對內外部事務處理的影響力,且此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此客觀情勢下,“民族國家的執(zhí)行力確確實實受到了核心經(jīng)濟活動的全球化、媒體和電子通信的全球化、犯罪的全球化、社會抗議的全球化以及以跨界恐怖主義為主要形式的騷亂的全球化的損害”⑥。由此,民族國家所擁有的對內最高決斷權威和不受外部干涉的自治性權威發(fā)生深刻變化,削弱了愛國主義認同的國家主權基礎。
其二,人口的全球流動拓展和延伸了人類的角色選擇空間和對于自身、國家及世界的認知,身份認同的多重性、流動性、模糊性以及認同選擇的張力隨之產(chǎn)生,侵蝕了愛國主義的國民心理基礎。覆蓋全球的交通、傳播和通信網(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將世界連接成一個整體,打破人類交往的時空限制,促進了人口的全球流動。在全球人口資源流動地域范圍的不斷擴展中,“以政界、商界和文化精英為主導,同時也包括移民、外籍勞工、難民等的‘跨國性的社會空間正在形成”⑦。在此空間中,傳統(tǒng)社會中個體穩(wěn)定單一的身份認同被瓦解,易變性、多重性的主體身份成為現(xiàn)實。在頻繁輾轉奔波于不同的國家、地區(qū)或城市的過程中,人們體驗和分享著他國的觀念、文化和價值的同時,其自身的認知和觀念也受到多元文化和價值的滲透和影響,人們身份認同的原有“意義空間”被打破且發(fā)生了變化。受人們跨國空間角色扮演多樣性、流動性的制約和影響,身份認同建構的原有機制(如自然地域、歷史經(jīng)驗、社會關系網(wǎng)絡、國家權力等)的影響逐漸弱化,并使身份認同的“去疆界化”“流動演變”趨勢越發(fā)明顯,進而“形成一種‘很少確定性和統(tǒng)一性的多樣性的及復合化的認同”⑧。而跨國工作或生活的選擇體驗、多元身份的流動轉換、身份歸屬的無根焦慮等交織并存,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身份認知的模糊性和多元身份認同的紊亂與張力。在自我建構、利益需求和尋求精神歸屬的本能驅使下,不同的個體和群體常常隨著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自主選擇和調整自己身份認同的需求和序列,國民身份認同的傳統(tǒng)邏輯和序列構成被沖擊,民族國家不再是人們身份認同的唯一選擇和首要單元。
其三,全球意識的產(chǎn)生和多元文化價值的交織碰撞,沖擊甚至動搖著各民族國家觀念、價值判斷及制度理念形成的內在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銷蝕愛國主義認同的國家意識基礎。國家意識體現(xiàn)的是人們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直接影響國家凝聚力的強弱,是愛國主義的內核和基礎。“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壓縮,又指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意識的增強”⑨,在拉近全世界的時空距離的同時,驅使人們“全球意識”產(chǎn)生?!叭蛞庾R”使一些人產(chǎn)生了錯覺,認為現(xiàn)在世界已經(jīng)成為地球村,各國都是這個村莊的一個家庭,一個成員,融為一體、不分你我,擁有超國家權威的聯(lián)合國、世界貿(mào)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構成了一個真正的、看不見的世界政府”⑩。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交通通信的全球化效應,消弭了西方經(jīng)濟強國主導的全球信息流影響的時空限制,使“全球在場”和“全球圍觀”成為一種新趨勢B11,進一步強化著國民的“全球意識”和認知錯覺。在認知錯覺的影響下,國籍和民族文化對國民自我構建的重要性和意義不斷淡化,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受到?jīng)_擊和削弱,民族國家認同困境由此產(chǎn)生。與此同時,全球化過程“也是各民族國家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解構和重構的過程”B12,其所帶來的多元民族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制度理念等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增加了文化價值觀念選擇的多樣性、復雜性。在多元文化樣態(tài)、價值理念和制度符號的刺激下,社會大眾對國家制度的認知判斷、對國民權利與義務的認知變得愈加模糊,致使原有的堅定的民族國家意識開始淡漠甚至動搖。
二、全球化沖擊下愛國主義認同客觀存在的堅實根基
全球化在削弱愛國主義認同基礎的同時,并沒有消滅愛國主義存在的堅實根基,其沖擊限度強化著愛國主義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建構方向,使愛國主義仍然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凝聚國民力量、捍衛(wèi)國家利益、實現(xiàn)繁榮富強的基本精神動力和偉大旗幟。因此,在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不應該被淡化,更不應該被貶低被否定。
其一,全球化并沒有改變主權國家的存在,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為主體,愛國主義產(chǎn)生的前提沒有改變。愛國主義是與國家相伴而生的,只要有國家存在,愛國主義就不會消失。雖然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民族國家的主權,削弱了民族國家的自治性權威,但并沒有消滅和終結民族國家,更沒有改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全球化自身是由民族國家發(fā)起強力推動的,在全球化加速發(fā)展的當今世界,國家所處的環(huán)境和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但民族國家之間的界限和利益差異依然存在,國家作為民族存在的最高組織形式和國際社會的互動主體,是化解沖突、促使全球化正常發(fā)展的最強有力的保障。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需要借助民族國家充當其發(fā)展的強有力的支持和屏障,甚至還要求捍衛(wèi)民族國家界限。大量的事實證明:宣揚“民族國家已經(jīng)過時”的發(fā)達國家恰恰是捍衛(wèi)民族國家界限和利益的積極推動者。