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進,沈?qū)幖?,張永?/p>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 膽道二科,上海 201805)
梗阻性黃疸可導致肝臟以及全身各系統(tǒng)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損傷肝臟功能,增加手術風險;膽道引流可以解除膽管的梗阻狀態(tài),恢復肝臟功能。目前,已經(jīng)有大量的動物和臨床實驗,對膽道梗阻后肝臟損傷的機制、生化指標和肝組織病理變化的規(guī)律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但是關于膽道引流后的變化,詳細的報道較少。本實驗通過建立大鼠梗阻性黃疸及膽道引流模型,觀察其肝功能和組織病理的變化,以期為術前減黃在臨床的應用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
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55只,清潔級,體質(zhì)量(250±10)g;購自上海西普爾-必凱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滬)2013-0016]。實驗于上海睿太莫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滬)2016-0004];飼養(yǎng)條件:標準光照周期(14 h白光,10 h黑夜),室內(nèi)溫度(20±2)℃、濕度40%~50%、標準飼料和水。本研究經(jīng)海軍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管理與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20180227-01),并按實驗動物使用的3R原則給予人道關懷。
生化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型號:Alpha-1506P,廠家:上海譜元儀器有限公司);酶標分析儀(型號:DNM-9602,廠家: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血凝分析儀(型號:CA52,廠家:Genrui)。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大鼠在實驗前經(jīng)適應性飼養(yǎng)7 d,術前12 h禁食,6 h禁水。將動物于實驗臺上平臥固定,采用水合氯醛腹腔麻醉(7%,0.03 mL/g),麻醉后于腹部手術區(qū)域備皮,碘伏消毒,鋪無菌單,行正中切口進腹,充分暴露后游離顯露膽總管。用絲線將膽總管十二指腸側(cè)結(jié)扎,切斷膽總管,將準備好的細硅膠管一端插入膽總管肝臟方向,再用絲線雙重結(jié)扎固定,硅膠管另一端通過皮下隧道引至頸背部,用留置針夾閉器夾閉而后妥善固定于皮膚上,逐層關腹。需要進行引流時,放開硅膠管上的夾閉器即可形成膽汁外引流[1]。術畢待大鼠清醒后分籠飼養(yǎng),自由進食水。
根據(jù)開放引流的時間,將動物隨機分為:梗阻3 d外引流組(A組)、梗阻7 d外引流組(B組)、梗阻14 d外引流組(C組)、梗阻21 d外引流組(D組)、梗阻28 d外引流組(E組)以及對照組。對照組在建模后直接放開引流管,不進行梗阻;A、B、C、D、E組分別于建模后的3、7、14、21、28 d開放引流,所有組別的實驗均進行至開放引流后第35 d。考慮到大鼠在梗阻性黃疸狀態(tài)下有一定的死亡率,故每組設有若干只備用大鼠,梗阻時間越長的組備用動物越多,其中A組7只,B組8只,C組10只,D組12只,E組14只,對照組4只,總計55只。
在同組中選取3只大鼠固定采集血液標本(若其中有動物死亡則以備用動物代替),各組采集標本時間為: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35 d。于尾靜脈取血2~3 mL,檢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時間(PT)。
其余大鼠用于采集肝臟組織標本。各組采集肝組織標本時間如下:A組在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 d;B組在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 d;C組在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 d;D組在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 d;E組在開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35 d;對照組只采集血液標本,不采集肝臟標本。采集肝臟組織標本采用再次開腹的方式進行,動物麻醉后沿原切口進腹,檢查無明顯膽汁滲漏,無腹腔內(nèi)出血、感染,而后用刀片切取小片肝臟組織,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后常規(guī)脫蠟、脫水,HE染色,光鏡下行組織病理觀察;隨后將動物處死,尸體焚燒掩埋。
