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如新
2018年4月的一天,窗外的大榕樹開滿紫色絨花的時候,我同時收到兩封邀請函:一封是美國猶他州大學“歷史影視教研室”發(fā)的英文信函;另一封是上海復旦大學理科圖書館發(fā)的。通過查英漢字典對照,原來是同一個內(nèi)容,即,邀請我于2018年4月21日去上海復旦大學參加題名《歸來》的主題活動。到了上海才明白,猶他州大學也是應邀前來參加活動的,是他們建議復旦大學邀請我參加的,因為這個活動的主題與延安版畫有關(guān)。
說來話長。早在1996年,斯諾夫人海倫·斯諾帶領(lǐng)攝制組來到延安,拍攝《海倫·斯諾在延安》的專題紀錄片(夫人于1937年5月訪問過延安)。他們在鳳凰山周總理舊居院子里拍攝時,發(fā)現(xiàn)了我的版畫。海倫·斯諾說我的版畫很像延安時期魯藝的版畫,就讓制片人道奇先生和楊百翰大學歷史系教授海爾先生到我家,挑選了二十幾幅版畫。之后,他們每隔幾年就到延安來收藏一批版畫作品,并于2001年9月在猶他州美術(shù)館舉辦了畫展,我榮幸地應邀出席了開幕式。
猶他州大學和楊百翰大學政治歷史系是研究“延安革命歷史”最有名的兩個機構(gòu),因為他們保存著大量斯諾先生拍攝的關(guān)于延安的電影膠帶、膠片及文字資料。這個主題活動,也是這兩個機構(gòu)搜集延安革命影像資料的大好機會,所以,他們建議舉辦方,邀請延安的版畫家也來參加。
復旦大學的邀請函是由理科圖書館館長陳世思教授簽發(fā)的,直接說明了活動的主題,是美國海倫中校捐贈延安魯藝版畫儀式及版畫展覽開幕儀式。后來我才知道,海倫中校已經(jīng)去世多年,捐贈行為由他的子女代替完成。
2018年4月21日,我和夫人慕乃成早早來到復旦大學理科圖書館。院子里的草坪上,豎立著很大的一塊背景板,寫著大大的“歸來”兩個字,下面寫著“藝術(shù)穿越時空,美國空軍中校海倫捐贈延安魯藝版畫及主題展覽開幕式”。再下面寫著主辦方、時間、地點。會場設(shè)有主席臺,臺下擺著一大片座椅。
工作人員把我們帶到圖書館庭院里,十分雅氣的小院子,石榴樹下擺放著小圓茶桌,桌上擺滿各種水果和飲料。不一會兒,美國客人到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老熟人道奇先生,在他的介紹下,我和海倫中校的兒子、女兒及其家屬相見。我的夫人連忙掏出我的版畫小畫冊,送給美國客人。當他們發(fā)現(xiàn)畫冊里有我和古元老師的合影時,一下把我圍住,爭著和我擁抱,讓我在畫冊上簽名。一直到工作人員催著開會,我才收起筆。
我被安排在開幕式主席臺上,坐在陳思和教授的旁邊。這樣檔次的禮遇,我曾遇到過多次。我心里清楚,這是因為我的頭頂上有延安的光環(huán)。開幕式簡短,隆重。復旦校方,海倫的兒子和圖書館的領(lǐng)導先后發(fā)言。復旦大學向捐贈魯藝版畫的喬治·海倫中校的子女頒發(fā)了紀念證書,并合影留念。
開幕式后是參觀主題展覽。這個展覽籌備了好幾年時間。期間,復旦校方組織了歷史、文學、新聞、攝影、美術(shù)以及版畫研究等多方面的專家,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赴美國海倫家鄉(xiāng)訪問調(diào)查,探尋海倫收藏的延安魯藝版畫的來源,歸還版畫的原因。他們還深入當年美國飛機被擊落的地點,采訪當?shù)厝罕姡瑢ぴL救援人員,了解情況。還拜訪了當年八路軍冀東軍分區(qū)的首長,冀東游擊隊的一些指戰(zhàn)員。收集拍攝了大量圖片資料和當時的報紙雜志,并且繪制了地圖。經(jīng)過專家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主題展覽被制作出來了。