例如: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開始采用各種隱蔽性高的非關稅壁壘對本國貿(mào)易進行保護。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和推行霸權主義,曾對伊拉克、利比亞等發(fā)展中國家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F(xiàn)如今,美國更是不顧國際責任與擔當,強力推行貿(mào)易保護主義,甚至打擊與其有利益差異的盟友。另一方面,跨國性的國際性經(jīng)濟組織和聯(lián)合國、世界貿(mào)易組織等超國家權威的國際組織,雖然分享了國家的部分職能且擁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和程度仍是由各相關國家控制的,國家“仍然牢牢地控制著立法權、創(chuàng)制權、戰(zhàn)爭權、外交權、移民權、警察權和武裝力量的使用權等至關重要的政治權力”B13,在國際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廣泛被認可”B14的。
以上情況說明,目前,全球化不僅還不具備消滅國家的可能性和條件,而且其所衍生的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依然要依賴于民族國家這個共同體來化解。這意味著國家的本質、地位和功能沒有因為全球化而改變、消失,與國家相伴而生的愛國主義也必然存在且仍將發(fā)揮巨大作用。
其二,全球化沖擊沒有改變國家保障公民利益的地位和功能,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依存關系更為緊密,愛國主義發(fā)展的動力基礎沒有改變。任何價值都是在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意義中形成的,個體與國家的關系也是如此。愛國主義是基于人們對祖國價值的認同而產(chǎn)生的肯定性心理傾向,認同是人們意義和經(jīng)驗的來源。在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個體與自己的國家形成了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相互依存關系。一方面,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個體的生存發(fā)展和利益實現(xiàn)離不開國家。國家作為民族整體利益的集中代表,是公民權益的最高保衛(wèi)者,是維護個體權力和利益不受侵害、促進公共利益有效實現(xiàn)的有力保證。因此,依靠國家力量、獲得國家這個實體的普遍性支撐,成為個體的本能選擇。另一方面,國家利益由個人利益聚集而成,個人利益是國家利益的基礎,人和社會是決定國家的力量,每個人都肩負著維護國家利益的責任和使命。經(jīng)濟全球化的強烈經(jīng)濟取向,使大到國家小至個體的利害關系更加突出和敏感。個體對國家的認同建立在國家能夠保障個體生存發(fā)展的權益、維護其生命價值尊嚴的基礎上。面對全球化的挑戰(zhàn),個體越能感覺到國家的力量和溫暖,其“祖國——父母之邦”的感受愈深。歷史證明:國家貧弱、國運衰微,其民必受侮辱;國家越強大,本國公民自身的權益也就越有保障。正是基于此,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更是息息相關、內在統(tǒng)一的。國家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基本需求,個體處處關心自己的祖國,依戀、熱愛和認同自己的國家。愛國主義正是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依存、有機統(tǒng)一的集中體現(xiàn)??梢?,在全球化時代,國家是個體生命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堅實基礎,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相互依存關系更為緊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成為愛國主義綿延不斷的內在動力和力量源泉。
其三,全球化改變不了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人自身對祖國故土和民族文化的歸屬需求依然存在,愛國主義內化的自然情感基礎沒有改變。歸屬感是人類的本能需要。無論承認與否,一個人自出生那刻起,客觀上都是屬于一定的國家的兒女,自此個人的命運就與國家的命運不可分割地連接在一起?!皣医o了他特定的種族遺傳、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養(yǎng)分等”B15,當個人逐漸體認到國家能夠滿足其生存發(fā)展的基本需求時,會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一種對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雖然現(xiàn)代人的獨立與自主賦予其選擇國家的權利,但沒有賦予其不選擇國家的自由,當今世界的任何人都必須有國家的歸宿。B16但在全球化時代,多元身份的流動轉換、身份歸屬的無根焦慮交織并存,加劇了人們身份認知的紊亂與張力,使自我建構和尋求精神歸屬的本能需求更為凸顯。全球化并不能消除民族文化,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作為一個民族的根與魂,總是與每一個人相聯(lián)系的,并驅動個體形成完整的自我觀念,最終構成每個人建構其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心理基礎與文化基因。愛國主義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是個人以對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定位為基礎,是基于人的歸屬與生存發(fā)展基本需求、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相互依存而萌生發(fā)展的。人自身對祖國故土和民族文化的歸屬需求,依然是愛國主義內化的自然情感基礎。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愛國主義的文化根基,奧巴馬曾指出,“愛國思想必須永駐你我心中,根植于我們的文化之中”B17。這恰恰說明,全球化改變不了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人自身對祖國故土和民族文化的歸屬需求依然存在。