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同時段各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時認為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大鼠都在手術后1 h內(nèi)蘇醒并恢復正常活動。大鼠建模后1~3 d即可觀察到眼瞼、趾部、尾部出現(xiàn)黃染,尿色逐漸加深直至呈濃茶色;開放引流后可見引流管引出黃色膽汁,頸背部毛皮可被膽汁沾染,但對動物活動未有明顯影響,動物尿色及皮膚黃染逐漸減輕。在進行肝組織標本取材時,尚未開放引流的動物,開腹后可見膽管肝門一側(cè)自絲線結(jié)扎處以上極度膨脹,管壁菲薄,其內(nèi)充滿膽汁,肝臟呈膽汁淤積表現(xiàn);已經(jīng)開放引流的動物,開腹后可見膽管無明顯膨脹,膽汁自硅膠管引流通暢,肝臟膽汁淤積較輕。
實驗過程中共有12只大鼠意外死亡,其中A組1只,B組1只,C組3只,D組3只,E組4只。這些死亡的動物多在死亡前1~2 d出現(xiàn)精神萎靡、活動下降、進食進水減少等現(xiàn)象。死亡動物行簡單尸檢,分析死亡原因有膽瘺、腹腔內(nèi)感染、肝腎功能衰竭、腸梗阻、腸粘連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等。意外死亡的動物自動從實驗中剔除。
各時間點測得大鼠TBIL、DBIL、ALT、ALP、PA、PT的值見表1~6。
TBIL在梗阻后第1周增幅為(78.08±3.36)μmol/L,第2周增幅為(29.0±7.63)μmol/L,第3周增幅為(15.74±6.91)μmol/L,第4周增幅為(12.64±1.37)μmol/L,在梗阻28 d后上升至(147.16±1.99)μmol/L。開放引流后TBIL隨時間下降,A組在引流后7 d降至正常,B組在引流后14 d降至正常,而C組、D組和E組在實驗周期中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DBIL在梗阻后第1周增幅為(69.04±1.47)μmol/L,第2周增幅為(13.02±3.15)μmol/L,第3周增幅為(16.85±1.84)μmol/L,第4周增幅為(10.48±4.11)μmol/L,在梗阻28 d后上升至(116.94±1.33)μmol/L。開放引流后DBIL隨時間下降,A、B兩組都在引流后7 d降至正常,C組、D組和E組在實驗周期中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表1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TBIL的變化(μmol/L,±s)
表1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TBIL的變化(μmol/L,±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48.59±2.10 28.96±2.78 11.95±2.20* 11.18±1.91*# 10.05±1.03*# 9.70±1.94*# 10.00±1.83*#B組 89.77±3.31 42.49±2.64 23.32±1.24 12.75±1.27*# 11.65±0.93*# 10.76±0.64*# 11.23±0.60*#C組 118.77±4.43 79.53±5.25 74.02±2.72# 45.37±1.05 45.19±6.06 29.29±2.38 18.24±2.64 D組 134.51±2.64 119.31±1.24 111.47±4.07# 105.27±1.71 92.59±2.63 84.56±2.57 57.89±7.46 E組 147.16±1.98 129.79±4.63 114.52±3.86 113.32±2.18 110.04±2.43 105.73±2.05 93.58±4.16對照組 11.69±1.94 11.42±0.75 9.53±2.63 11.54±1.90 8.99±1.22 8.99±0.51 9.14±1.01
表2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DBIL的變化(μmol/L,±s)
表2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DBIL的變化(μmol/L,±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43.76±2.62 20.47±1.15 6.83±1.27*# 6.16±0.79*# 6.25±0.91*# 7.27±0.96*# 6.49±1.04*#B組 76.59±2.62 28.75±4.85 11.75±3.48*# 10.12±2.06*# 9.72±0.37*# 9.43±0.73*# 9.47±0.49*#C組 89.60±5.39 60.42±3.51 48.76±2.40 42.41±4.19 30.12±3.67 23.52±4.03 14.46±1.19 D組 106.46±4.92 95.37±6.52 90.50±4.65 81.46±2.17 71.89±4.83 59.00±4.90 44.17±5.30 E組 116.94±1.33 110.41±4.73 107.01±6.39 102.33±3.65 100.85±4.98 87.21±5.54 87.60±2.39對照組 7.55±1.35 7.16±0.24 6.30±1.21 5.68±0.81 5.97±0.39 5.96±1.41 6.95±1.62