展覽的第一部分,是介紹版畫的來源:1944年,美國派出重型轟炸機,從四川廣漢基地起飛,轟炸日本本土和日本在我國東北的軍事工業(yè)基地。1944年9月8日,美軍第20轟炸機總隊679中隊的一架B29重型轟炸機“我的阿薩姆龍”號,在執(zhí)行任務返航途中,被日軍流彈擊中,墜毀在河北昌黎縣海濱。7名機組人員跳傘降落,被我抗日游擊隊救起。在我八路軍冀東分區(qū)首長安排下,歷時四個月,行程1500英里,終于于1945年1月12日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當時的空軍中尉海倫和他的6名戰(zhàn)友受到特別招待,毛主席、朱總司令等首長接見了他們,并贈送了魯藝的15幅版畫作為禮品,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美國人民真誠的友誼。
喬治·海倫回到美國后晉升為中校,直到退役,幾十年來一直珍藏著這15幅版畫。他把畫懸掛在客廳,給親朋好友講述他與延安的情誼,教育子女要牢記和中國人民的友誼。這些畫在海倫家珍藏了整整50年。1996年3月海倫逝世,他的兒子和兩個女兒協(xié)商,決定把這些珍貴的藝術(shù)品回贈給中國,以此來表達他們與中國人民深厚的感情。
之后是作品展示:15幅版畫被裝在精致的鏡框內(nèi),一點也沒有陳舊的感覺,仿佛又把人們帶回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延安年代,讓人思緒思緒萬千,熱淚盈眶。
15幅版畫分別是:
一、《逃亡地主返回家鄉(xiāng)》古元,1942年。
二、《八路軍生產(chǎn)運動》古元,1943年。
三、《延安風景》古元,1943年。
四、《結(jié)婚登記》古元,1943年。
五、《人民的劉志丹》古元,1944年。
六、《延安魯藝校景》力群,1941年。
七、《衛(wèi)生合作社》彥涵,1944年。
八、《移民到陜北》彥涵,1944年。
九、《奮勇殺敵》彥涵,1943年。
十、《村選》彥涵,1944年。
十一、《不讓敵人搶走糧食》彥涵,1944年。
十二、《婦紡小組》計桂森,1943年。
十三、《家庭生產(chǎn)會議》計桂森,1943年。
十四、《牛犋變工隊》胡一川,1943年。
十五、《煉鐵廠》馬達,1944年。
主題活動的結(jié)尾是版畫研究專家唐小兵的專題講座,他講述了魯藝版畫和解放區(qū)木刻在國外的影響。他講到,中國抗戰(zhàn)勝利前夕,美國《生活》周刊首次刊登了16幅來自中國的木刻版畫。與此同時,美國著名作家編選的《黑白分明的中國當代木刻選集》也在紐約出版,一時引起轟動。
使海倫中校欣慰的是,他所收藏的15幅版畫中,有6幅作品也曾刊登在《生活》周刊上。周刊用簡短的文字寫到,艱苦而漫長的抗日戰(zhàn)爭,耗費著中國大量資源,迫使藝術(shù)家們用既簡單又易得的材料創(chuàng)作木刻作品,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糧,鼓舞教育人民。特別是延安魯藝木刻,成為最簡單、最有效的抗日宣傳形式,記錄了一個民族英勇的歷史。
延安魯藝的15幅版畫,跨越時空,回到中國。我作為一個延安的版畫作者,面對這些版畫倍感親切。唐小兵先生講到,1996年,我國著名版畫家徐冰先生在美國寫的《懂得古元》一文中說:“古元魅力的秘密,原來不僅在于他獨有的智能和感悟,而是他所代表的一代藝術(shù)家在中國幾千年舊藝術(shù)之上的革命意義。”1996年,古元回延安,在我們布置的木刻展覽會上對我說:“看來,延安還是搞版畫好,像魯藝那樣,拿出人民群眾喜歡的作品來,不要搞那些所謂新潮的怪東西。要把魯藝傳統(tǒng)繼續(xù)下去。”
繼承延安魯藝精神,是我們這一代美術(shù)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任務,一定要繼續(xù)下去。
欄目責編:魏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