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音
上天對西班牙實在太過寵愛,給了它旖旎絢爛的風(fēng)光、勾引舌尖的美味、輝煌卓越的文化、還有激昂蕩漾的情懷。從巴塞羅那到馬德里,我們以新的視角,自駕汽車完成了一個圓滿的環(huán)線,一路尋尋覓覓,感知最純粹的西班牙。
巴塞羅那夜享美味“蓋子”
航班抵達巴塞羅那已是夜晚。把行李扔在酒店,便出去尋找“Tapas”(蓋子)宵夜,因為我早已對大名鼎鼎的“Tapas”耳熟能詳。夜色深沉,沒想到距離火車站不遠的“Zarautz”餐廳卻燈火通明,人氣爆滿。西班牙人吃飯不怕晚,入夜正是逍遙好時光。
吧臺上的“Tapas”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一塊塊切成楔形的打底法棍面包上,擺放著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的傳統(tǒng)烤香腸與炸雞塊,伊比利亞半島著名的火腿切片與腌漬橄欖,來源于地中海的炸墨魚、醋腌沙丁魚與鹽腌鱈魚塊,還在頂端點綴著水果蔬菜……這些疊羅漢式的食物中間,縱向插著一根牙簽,整體造型就像一艘滿載戰(zhàn)利品乘風(fēng)破浪的戰(zhàn)艦。在巴塞羅那所屬的加泰羅尼亞地區(qū),因這根牙簽的存在,它被賦予另外一個形象的名字:Pinchos(串燒)。
據(jù)記載,“Tapas”起源于宮廷,是御廚為避免國王飲食過剩,又要滿足口腹之欲的小發(fā)明。因一時沒找到合適的餐具,侍者將“Tapas”像個蓋子似的覆蓋在酒杯上,與美酒一起呈上。國王龍顏大悅,隨口為這款輕便小食取名為“Tapas”,并傳圣旨全國酒吧都要提供類似的“蓋子”,意為“與民同享”。有趣的是自此以后,整個國家醉酒鬧事的事件大為減少,因為“Tapas”不僅緩解了腸胃空空易醉酒的生理現(xiàn)象,還讓人們在美酒與美食的相得益彰中舒緩了情緒。于是,西班牙老百姓悠閑地享受“喝酒聊天Tapas”的“組合套餐”,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就像此刻我盤中這些既解饞又解飽的“蓋子”,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我長途飛行倒時差、胃口差的麻煩。1.65歐元的單價,一塊只需拇指和食指輕輕托舉的小小“Tapas”,是西班牙人把營養(yǎng)美味與專注匠心濃縮在兩寸來長的小身段上做到了極致的典范。
波蓋利亞菜市場? 美食森林的誘惑
說實話,我們在“流浪者大街”及高迪圣家堂的游覽只能算是走馬觀花,但這條大街上卻有一處神奇的所在,居然讓我們在里面消耗了整整半天的大好時光,那就是波蓋利亞菜市場(Mercado de La Boqueria)。菜市場并不難找,只因那扇極具特色的金屬大門,以及門前涌動的人潮。我的雙腳邁入市場的一剎那,仿佛遁入了繽紛艷麗的美食森林。一排排伊比利亞黑豬火腿高懸在攤位的頂端,海鮮個個生龍活虎,鮮艷奪目的水果組成了絢燦的花園……這是對視覺、嗅覺、味覺的全方位誘惑,難怪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將這里列為世界最佳市場。
波蓋利亞菜市場的歷史可追溯到13世紀(jì)初,當(dāng)時的農(nóng)夫們將自產(chǎn)的水果蔬菜和魚類肉類拿到舊城墻下售賣,形成了一個露天市場。隨著人氣財氣的聚集,來自鄰近城鎮(zhèn)的農(nóng)民也加入了自由貿(mào)易的陣營,但直到19世紀(jì)30年代,市場才得到法律承認,由官方出面實施建筑施工,并正式營業(yè)。1914年市場又經(jīng)過全面改造升級,如今我們看到的金屬屋頂就是那時建造的。“Boqueria”的名字也延續(xù)下來,因為在加泰羅尼亞語中,它意為‘‘出售山羊肉的地方”。
我猜想,波蓋利亞菜市場對于巴塞羅那人,一定有著對這座城市的傳承與祖輩的溫情回憶。如今這里的店家,大多是市場創(chuàng)立初期那些農(nóng)夫的后代。此刻我眼前的這位攤主,手持一把鋼刀,熟練地在支架上一條油光發(fā)亮的伊比利亞黑豬火腿間游弋。我抓住這隨切隨吃的機會,以5歐元購買了一小袋。取一片火腿細細觀瞧,它薄如蟬翼,色澤紅潤,雪白的紋理呈現(xiàn)出大理石般滑潤的質(zhì)感。放到嘴里,細嫩潤滑,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風(fēng)干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腌制的咸味多一分則重,少一分則寡,有一股飽含濃郁的果木香氣。
我發(fā)現(xiàn)在飽食火腿后嚼幾顆橄欖,是消食解膩的最佳選擇。西班牙漫山遍野的橄欖樹產(chǎn)出的橄欖果,被精于美食的西班牙人腌制成了獨具風(fēng)味的小食。無論是清淡微苦的“Picual”、果味濃郁的“Cornicabra”,還是細膩幽香的“Manzanilla”,都能在菜市場里尋覓到它們嬌小的身影。