其四,“全球化”所引發(fā)的國家矛盾和斗爭,勢必強化人們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強烈意識,增強愛國主義認同的現(xiàn)實基礎。截至目前,以美國為首的少數(shù)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和控制的經(jīng)濟全球化,加劇了國際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不平衡和不公平,導致“資本全球流動,利潤流向西方”“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結果。西方經(jīng)濟強國為了維護其全球化形態(tài)的強勢地位和絕對影響力,在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資本、技術、市場的同時,強行輸出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念。且不說美國的霸權主義日益激發(fā),加深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民族國家意識,就是在發(fā)達國家內部,由于種種利益差異與矛盾,美國的強勢貿(mào)易保護之舉也時刻刺激著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不滿情緒,以至于美國的盟友因為美國變得不再可靠,而不無感慨地發(fā)出“歐洲命運自主論”B18。如今,面對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內部利益分配不均所導致的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對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群體性崛起,昔日經(jīng)濟全球化的推動者又成為“逆全球化”的鼓動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為追求本國、本地區(qū)利益優(yōu)先,妄圖以“逆全球化”手段轉移國內矛盾、破壞國際秩序,遏制發(fā)展中國家崛起,進而捍衛(wèi)和維護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權”和霸主地位。其中,美國接連“退群”,英國脫歐,歐美多國以“國家安全”為名,推行貿(mào)易霸凌主義,都是“逆全球化”現(xiàn)象中的標志性事件。全球化進程中國家之間劇烈的矛盾和斗爭,勢必刺激和強化著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應然邏輯
任何民族的繁榮、國家的富強,都離不開愛國主義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和行為準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肩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又面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大國霸權主義的遏制挑戰(zhàn)。美國堅持本國利益優(yōu)先,踐踏規(guī)則,破壞世界貿(mào)易秩序,不斷升級與中國的貿(mào)易摩擦,甚至聯(lián)合其他國家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這意味著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在中國不但沒有過時,反而蘊含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應然邏輯。
其一,國家與人民利益的休戚相關: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客觀基礎。經(jīng)濟全球化不但沒有改變國家的實質,反而使國家與國民利益的關系更為緊密。中國越強大,為國民爭取的權益也就越大,中華兒女的權益也就越有保障。比如,隨著中國國力強盛,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國民走出國門,海外利益規(guī)模急速擴大,使得維護中國的海外權益及國民安全的挑戰(zhàn)變得空前嚴峻。習近平強調,要切實維護我國海外利益,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強保護力度。近些年來,中國不斷用行動證明:國家始終是維護中華兒女利益的堅強有力的后盾。香港回歸祖國22年來,中央政府妥善處理了萬余起涉港事件,有效保護了港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近些年來,中國海外救助行動的高效有序不僅僅獲得了中國公民的點贊,更一次次贏得世人的羨慕、尊敬和全世界的認同。在維護中華兒女的海外權益上,中國行動果斷迅速。例如,2011年2月,中國政府一個不剩地把在利比亞戰(zhàn)區(qū)人員全程接回祖國。2015年3月,中國軍艦奔赴也門,從戰(zhàn)火中撤離613名中國公民。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8.1級地震后,中國政府在震后不到9個小時就派出第一架航班進行撤僑,隨后,國航、南航、東航等航空公司共同發(fā)力,接回了在尼泊爾的大批國民。事實有力證明:唯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是人民幸福的來源、尊嚴的保障、安全的港灣。當今世界仍不太平,戰(zhàn)爭、沖突、恐怖主義襲擊等仍頻繁威脅中國在海外人員和機構的安全,但堅強有力的祖國始終是中華兒女人身安全和利益的強大后盾,為中華兒女注足底氣,保駕護航。中華兒女們必因此而為祖國而驕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很顯然,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具有堅實的客觀基礎。
