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字劼剛,號夢瞻,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國藩次子,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位駐外公使,與郭嵩燾并稱“郭曾”。
清·曾國藩《家訓喻紀澤》:“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
這段話的大意是,你的缺點,在于不會說話,行為舉止不夠嚴謹,看書不夠深入,寫文章不夠鮮明。如能在說話、做事、求學三件事上多下功夫,堅持訓練,一兩年之內,便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進步。
得益于曾國藩所留下的家訓、所培養(yǎng)的家風,曾家長盛不衰,出了許多人才,活躍在各行各業(yè)。比如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就是晚清一位重臣,擔當外交職務,長期與列強周旋,在那四面楚歌的年代中,為中華民族的尊嚴苦苦支撐。
列強都是不講道理的,屬于“有文化的強盜”,與其打交道,必然要有過硬的真本事。不僅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現(xiàn)狀、傳統(tǒng)等一清二楚,還要深刻洞察列強各自的情況,知道他們的強弱軟硬,做到知己知彼。但列強與中華之間語言不通,知己知彼必須先過語言關。
當時英國為列強之中的首強,英語也成為國際主流語言。那么曾紀澤是怎么學習英語的呢?很簡單,背《圣經》。
曾國藩覺得《圣經》與中華《詩經》聽來類似,既然《詩經》是國學啟蒙之物,那么就將《圣經》當作西學啟蒙之物吧。曾紀澤就這樣開始了英語學習。這種笨辦法反映出了曾家在學習上的一種家風態(tài)度,那就是持之以恒。
曾紀澤沒有辜負父望。在幼年背《圣經》之后,他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沒有接觸英文,在后來要擔當外交使命時,才開始再度學習英語。此時他已是年近三十之人,每日有許多繁忙公務相擾,精力大不如前,但曾紀澤憑著當年背《圣經》的精神,采取每日抄寫、背誦英語語句一二十條的方法,長期堅持,硬是自學成功了。他的英語功底后來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用英語寫一篇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政論文章《中國先睡后醒論》,發(fā)表于權威英文報刊上,并在國際上造成頗大的影響力。
當然,他這種持之以恒的學習也不僅限于英語,他在許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這種造詣與他長期的勤學密不可分。
在這種長期學習之下,他不僅博聞強識,還極富觀察力,對于外交家而言,這是十分關鍵的素質。故而在代表清朝出使列強時,他能透過迷霧,看到列強強在何處,清朝弱在哪里,而列強的弱點又在哪里,與許多人一味地崇洋媚外大不相同。
尤其可貴的是,他在觀察與對比中,認為中華當時之所以落后列強,就在于中華傳統(tǒng)的學問偏離了儒家本來主張的“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盡是為功名所做的八股文。
可嘆當時的朝廷用人之策,就是多用會寫八股文的廢物。在與沙俄的交涉之中,晚清政府就派了一個名叫完顏崇厚的舉人前去,這個人不通外文只通八股文,竟然擅作主張,將大片土地割讓給了沙俄。晚清政府急忙派曾紀澤前去挽救。面對沙俄的恫嚇,對這個野蠻帝國十分了解的曾紀澤,沉著應對,最后成功挽回了失地。
知識就是力量,好學之家風,更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