表3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ALT的變化(U/L,±s)
表3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ALT的變化(U/L,±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155.33±2.51 127.34±7.96 97.39±5.90*# 96.95±3.82# 96.74±7.00# 82.59±4.75*# 72.00±8.39*#B組 248.35±5.74 168.02±6.45 114.52±7.73# 103.28±9.90# 95.00±12.48# 83.53±8.62*# 81.36±10.69*#C組 311.48±16.07 249.44±8.72 200.92±14.31 179.19±4.01 148.25±6.80 129.25±6.44 108.39±3.60 D組 338.03±9.45 281.41±6.39 247.30±24.01 228.63±5.83 251.69±9.54 185.04±5.17 147.91±3.54 E組 374.38±8.05 319.81±3.37 284.73±16.59 259.10±10.72 272.09±8.69 225.85±4.83 200.85±4.99對照組 87.53±8.18 72.99±12.57 78.01±10.89 65.95±7.03 70.02±5.58 72.63±6.08 72.71±7.03
表4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ALP的變化(U/L,±s)
表4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ALP的變化(U/L,±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183.59±5.11 167.65±5.23# 144.41±4.02# 128.52±1.31 116.97±4.69 111.09±6.80* 94.61±6.99*B組 235.11±5.87 174.18±6.47# 151.13±10.78# 151.99±1.85 146.23±4.05 139.31±3.24 126.10±8.98 C組 274.81±6.74 223.93±6.84 204.79±5.76 196.56±8.60 184.87±5.12 165.40±4.62 147.26±5.73 D組 300.44±7.91 270.49±2.49 245.19±9.81 248.52±6.47 245.90±17.89 236.47±9.39 206.81±10.19 E組 326.07±13.70 304.88±5.73 279.55±8.52 281.56±7.34 272.75±8.15 280.22±9.41 267.27±5.57對照組 126.99±25.54 100.79±9.57 101.55±4.68 83.48±11.61 87.53±13.93 102.18±15.43 101.83±6.37
表5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PA的變化(mg/L,±s)
表5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PA的變化(mg/L,±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154.99±1.75 172.03±3.84# 178.80±4.30*# 179.24±4.20*# 182.57±2.74*# 184.89±3.94*# 190.44±1.23*#B組 132.49±3.59 170.32±5.54# 171.06±1.16*# 178.57±1.08*# 183.69±1.58*# 184.32±7.72*# 184.68±5.60*#△C組 113.90±1.52 142.49±4.92 145.89±1.88 157.13±2.05 154.63±3.72 174.54±2.91* 180.12±2.37△D組 107.18±6.32 113.47±1.30△ 120.02±2.94 130.66±3.32 127.76±2.40 132.31±1.95 146.33±4.84 E組 98.45±2.81 105.83±2.04△ 104.41±2.95 107.76±3.97 108.50±5.75 108.92±3.17 112.76±5.03對照組 181.84±1.72 183.61±9.51 181.85±16.27 182.08±16.59 181.52±7.11 180.40±2.53 193.20±4.22