其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使命擔當: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現(xiàn)實需要?!皭蹏髁x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不懈奮斗。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住無數(shù)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是密不可分的?!盉19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特定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主題。在近代中國,愛國主義以民族獨立為使命。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使命擔當。愛國主義始終是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2015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傳統(tǒng)一脈相承,又因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而形成新的特色,是對中華傳統(tǒng)愛國主義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最終目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B20。愛國主義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動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大力發(fā)揮愛國主義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強和擴大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共識,激發(fā)廣大中華兒女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斷拼搏奮斗、開拓進取。
其三,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當代中國大力倡導愛國主義認同的國際視野。在全球化時代,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反而會更加激烈和復雜。當下的中國已經(jīng)不是一個孤立的實體,而是“世界中的中國”,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影響著世界,也受到世界的深刻影響。沒有一個國家不主張愛國,沒有一個國家不致力于愛國主義認同的教育。與“逆全球化”潮流中西方某些發(fā)達國家局限于狹隘的民族立場不同,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具有“既立足于民族又面向世界”的立場和胸懷。習近平強調,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tǒng),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fā)展道路,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這表明: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愛國主義,是具有國際視野、博大胸懷的愛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統(tǒng)一論者,具有倡導世界各國“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同舟共濟、協(xié)調行動”B21,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博大胸懷。世界也已經(jīng)看到:中國不僅呼吁國際社會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且致力于推動地區(qū)與世界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維護人類長遠利益。
四、弘揚愛國主義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幾個問題
愛國主義本質上是一種與國家相伴而生,立足國家立場、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核心價值觀念,所有國家都需要且存在愛國主義。然而,全球化對國家主權、身份認同和國家意識的沖擊和弱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愛國主義認同的基礎,加劇了愛國主義認知的困惑和認同取向的異化。其中,“愛國主義已經(jīng)過時”“愛國主義等于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同于民粹主義”等錯誤論調最為凸顯,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愛國力量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必須正本清源,對以上幾種錯誤思潮進行剖析。
其一,“愛國主義過時論”是一種否定愛國主義的認同取向。其核心觀點是:在全球化高速發(fā)展的當今世界,國家界限已經(jīng)消失,主權國家正在終結,將世界各民族融為一體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人們成了世界公民,而將個人同特定的國家綁在一起的愛國主義只會束縛和阻礙“世界大同”的歷史潮流,因此,愛國主義已經(jīng)過時,全球化時代不再需要愛國主義。“愛國主義過時論”雖然看到了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關系,但是其目的是通過夸大全球化對國家界限和國家主權的沖擊,鼓吹“世界主義優(yōu)先于愛國主義”和“人權高于主權”的觀念,助推歷史虛無主義,抵制和否認愛國主義。鼓吹“愛國主義過時論”者意在美化西方國家主導的經(jīng)濟全球化,“迫使各國政府放棄干預經(jīng)濟的權利,聽任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巨頭操縱世界經(jīng)濟,聽任美國政府和美聯(lián)儲挾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美國利益為中心,制定影響全球各國的經(jīng)濟政策”B22。同時,“愛國主義過時論”只不過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實施“人道主義的干預”,推行其霸權主張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而事實上,主權的部分讓渡只不過是各民族國家為了應付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更好地維護和實現(xiàn)本民族的更大利益而作出的調整和改變。全球化并不能帶來超越國家、民族界限的普遍平等,不會消除民族矛盾和國家利益的沖突對立,更不會消除由此引發(fā)的軍事沖突與侵略。