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1912年以來的報刊檔案中,梳理了非遺項目“單弦拉戲”的發(fā)展歷程。
關(guān)鍵詞:三弦彈戲;三弦拉戲;單弦拉戲
我的曾祖父顧伯年是“單弦拉戲”創(chuàng)始人,爺爺顧耀宗是武漢市省級“非遺”項目“單弦拉戲”代表性傳承人,他在82歲高齡之年,前往上海、蘇州兩市檔案館,查閱百年來有關(guān)“拉戲”的歷史檔案,帶回了數(shù)十份影印資料。這些塵封的檔案,幫我們進一步厘清了“拉戲”百年演變的脈絡(luò)。
1912年1月7日,上海《申報》載:“群仙茶園,王玉峰,二七夜戲,文昭關(guān)、太師回朝,軍樂?!毕掠袉⑹乱粍t:“王玉峰回京,以各界歡迎挽留數(shù)日,自禮拜一夜起至禮拜五夜止,仍在群仙茶園彈演,樂樂軒啟?!钡诙煊值橇送醯膯⑹拢骸坝穹迳允钁校瑧動诒疾?,再復(fù)南來,頗非易事……于月之八夜迄十一夜止,仍在群仙茶園彈演四天,竭生平之技,藉報知己之情……”。王玉峰是我國清末三弦演奏家,漢軍正黃旗人,1872年出生,能用三弦模仿京劇唱腔、軍樂演奏,技藝精湛,從北京、天津輾轉(zhuǎn)上海、南京、蘇州等地演出,深受歡迎。從當(dāng)年《申報》所載內(nèi)容可以看到:王玉峰演出唱段有《文昭關(guān)》《太師回朝》《捉放曹》《空城計》《宇宙鋒》《二度梅》等,還有軍歌、軍樂、軍操等內(nèi)容,這是他回京前的一次告別演出。而事實正如他在告別啟事中所說的“竭生平之技,藉報知己之情”,“再復(fù)南來,頗非易事”等話,因為他離滬后第二年(1913年)就去世了,終年41歲。這次演出也成了三弦彈戲在上海的絕唱。
王玉峰離滬5年后,1917年10月21日上?!渡陥蟆份d:“邑廟豫園勸業(yè)場四樓,邱聘卿三弦拉戲,五點半起五點五十分止,十點三刻起十一點止?!比旰螅?920年9月22日《申報》載:“上海新世界,邱聘卿三弦拉戲,沈易書南方拉戲。”當(dāng)年,對于“三弦拉戲”這一形式脫穎而出的社會反響如何?我們可以從1924年7月4日《申報》刊登的一篇“三弦拉戲小評”中一見端倪。全文摘錄如下:“三弦拉戲已為近日游戲場中主要游藝之一,當(dāng)十余年前,有王玉峰者,雙目失明,善彈三弦,獻藝于張園安凱蒂,冰弦撥動,不特京劇生旦凈角之聲調(diào)惟妙惟肖,即奏出軍樂歌調(diào)亦能逼真,聽者咸贊嘆之。邱聘卿從而習(xí)之,雖專心研究,然不易精純。聘卿于無意中將胡琴之弓,移扣三弦上隨意弄奏,覺其發(fā)音洪亮,逼肖喉唱,于是悉心練習(xí);數(shù)月之后居然成功,社會喜其新穎別致,故每一奏技,聽者擁擠,唯時以三弦拉戲為業(yè)者,僅邱一人,故數(shù)年間聲雀遍南北焉。后有沈易書者,本業(yè)星命,于操業(yè)之暇,悉心仿習(xí)不久盡得個中之味……藝成后應(yīng)新世界之聘,竟然與邱相角逐,一般游客本其喜新厭舊之性,多舍邱而就沈,沈恐貽拾人牙慧之譏,遂另戶一人專操京胡,而已則僅拉唱句,易其名曰南方拉戲……近年繼邱沈二起者,如電光拉戲、如空中拉戲、如單弦拉戲等,雖名目不同,而其實皆換湯不換藥也。(陳叔平)”