表6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PT的變化(s,±s)
表6 開放引流后各時段PT的變化(s,±s)
注:與同時間點對照組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同時間點兩組間相比△P≥0.05
組別 0 d 3 d 7 d 14 d 21 d 28 d 35 d A組 10.35±0.98* 8.50±0.34*# 8.79±0.60*# 8.60±0.50*# 8.31±0.58*# 8.02±0.84*# 8.71±0.40*#B組 12.86±0.65* 9.60±0.56*# 9.29±0.44# 8.67±0.27*# 8.16±0.21*# 8.47±0.60*# 7.80±0.33*C組 14.70±0.37# 11.91±0.30△ 11.81±0.38○ 11.07±0.88 10.49±0.36 9.89±0.37 8.97±0.59#D組 14.64±0.79# 12.74±0.98△ 12.42±0.66○ 13.25±0.60△ 12.64±0.49△ 12.08±0.34 11.34±0.85 E組 16.52±0.50 15.91±1.20 14.36±0.19 13.90±0.34△ 13.26±0.61△ 13.48±0.31 12.78±0.39對照組 11.40±1.41 8.31±0.99 8.23±0.21 8.23±0.27 8.64±0.26 8.02±0.31 8.06±0.21
ALT在梗阻后第1周增幅為(160.82±2.65)U/L,第2周增幅為(63.13±21.80)U/L,第3周增幅為(26.55±25.40)U/L,第4周增幅為(36.35±17.03)U/L,在梗阻28 d后上升至(374.38±8.05)U/L。開放引流后ALT隨時間下降,A、B兩組都在引流后28 d降至正常,C組、D組和E組在實驗周期中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ALP在梗阻后第1周增幅為(108.12±29.42)U/L,第2周增幅為(39.70±10.41)U/L,第3周增幅為(25.63±6.39)U/L,第4周增幅為(25.63±5.86)U/L,在梗阻28 d后上升至(326.07±13.70)U/L。開放引流后,只有A組的ALP在引流28 d后恢復正常,其他各組都沒能恢復正常。
PA在梗阻后第1周降幅為(49.35±1.88)mg/L,第2周降幅為(18.59±5.03)mg/L,第3周降幅為(6.73±7.62)mg/L,第4周降幅為(8.73±6.62)mg/L,在梗阻28 d后降至(98.45±2.81)U/L。開放引流后PA隨時間升高,A組和B組在引流后7 d恢復正常,C組在引流后28 d恢復正常,D組和E組在實驗周期中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PT在梗阻早期并無變化,A組和B組的PT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直到C組也就是梗阻14 d以后PT才逐漸延長。開放引流后PT逐漸恢復,但是恢復程度不明顯,C、D、E組在引流35 d后也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各組在引流后肝臟的組織病理學改變?nèi)鐖D1~5。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梗阻早期,肝細胞首先出現(xiàn)散在變性和壞死,并伴有炎細胞浸潤;開放引流后迅速恢復正常,僅殘余少量炎癥細胞(圖1)。梗阻7 d后,匯管區(qū)周圍炎癥細胞廣泛浸潤,并出現(xiàn)小膽管樣上皮細胞增生;在開放引流7 d后基本恢復到正常形態(tài)(圖2)。梗阻14 d后,小膽管樣上皮細胞增生顯著,并逐步向小葉中央深入,匯管區(qū)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開放引流后,上皮細胞增生逐漸減輕,匯管區(qū)結(jié)構(gòu)逐漸恢復正常(圖3)。梗阻21 d后,可以看到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增生,假小葉形成;開放引流后,肝組織損傷有所恢復但較為緩慢,至引流28 d,正常的小葉結(jié)構(gòu)仍沒有恢復(圖4)。梗阻28 d后,肝小葉結(jié)構(gòu)完全破壞,膠原纖維廣泛增生,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肝纖維化樣表現(xiàn);開放引流后,肝組織的恢復極為緩慢,即使經(jīng)過35 d的引流仍然殘留有部分纖維化樣組織(圖5)。
膽道梗阻可造成膽管內(nèi)壓力持續(xù)升高,連接毛細膽管與細膽管的Hering壺腹發(fā)生機械性破裂,膽汁通過淋巴間隙滲入血竇而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引起皮膚、鞏膜黃染等一系列癥狀[2]。有報導指出,大鼠膽管梗阻后很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檢測到血清膽紅素升高,大約在7~14 d達到峰值,隨后維持在這一峰值或略有下降[3-4]。