在此種客觀情勢下,愛國主義不但沒有過時,而且依然是各民族國家凝心聚力、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民族發(fā)展的動力和旗幟。面對來自國內外的挑戰(zhàn),美國通過開展國防教育、灌輸“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加強移民同化、強化“美國信念”、堅持“美國特性”等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來強化其國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培養(yǎng)國民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愛國的義務感。可見,美國對愛國主義的倡導更是用心良苦,以至于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贊嘆說:“在愛國主義和忠于國家這一點上,美國人一向是出類拔萃的。”B23
其二,愛國主義不等同于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于民族主義的論斷,是一種由客觀的認知局限或有意地偷換概念而引發(fā)的認同異化現(xiàn)象,具有極大的煽動性和迷惑性。民族主義是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才開始出現(xiàn)的強調民族平等、民族獨立和民族自決的一種社會思潮。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既有共同點又有本質性區(qū)別。二者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對自己國家的熱愛、積極認同與強烈忠誠,都對其國家及同胞的福祉有著“特殊關切”,都在謀求和維護民族國家的最高利益。但二者的區(qū)別更為明顯。愛國主義根本上是和平主義的,強調個體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自豪感和歸屬感與對同胞的特殊關切的同時,不排斥“他者”,承認他人對其民族國家的忠誠和特殊關切。而民族主義非理性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強烈,往往通過對“他者”的貶抑,強調個體對自己國家的優(yōu)越感和對他國的支配感,強調本民族利益高于其他民族。此外,愛國主義是一種“私德”,更多的是個人的道德選擇而非必需的道德義務,而民族主義是一種訴諸民族情感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更多的是一種“公德”。B24“愛國主義等于民族主義”論者,只強調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共同點,往往將二者混淆。這種混淆情形的出現(xiàn),一種情形可能因為受認知局限的客觀限制,認識不到二者本質性區(qū)別;但需要警惕的是另一情形,即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偷換概念,將愛國主義等同于盲目排外、狹隘自私的極端民族主義,并通過列舉極端民族主義的危害,扭曲和否定愛國主義。在后一種情形下,國家只是民族的保護性外殼,愛國主義被民族主義所利用和綁架,成為實現(xiàn)民族主義目的的手段。可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絕不相同,民族主義可能產(chǎn)生愛國行為,但超出一定范圍的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反而可能導致背離愛國的行為出現(xiàn)。因此,我們要正確認知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區(qū)別,在大力提倡愛國情懷的同時,要警惕和防止非理性民族主義的滋生。
其三,愛國主義不等同于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走向極端的結果產(chǎn)生了民粹主義,“愛國主義等同于民粹主義”的認同取向隨之出現(xiàn)。雖然民粹主義與愛國主義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但二者有著本質性的不同。民粹主義是一種以捍衛(wèi)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名的社會思潮,它常常以“為民請命”立場自居,強調愛國就是對外要強硬并排斥外國一切文明,對內要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民粹主義者甚至認為只要以愛國為目的,任何偏激的不擇手段的行為都無可指責。由于民粹主義裹著“愛國主義”的外衣,打著“愛國家、愛人民,維護國家利益”的幌子,極具有煽動性,很容易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認同,尤其是得到少數(shù)偏激的底層民眾和“憤青”的積極響應。與此相反,反對者往往顧忌被扣上賣國的大帽子而不得不保持沉默,政府在管控民粹主義者非理性行為時也更加謹慎,甚至不敢作為。B25可見,裹著“愛國主義”的外衣的民粹主義更具欺騙性和危害性,其將極端的盲目排外行為當成反抗政府的情緒宣泄窗口,以民意裹挾政府,利用大眾群體的數(shù)量威力達到敵視現(xiàn)行社會制度、推行其激進改革目標的目的。這種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民粹主義,“不僅不能真正維護人民群眾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反而從根本上傷害了人民群眾和國家的切身利益”B26,其“極端盲目的排外反外和反抗政府的行為已經(jīng)成了國家和平發(fā)展的阻礙力量”B27。同時,也要注意警惕有人將中美貿(mào)易戰(zhàn)中人民淳樸的愛國主義言行貼上民粹主義標簽的錯誤傾向。面對美方不斷升級對華經(jīng)貿(mào)摩擦,中國人民表現(xiàn)出的愛國主義既不是民粹主義,也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維護民族尊嚴之表現(xiàn)。B28因此,我們要真正認清愛國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區(qū)別,反對情緒宣泄式的非理智“愛國”行為,防止各種形式的民粹主義行為,在堅持弘揚理性的愛國主義中向世人彰顯中國的力量。
注釋
①⑥[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曹榮湘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5、298頁。
