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可
摘要:中央電視臺最早開設了紀錄片頻道,從觀眾角度來看,他們對紀錄片節(jié)目有著強烈的需求。相對于大眾傳媒,紀錄片一直被認為是小眾而高品位的文化載體,即使放眼全球影視市場,代表當代最高制作水準的美國和英國紀錄片頻道的節(jié)目收視率也遠低于電視劇等娛樂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鑒于此,本文主要根據當前紀錄片的發(fā)展態(tài)勢探究新媒體視閾下紀錄片的發(fā)展與傳播特征。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傳播特征
“紀錄片”這一概念最先是由格里爾遜于1926年提出的。他認為弗拉哈迪的《摩亞拿》具有很高的價值,可以用來存儲信息,從而引出了“紀錄片”一詞。真實性是紀錄片最明顯的特征,將藝術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以接近散文形式的解說詞呈現。紀錄片是對真實人物與故事的藝術處理,它不僅僅是單純的記錄影像,同時蘊含著作者深刻的主觀情懷。
自2012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伊始,全國電視界一時間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電視紀錄片熱潮,美輪美奐的電視畫面,匠心獨運的攝影鏡頭,電視紀錄片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場視聽覺的饕餮盛宴,這也是我們首次將目光聚焦于電視紀錄片這種電視類體裁上。電視紀錄片因其具有獨特的文化品格,也成為了當前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隨著新媒體的井噴式發(fā)展,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紀錄片的播出平臺也變得更加多元化,電視和電影平臺已經不再是紀錄片播出的主要平臺,當前,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紀錄片的主要播放渠道。這一嚴峻形勢給電視從業(yè)者提出了新的難題,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
一、傳播主體的嬗變:從“官方記錄”到“全民記錄”
移動端的高速發(fā)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活的記錄者,從“官方記錄”進入到了“全民紀錄”時代,而在這一背景下,紀錄片就能得到新的、源源不斷的資源和素材。鑒于全媒體時代能夠高效的上傳紀錄素材,可提供給有需求的大眾或平臺使用,節(jié)省成本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現在的部分社會題材類紀錄片的第一現場視頻素材,大部分來自于現場的平民大眾之手。有些素材因現場突發(fā),傳播者不可能做到全天候拍攝,獲取第一手資料。
但新媒體時代則不同,手機作為第五媒體,攜帶方便,可做到隨時隨地拍攝,且操作方便,功能齊全,因而拍攝記錄更為便捷。例如,在2016年一款紀實性視頻App抖音一時走紅網絡,用戶可以使用手機輕松實現視頻的拍攝,視頻時長為15秒,降低了表達成本,并同步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平臺。此外,據統(tǒng)計,二更視頻2018年全網播放量為100億次,二更視頻是紀錄平凡人生不平凡故事的紀錄片,后來與廣告營銷彼此影響,這也讓這些紀錄片具有了潛在的商業(yè)價值。這就意味著其制作方法、傳播路徑和方式等均發(fā)生了改變。
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
(一)視頻網站
視頻網站是一個網絡平臺,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用戶可以直接上網瀏覽和發(fā)布視頻。許多行業(yè)看到了其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此,紀錄片行業(yè)也在網絡視頻網站開拓疆土,網絡紀錄片應運而生。視頻網站自制紀錄片近年來很受歡迎,9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伊卡洛斯》由視頻網站Netflix制作完成。中國三大視頻網站(優(yōu)酷、愛奇藝、騰訊),都設立了高清紀錄片專欄,為在線觀眾提供了各種類型的紀錄影片,讓受眾有更多選擇。2018年騰訊發(fā)布了新一年多的商業(yè)策劃,在國際上合作公司增至15家,不僅僅引進合作機構入BBC、國家地理頻道、NHK等國際優(yōu)質紀錄片,還將聯(lián)合制作更多自制優(yōu)質紀錄片。
(二)論壇及微博
我們可能會在一些視頻網站觀看紀錄片,也可以在論壇播放紀錄片,二者有一定的異同點,前者是單一播放形式,后者就有更強的互動能力。更容易成為共同愛好者的聚集地,論壇因此也吸引著一大批忠實用戶。隨著網絡紀錄片的日益強大,微博誕生,微博用戶既是內容的瀏覽者,也是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吸引了一大批新時代紀錄片開創(chuàng)者駐足,創(chuàng)作,并在平臺發(fā)布,同時微博也推出紀錄故事板塊,以微型視頻為主,記錄生活中點滴事物。并且有連續(xù)打卡獎勵機制,微博微紀錄視頻逐漸成為了主流信息傳播途徑。
三、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策略
(一)創(chuàng)作理念更注重以人為本
新媒體時代,社會文明情況不斷改善,人們開始進行自我反思,肯定自我價值,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同時對文化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生改變。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運用了更多感性的眼光來創(chuàng)造,注重與社會探討人性本質的問題,與以往紀錄片不同的是,新媒體時代紀錄片較少渲染故事情感,反而是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影片中的情感與價值。
(二)創(chuàng)作題材更加廣泛和多元
首先,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隨之紀錄片就有了諸多多元化的想象空間,采用新媒體這種傳播渠道,例如在抖音上經常會出現紀錄與病重親人最后時光的視頻,這些紀錄片真實感人,同時也會給受眾提供與傳播者雙向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新媒體視閾下的紀錄片,能夠真實地記錄生活,表達情感,也真正體現了紀錄片的文化傳播價值。
四、結論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紀錄片的制作過程智能化,拍攝對象多元化,價值取向正能量化、剪輯技巧創(chuàng)新化,這些都表明新媒體文化的軟實力在不斷增強。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重視個性化的體現,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把紀錄片藝術形式與商業(yè)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不能違背紀錄片的真實性特征,探尋不同國界的文化差異之美,用優(yōu)秀的作品向世界發(fā)聲。
參考文獻:
[1]張賢倩.中國當代電視新聞紀錄片的變革及其影響[J].東南傳播,2013 (05):24-25.
[2]關士發(fā).中國當代電視新聞紀錄片的變革及時代使命[J].新聞傳播,2013 (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