此文發(fā)表至今九十年,文中首先寫十余年前王玉峰的三弦彈戲,聽者全部贊嘆不絕,然后寫邱聘卿將胡琴的弓子移到三弦上拉奏,居然成了三弦拉戲,數(shù)年間聲譽遍南北。沈易書加進了京胡伴奏,自己只拉唱腔部分,改名為南方拉戲。最后寫近年出現(xiàn)的單弦拉戲等其實都是同一源頭。文章清晰地勾畫了從三弦彈戲到三弦拉戲、單弦拉戲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我們還可以在三十年后的1952年上海市戲曲班社概況調(diào)查表中看到,沈易書后來并沒有沿用南方拉戲的名稱,用的是沈易書三弦拉戲團這一名稱,演出地點在大世界游樂場,總?cè)藬?shù)5人(主演1人,伴奏4人),在最受歡迎的是哪些節(jié)目一欄中,填的是“仿京劇等地方戲曲拉奏及各種鳴叫聲”。說明這種形式,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還深受觀眾歡迎。
從1930年前后的蘇州報刊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在蘇州各游藝場中表演三弦拉戲的有沈易書、賽鳳林、李傳芳、朱謂儂、顧伯年等多人,而顧伯年的拉戲格外爭奇斗艷。如1928年8月19日《蘇州明報》載:“蘇州游藝園,顧伯年、李傳芳、三弦拉戲、空中拉戲”。1929年8月2日《吳縣明報》載:“遂園小世界。顧伯年銅臺電燈拉戲”;“永安樂園特聘顧伯年先生、王愛芳女士老牌拉戲加演真假對唱京調(diào)小曲”等。
1933年12月27日《蘇州明報》載:“蘇州最完美最高尚的游藝園,百子游藝園顧伯年先生,首創(chuàng)老牌空中拉戲,燈彩與眾不同”。另載:“顧伯齡、顧慧君,場面拉戲,經(jīng)濟堂會……”。所謂銅臺燈彩空中拉戲,即在一個銅制的長方形小臺上搭一個框架,中間從上至下置一根琴弦,演員在這根琴弦上拉奏,配以銅質(zhì)喇叭擴音,加上各色彩燈烘托,基本的演奏技巧即是單弦拉戲。新中國初,顧伯年在上海大新公司游樂場表演單弦拉戲,1951年,武漢民眾樂園的干部許良到上海招人,經(jīng)商洽,顧伯年全家遷到武漢,從此單弦拉戲扎根漢口、花開江城。顧氏父子曾隨武漢慰問團赴廣州演出時,傾倒羊城,轟動香港。1961年11月22日香港《文匯報》載:“在綠色帷幕里,走出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手持一把只有一根弦的怪琴……合目靜聽,宛如一臺好戲,一曲終止,掌聲四起。”
顧家從事這門藝術(shù)的除顧伯年外,還有他的胞弟顧伯齡、侄女顧慧君、兒子顧耀宗、重孫女顧麗敏等三代五人,稱得上“拉戲世家”。1976年3月23日,顧伯齡在寄給侄兒顧耀宗的信中寫道:“我知道前輩老藝人邱聘卿、沈易書這二位老人都是三弦拉戲。單弦拉戲你父親可以算是發(fā)明人了,你說對嗎?你父親首先也是三弦拉戲,后來空中拉戲,最后是單弦拉戲,所以說你爸爸是發(fā)明人了”。此信闡明了顧伯年拉戲的三個階段,即三弦拉戲——空中拉戲——單弦拉戲。
光陰似箭,從1912年王玉峰的三弦彈戲到如今的單弦拉戲,已經(jīng)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程,爺爺顧耀宗年逾八旬,不辭勞苦地奔走于上海、蘇州檔案館,帶回了這批寶貴資料,讓我們從這些塵封檔案中,看到伯年拉戲、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