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惠
摘 ?要:在當期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備受關注和重視,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也成為了幫助小學生順利掌握數學知識、奠定知識基礎的關鍵途徑。因此,如何做好幼小銜接中的數學教育也成了教師所重點考慮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本文展開深入地分析,并且提出幾點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期能夠將幼小銜接效果做到更加理想化。
關鍵字:幼小銜接;數學;教育策略
引言:
在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習活動時很多小學生都會對學習內容、學習模式出現迷茫的感受,對于新學習生活的未知促使學生想要進行積極地探索,但是知識難度的提升也會使學生感到學習的困難。因此,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則顯得尤為關鍵,對于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一、合理設計教學形式,增強學生學習欲望
在展開幼小銜接中的數學教育時,保證銜接效果更加理想的關鍵因素便是要對數學教育當中所運用的教學形式進行合理地設計。通過運用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教學形式展開教學活動,以便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強烈的欲望,從而在欲望的推動下能夠積極地展開學習活動。因此,在展開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便要打破以往常規(guī)的教學形式,通過仔細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來設計教學形式,以便達到更加理想的銜接效果。例如,在教師教學到“比一比”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選取多種物品來引導學生“比一比”,如兩瓶不一樣重量的水、兩根長度不同的繩子、兩個大小不一的蘋果等,并且引導學生自己思索運用何種比較方法能夠達到更加精準的比較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但是學生畢竟年齡小、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有效的比較方法還是難以掌握的,因此便會請求教師傳授正確的比較方法,而教師便可以借由學生的學習欲望順利的展開教學活動。
二、巧妙構建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則更是如此,因此,在展開幼小銜接教育時教師便要緊緊地掌握學生的這一特點來構建教學模式,通過在教學模式當中融入更多感興趣的元素和信息來進行教學,以便于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改變了數學教學模式當中以往的枯燥性,能夠更加貼近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當中更加順利的獲取到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師教學到“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教師便可以運用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角色小豬佩奇來設計故事:佩奇和她的弟弟喬治去森林里采花,在傍晚回家時佩奇和喬治統(tǒng)一共采了幾朵花,佩奇查過花朵后得出自己一共采了9朵花,便問喬治采了幾朵,而小淘氣喬治突然靈機一動想惡搞一下姐姐,便說自己采的花要比佩奇少了3朵,這可難住了佩奇,那么同學們能夠幫助佩奇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聽故事聽的津津有味,并且也想幫助佩奇知道喬治采了幾朵花,從而積極地向教師請教計算花朵數量的方法,這時教師便可以順勢展開教學活動,在學生學習興趣的推動下也便能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獲取更多數學知識。
三、運用趣味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知學習的魅力
在展開幼小銜接中的數學教育活動時,為了進一步保證銜接教育的質量、幫助學生輕松的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節(jié)奏、獲得更為理想的學習體驗,對于在教學當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合理的設計。教師要充分的發(fā)揮出“在玩中學”教學特點,幫助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當中獲取到數學知識,對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保證一定的趣味性,而在展開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運用組織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來展開教學。例如,在教師教學到“元、角、分”這部分數學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一個活動——“小小商店”,結合教材當中的實際內容教師進行相應的拓展。通過制作一些經驗商店所需的“元、角、分”紙幣來展開模擬經營活動,幫助學生在進行商品交易的過程中正確的認識到元、角、分的使用方法以及用處,從而對本部分知識產生更為深入地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與幼兒園的區(qū)域主題活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易帶給學生熟悉感和親切感,也能有效地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教育當中展開有效的數學教育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小學數學學習、獲取到更多數學知識也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因此,在實際展開幼小銜接中的數學教育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構建數學教學模式,并且在數學教育當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元素,以便能夠充分的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展開小學階段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蘇媛媛.數學教育幼小銜接問題研究.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J].2012;(6):102-103.
[2]周希冰.試論數學教育中的幼小銜接問題.學前教育研究[J].1997;(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