本實驗觀察到大鼠TBIL和DBIL在膽管梗阻后的28 d內(nèi)持續(xù)升高,并沒有出現(xiàn)峰值和回落,只是在梗阻后期膽紅素上升速度較前期明顯放緩。膽管梗阻后,膽紅素在第1周的上升速度明顯快于1周以后,第1周的增幅比第2~4周增幅之和還要多,第4周的增幅僅為第1周的大約1/7。這表明膽道梗阻后膽紅素會在短期內(nèi)迅速上升,而后呈現(xiàn)出緩慢升高的趨勢。
圖1 A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變化(HE,×200)
圖2 B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變化(HE,×200)
圖3 C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變化(HE,×200)
圖4 D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變化(HE,×200)
圖5 E組大鼠肝臟組織病理變化(HE,×200)
膽道引流后,膽管內(nèi)壓力降低,毛細膽管與淋巴間隙之間的縫隙消失,膽汁不再逆流入血,血中膽紅素水平下降。本實驗中,在開放引流后TBIL和DBIL隨即開始下降,引流后前3 d下降速度最快。梗阻7 d以上的其膽紅素下降速度明顯慢于梗阻7 d以下的。A組和B組的TBIL分別在引流后第7 d和第14 d降至正常,DBIL則都在引流后第7 d降至正常,但是后3組在實驗中TBIL、DBIL都未能恢復正常。尤其是E組在引流35 d后其膽紅素水平僅下降了大約40%,并且仍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比B組開始引流前還要高),說明其膽道引流的減黃效果很差。
臨床上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膽紅素變化情況與本實驗的結(jié)果很相似。大部分患者的膽紅素在出現(xiàn)黃疸癥狀后的1~2周內(nèi)會迅速上升,而后繼續(xù)緩慢升高,至于能達到的峰值是多少則因人而異。施行膽道引流后,不同患者膽紅素下降的速度有很大差異,部分患者的黃疸可以在1~2周內(nèi)基本消退,但是還有部分患者即使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引流仍不能取得滿意效果,這正對應了本實驗中各組反應出的情況。這說明在排除了患者基本情況、原發(fā)疾病、引流操作技術等其他因素時,梗阻持續(xù)時間是影響膽道引流減黃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膽道梗阻后肝臟的損傷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機制主要包括肝臟有效血流灌注減少,膽汁毒性,氧自由基機制,細胞因子機制,內(nèi)毒素機制,肝細胞凋亡機制,腸道菌群失調(diào),營養(yǎng)不良等[5-9]。ALT和ALP是臨床上用來反映肝細胞損傷的常用生化指標。它們在膽管梗阻后迅速上升,第1周的升高速度明顯快于1周以后。開放引流后逐漸恢復,但是在A組和B組中可以看到ALT和ALP恢復正常的時間要晚于膽紅素。這提示肝細胞損傷的修復要晚于黃疸癥狀的消退。
膽道梗阻后肝臟合成蛋白質(zhì)功能受損,PA下降。本實驗中膽道梗阻后,PA在第1周的降幅最大,在4周時間里總計下降了大約50%。開放引流后PA逐漸升高,但是各組之間的差異很大。A組和B組在引流后7 d恢復正常,C組在引流后28 d恢復正常,但是D組和E組恢復得很慢,尤其是E組在引流后回升的幅度很小,甚至在引流3 d后就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jīng)]有升高(其第3天與第35天相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膽道梗阻時間很長的患者,其肝臟蛋白合成功能可能嚴重受損,并且此時膽道引流對蛋白合成功能的改善效果也較差。
梗阻性黃疸對凝血功能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腸道缺乏膽鹽而導致包括維生素K在內(nèi)的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困難,從而引起機體凝血功能障礙;另一方面,內(nèi)毒素血癥和全身性的氧化應激反應可以刺激血管內(nèi)皮系統(tǒng),啟動凝血級聯(lián)反應,從而導致血栓形成和(或)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梗阻性黃疸患者可同時存在凝血延遲、出血傾向、血液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等凝血異常[10]。凝血酶原時間(PT)是反映血漿中I、II、V、VII、X等凝血因子活性的敏感指標。本實驗中,PT在梗阻早期的變化不大,梗阻2周后PT值與梗阻前比較才開始表現(xiàn)出差異,而且相比于其他指標,PT的變化幅度較小。開放引流后,膽道引流對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也較差,C組、D組和E組的PT值在實驗周期中都沒有恢復正常。這提示膽道梗阻(尤其在梗阻早期)對凝血功能的影響并不顯著,即使在梗阻時間較長肝功能損傷已經(jīng)很嚴重的情況下,凝血功能異常仍在可接受的范圍內(nèi);膽道引流(外引流)對凝血功能的影響也較小。