②周峰:《重塑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認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年第4期。
③[美]萊斯特·瑟羅:《資本主義的未來》,周曉鐘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23頁。
④[埃及]侯賽因·卡米勒·巴哈丁:《無身份世界中的愛國主義——全球化的挑戰(zhàn)》,朱威烈、王有勇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頁。
⑤陳霞:《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自主性》,《中州學刊》2017年第12期。
⑦石義彬、熊慧、彭彪:《文化身份認同演變的歷史與現(xiàn)狀分析》,《中國媒體發(fā)展研究報告》2007年10月31日。
⑧[英]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陳志剛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32頁。
⑨[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頁。
⑩B22河清:《全球化與國家意識的衰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8、12頁。
B11雷娜、段曉芳:《網(wǎng)絡愛國主義的內涵、張力與辨析》,《理論視野》2018年第2期。
B12丁志剛:《全球化對我國政治價值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9頁。
B13俞可平:《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46頁。
B14[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31頁。
B15寇東亮:《震災、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教育》,《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B16林尚立:《現(xiàn)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
B17劉永生主編:《奧巴馬演講集》,遼海出版社,2010年,第56頁。
B18鄭春榮:《歐美逆全球化思潮勢頭不減》,《人民論壇》2019年第14期。
B19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31日。
B20段治文:《愛國主義與中國夢》,《浙江日報》2017年7月31日。
B2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5頁。
B23[美]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227頁。
B24潘亞玲:《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辨析》,《歐洲研究》2006年第4期。
B25歐陽輝:《警惕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合流》,《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8日。
B26李良榮:《中國民粹主義三個動向》,《理論導報》2017年第2期。
B27郭文亮:《警惕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民粹主義》,《人民論壇》2016年第S1期。
B28張彥:《豈能把愛國情懷視為民粹主義》,《光明日報》2019年6月12日。
責任編輯:浩 淼 ? 文 刀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not only weakens the power of identity,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motive force of identity. While impacting and weakening the foundation of patriotic identity, it also highlights and strengthens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patriotic identity, which makes the significance of patriotic identity more prominen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interests determines that patriotism is still the basic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rally national strength,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chiev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double tide of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ch is the objective basis of vigorously advocating patriotic identi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s mission is the realistic need for contemporary China to vigorously advocate patriotic identity. Based on the nation and facing the world is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for contemporary China to vigorously advocate patriotic identity.
Key words: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patriotic identity; basic spiritual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