當(dāng)然,菜市場里的人氣最旺之地莫過于餐廳酒吧。因為從菜園到餐桌,就在你的眼前神奇地轉(zhuǎn)換。食客們緊密地坐在吧臺前的高凳上,這典型性排排座堪稱菜市場一景。加泰羅尼亞傳統(tǒng)餐飲如蕓豆腸“Butifarra conJudias”、錫紙烤鱈魚“Bacalao a la Llauna”、什錦燭菜“Escudella i Carn dolla”等,都可在菜市場里悉數(shù)品嘗。
我在世界各國的旅行中,把逛當(dāng)?shù)丶辛袨轭^等大事,因為我始終認為這是融入百姓生活的快捷方式。特別是在集市品嘗那些現(xiàn)場烹制的真材實料,比在餐廳里僅憑各國語言書寫的菜名與侍者“雞同鴨講”地下單,優(yōu)勢有太多了。記得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在《蔡瀾逛菜欄》里寫道:“我每天早上都喜歡散步到菜市場,看到新鮮上市的時令蔬菜,就像和老朋友見面一樣,非常開心,于是就買回家來做……”民以食為天。菜市場可以說是平民百姓的美味餐桌,亦是品鑒一座城市飲食性格的最佳場所。
瓦倫西亞? 以“鍋”之名
我總覺得距離巴塞羅那西南350公里的瓦倫西亞,在眾多旅行攻略里被不公平地忽視了。且不說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古絲綢交易市場精美絕倫的建筑風(fēng)格,中央市場里售賣的從地中海打撈上來的海鮮與產(chǎn)自田園的瓜果蔬菜,還有頗具震撼力的古代斗牛場,單說大名鼎鼎的西班牙海鮮飯誕生于此,就不虛此行。
公元10世紀(jì),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上西班牙國土的摩爾人,把來自東方的水稻種植方法應(yīng)用于瓦倫西亞,在阿爾烏費拉湖沿岸種植了一望無際的水稻。每到傍晚,農(nóng)民們在田間燃起篝火,架起大平底鍋,將米飯和菜地里收割的豆角、田埂間捉到的蝸牛、養(yǎng)殖的雞禽,甚至打獵獲得的野兔等一鍋燴,這便是海鮮飯的雛形。因西班牙瀕臨地中海與大西洋,于是充滿田園風(fēng)情的飯菜亂燉逐漸演變成了海鮮飯。
連接巴塞羅那與瓦倫西亞兩地的公路一馬平川,我們輕松自駕3個多小時,“魚米之鄉(xiāng)”瓦倫西亞近在眼前。在著名的中央市場(Mercado Central de Valencia)入口處,我看到了批發(fā)鍋具的攤位。那一只只烏黑發(fā)亮的平底大鍋,仿佛彰顯著包容萬象的氣魄。
在瓦倫西亞品嘗海鮮飯當(dāng)然是首選。侍者端來碩大的平底大鍋,我看到紅橙色的飯粒好似一塊豐收的稻田,點綴著誘人的大蝦、青口、魷魚、青菜……舀一塊“稻田”入口,飽滿筋道的米粒浸潤了菜品的鮮香,熱氣騰騰,美味綿延。
“色香味”俱佳的海鮮飯,尤其“色”更符合我對食物的審美情趣。因其加入昂貴的藏紅花,就像一幅金秋田園濃墨重彩的油畫。但當(dāng)我品嘗扮相頗為另類的墨魚汁海鮮飯時,不得不鼓足勇氣,因為那一鍋烏黑油亮的飯粒,就像深不可測的礦藏寶地。我用勺子小心翼翼地挖掘了一小塊放入口中,唇齒間感到微甜中帶著墨魚特有的咸腥,染黑的舌頭就像小時候吃了魔鬼糖。據(jù)說當(dāng)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征戰(zhàn)中南美洲時,因黃色粉末用完,廚師只好將準(zhǔn)備扔掉的墨魚汁投入海鮮飯鍋,誰承想其鮮美令海員們一掃而光。依我看,墨魚汁海鮮飯是將畢加索“怪誕”的畫風(fēng)延伸至美食界的創(chuàng)舉。西班牙廚師仿佛用畫筆蘸上飽滿的墨魚汁,揮就出名副其實的“黑暗料理”。
“Jabugo”小鎮(zhèn)? 探尋黑豬火腿的秘密
如果說首府塞維利亞的弗拉門戈是西班牙的靈魂,那么在以“物華天寶”著稱的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黑豬生火腿則是陪伴我們一路自駕之旅的最佳拍檔。因為對黑豬火腿的美味癡迷,我們前往其著名產(chǎn)地“Jabugo”小鎮(zhèn),去探尋散養(yǎng)純種黑豬的橡樹林牧場。也許是肉香不怕巷子深,Jabugo小鎮(zhèn)并未對外做過多宣傳。我們是查閱了諸多資料,并在自駕途中數(shù)次迷路才終于找到了村口。停好車,系緊鞋帶,背上沉重的相機,我們向密林深處走去。
午后熱辣的陽光透過橡樹的枝椏,灑在身上,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沙松路滑,沒走多遠我已口干舌燥。終于,就在疲憊不堪的我們幾近放棄之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體型嬌小的黑豬正在林蔭下踱步。大喜過望的我一聲驚叫,黑豬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倒讓我對黑豬極佳的運動能力刮目相看。正因為每天持續(xù)的運動,黑豬們擁有健壯的后腿與薄而窄的黑蹄,脂肪均勻地浸入肌肉,形成了人間至味。(資料來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