膽管梗阻后,肝臟組織的典型病理變化是小膽管增生與肝纖維化。肝細胞首先出現(xiàn)散在變性和壞死,并伴有炎細胞浸潤,匯管區(qū)小膽管樣上皮細胞增生,毛細膽管擴張,小葉中央?yún)^(qū)淤膽,匯管區(qū)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逐漸出現(xiàn)肝纖維化、假小葉形成,至梗阻后期可見肝硬化樣組織[11-12]。從本實驗的觀察結(jié)果來看,隨梗阻時間延長,肝組織的病理損傷逐漸加重,梗阻3~7 d主要以炎癥細胞浸潤為主,梗阻14 d發(fā)展為大片壞死以及增生性改變,梗阻21 d出現(xiàn)輕度纖維化改變以及假小葉形成,梗阻28 d纖維化表現(xiàn)已經(jīng)較為明顯。開放引流后病理損傷逐漸恢復,早期梗阻引起的輕度損傷恢復很快,而且基本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不留殘存病損;而晚期梗阻引起的重度損傷恢復得很慢,并且會殘留不能恢復的病損組織。當肝組織出現(xiàn)肝小葉結(jié)構(gòu)破壞和肝纖維化形成后,肝組織損傷就逐漸向不可逆階段發(fā)展。本實驗中,大鼠進入這一階段的時間在膽管梗阻14 d以后。膽道引流的結(jié)果表明,大鼠膽道梗阻14 d以內(nèi),膽道引流能夠取得較好的綜合療效,梗阻時間超過14 d,膽道引流的效果不理想。
目前,臨床上仍然多以膽紅素指標來判斷梗阻性黃疸的嚴重程度,但是本實驗表明,膽紅素在經(jīng)歷梗阻初期的快速升高后呈緩慢上升趨勢,此后雖然膽紅素不再有大幅度的變化但是肝臟損害仍然在持續(xù)加重,單一的膽紅素指標已經(jīng)不能反映肝臟損害的嚴重程度。而患者出現(xiàn)黃疸癥狀的時間是提示肝損傷程度的重要信息。
關于梗阻性黃疸患者手術前的減黃治療,臨床上仍存在一定爭議,爭議焦點包括減黃治療的合理性,減黃的指征,減黃后手術時機,減黃的方式等[13-16]。本實驗表明對梗阻時間較長的患者,其肝功能損傷已經(jīng)比較嚴重,膽道引流的效果也比較差,如果進行引流,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并且即使做了減黃,其肝臟損傷也可能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對于此類患者應當結(jié)合其原發(fā)疾病,合理制定診療方案。若為良性疾病,宜予以充分的膽道引流并預留足夠長的引流時間,待肝功能基本恢復后再行手術;若是惡性疾病或者因為客觀原因不能等待太長時間,那么應該客觀評估其手術風險,慎重實施合并大范圍肝切除的手術,此時選擇對肝臟損傷相對較小的術式可能更為理性。本實驗還提示,膽紅素的恢復比肝功能和病理損傷的恢復要快,即使膽紅素已經(jīng)降至正常但是肝實質(zhì)損傷可能仍沒有完全恢復。若是患者基礎肝功能較差或擬施行對肝臟負荷較重的手術,最好能在膽紅素達標后再繼續(xù)引流一段時間。
本研究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1)實驗以大鼠為研究對象,大鼠的體型較小,壽命較短,肝臟和膽道的解剖結(jié)構(gòu)與人類也有一定區(qū)別,大鼠的研究結(jié)果對人類不一定適用。(2)受實驗條件和動物生存情況的影響,本實驗膽道梗阻的最長時間為28 d,膽道引流的最長時間為35 d,如果梗阻和引流時間繼續(xù)延長,肝臟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尚不得而知。(3)本實驗中,每個時間點只取了一份肝組織標本,不能完全排除動物個體差異的影響。(4)本實驗僅觀察了光學顯微鏡下的組織病理變化,沒有更細微的超微結(jié)構(gòu)變化情況。(5)本實驗僅研究了肝功能、組織病理等基礎改變,缺乏細胞因子、基因等深層次的機制研究。(6)本實驗僅觀察了膽道外引流的情況,沒有膽道內(nèi)引流的情況。(7)本實驗僅觀察了肝臟的變化,沒有研究其他臟器的變化。
依據(jù)本實驗的結(jié)果,我們對未來梗阻性黃疸和膽道引流的相關研究有如下展望:(1)增加樣本量,延長實驗時間,比如膽道梗阻2個月后會有哪些變化?那些肝損傷較重的動物如果繼續(xù)延長引流時間,其損傷能不能恢復,多久能恢復?是否存在肝損傷完全不可逆的時間點?(2)加入膽道內(nèi)引流的實驗,比較內(nèi)引流與外引流的差異。(3)加入電子顯微鏡下超微結(jié)構(gòu)變化的觀察結(jié)果。(4)進一步研究膽道梗阻和膽道引流后肝纖維化改變、肝細胞凋亡、肝細胞再生以及細胞因子變化的機制;進一步研究膽道梗阻和膽道引流對腸道、腎臟、心血管系統(tǒng)等其他器官的影響;進一步研究膽道梗阻和膽道引流對惡性腫瘤的影響。(5)以較大的動物比如兔、狗、豬等為實驗對象,比較不同動物之間的差異。(6)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提出可行的梗阻性黃疸和膽道引流的診療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