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璆,王慧珍,徐 丹
(樂清市婦幼保健院,浙江 樂清325600)
有研究顯示陰道分娩后早期階段會出現女性盆底機制異常[1],是誘發(fā)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分娩后產婦通過有效手段提升盆底肌力對其產后康復有積極影響價值。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誘發(fā)因素在于妊娠、分娩導致的盆底解剖結構/功能異常并引發(fā)的系列臨床癥狀,諸如子宮脫垂、尿失禁、性生活質量下降等,當前遵循預防、治療相結合干預原則,提倡在產后6周內進行盆底康復訓練以免病情惡化成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近年來本院產科對產后有盆底功能障礙的群體在傳統(tǒng)盆底肌鍛煉基礎上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效果突出。
1.研究對象。取2018年1月—12月在本院產科順利分娩女性女性100例為分析對象,患者年齡在23~33歲間,平均(29.6±1.2)歲。納入標準:均確認存在盆底功能障礙;為自然分娩產婦;產婦接受盆底肌力檢測,提示在Ⅱ-Ⅳ級間;所有產婦以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表示自愿參加。排除標準:合并子宮或者宮頸惡性腫瘤疾病;曾經接受放療干預;合并精神障礙或者交流障礙;陰道存在不規(guī)則出血或者宮頸潰瘍情況。根據為產婦提供的治療方案差異將其每組50例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組間臨床數據分布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提示差異無意義(P>0.05),可作對比。
2.方法。(1)對照組。在產后6周立即進行對產婦進行盆底肌鍛煉方案治療,鍛煉內容包括:肌肉知覺喚醒、肌肉收縮強化、盆底肌肉訓練以及模擬負壓增加狀態(tài)訓練,每個階段循序漸進,通過各個階段達到鍛煉產婦陰道還有肛部肌群的效果。每次鍛煉時間在15~30分鐘間,每天鍛煉次數在1~3次,每個療程時間4周,需接受2個療程治療。(2)實驗組。在上述常規(guī)盆底肌鍛煉基礎上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在進行治療之前充分的評價患者的肌纖維疲勞程度還有肌力,而后為其做電診斷。完成電診斷之后指導患者如何通過會陰收縮方式來配合治療。將盆底康復治療儀的參數設置如下:脈寬為500us,頻率為30Hz,為患者進行時間為30分鐘的生物反饋治療以及電刺激。在連續(xù)為患者進行干預1個月之后調整為2類肌纖維初級訓練,每次治療時間為30分鐘,參數設置如下:脈寬為250ug,頻率為50Hz。每周治療3次,患者需治療10~15次。
3.觀察指標。治療后2個月為患者進行盆底功能障礙(PFDI)及盆底肌力情況評分,所得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受到病情的影響越嚴重[2]。末次隨訪對患者以下臨床癥狀治療有效性進行評價,包括子宮脫垂、尿失禁、性生活質量以及盆底肌力恢復,有效標準為患者治療后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且不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同時肌力增加超過1個級別[3]。
4.統(tǒng)計學方法。對本研究涉及需要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的數據輸入Excel數據庫并做編號統(tǒng)計處理,然后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所得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臨床數據。實驗組患者所得數據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癥狀改善。末次隨訪對兩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有效性進行評價,包括子宮脫垂、尿失禁、性生活質量以及盆底肌力恢復等,實驗組患者各項有效性均更為優(yōu)越(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PDF-Q、PFDI數據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改善有效性數據比較 [n(%)]
女性產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的誘因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子宮在產婦妊娠期間隨著胎兒的發(fā)育而逐漸增大,導致盆底的肌肉、韌帶、神經等長時間處于被牽拉的狀態(tài),使得產婦發(fā)生慢性受損;(2)自然分娩時胎兒先露部分會隨著產力增強而對盆底進行持續(xù)擠壓,導致盆底結締組織承受了巨大的張力。在本次研究中,相對于單純接受盆底康復訓練的對照組產婦,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的產婦在病情改善以及并發(fā)癥控制情況方面均有顯著優(yōu)越性,盆底功能康復訓練是通過系統(tǒng)、多方面的肌肉訓練來提高盆底功能,同時配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從另一個機制來讓盆底肌肉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通過生物反饋信息來調整電刺激的相關參數,讓產婦盆底肌肉神經進入興奮性狀態(tài),同時對于肌肉的收縮能力還有刺激喚醒的作用,另一方面盆底肌肉靜脈回流速度增加,也有利于改善盆底肌張力。
綜上所述,對產后存在盆底肌力障礙的產婦在常規(guī)盆底肌鍛煉基礎上聯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能夠通過不同機制來讓盆底功能得到改善,同時控制產后并發(fā)癥病情威脅程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