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華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認為這規(guī)律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讀,析,品,賞。
一、讀
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教導學生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要遵循感覺、領悟、積累、運用的途徑,這就離不開“讀”了。那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怎樣體現(xiàn)“讀”呢?
1、初讀課文,掃清知識障礙
初讀課文,是對一篇課文的預習,主要的任務是疏通文字,了解文學常識和有關背景材料。在文言文中還包括對句子節(jié)奏及停頓的掌握。初讀課文也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其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還要讀課文的注釋和課后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教材編者的意圖,同時還能為學會整體感知課文打下基礎。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熟讀的任務就是要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對文本產生獨特的感受,為學生下一步精讀課文提供引導。
對不同的文體,整體感知的重點也有所區(qū)別。比如對小說,主要抓住小說的要素來感知小說的任務、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理清小說的結構和行文思路。而對散文,則要抓住這種體裁的特點,而感知的側重點則應放在抒情主人公或敘事主人公情感發(fā)展的線索上面。對論述類的文章,當然要抓住論述類文章的特征來進行感知。
3、精度深思,交流反饋
精讀要求學生從字、詞、句入手精研細讀,進而掌握各個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教師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精當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借助教師提供的指導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作有針對性的閱讀和有深度的獨立思考,不僅有助于問題的自我解決,而且能把思維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二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學生通過參與小組討論,與他人爭辯正誤,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領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能把探究導向深入。
二、析
析既是分析、解析,也有析讀之意。適量的恰到好處的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分析還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分析,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受認知能力和分析水平的局限,對文本的解析首先還是應以教師的引導為主,而當教師的指導達到一定的量后,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可過程中仍然離不開讀,如果放棄了對文本的“讀”,而一味地凌空高稻地“析”則是一種舍本求末。因此,“析”的結果應是對文本的“讀”中得來。
教師引導學生析,重點應放在“引導”上,而不是代替學生析。如果教師不能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那么學生的分析往往就會陷入盲目地境地,甚至會走錯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上是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動腦、動筆和動口;學生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教師釋疑。
2、學生互助分析
學生互助分析應在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在互助分析的過程中,最要注意的是討論、辯論。作為已有相當分析能力和經驗的高中學生,對課文設置的或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可能意見完全一致。那么,對不一致的地方學生就要進行討論,甚至辯論。學生在互助分析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討論或者辯論,那互助分析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和意義。在學生分析互助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互助分析并不一定要學生得出相同的答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則很容易泯滅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的解讀。長此以往,反倒不利于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悖于語文教學的原則。
3、學生個體分析
學生個體分析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僅是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一種教學方式,更是教學活動中應努力達成的一種目標。教師應在完成“導”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個體分析課文,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把握文本內容,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個體分析前必須讓學生盡快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和分析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的品質培養(yǎng)。第一,是要學生專注。也就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記憶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其次,要有思辨觀: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謂“進得去”,需要思辨;篩選提要,形成獨創(chuàng)見解,即所謂“出的來”,更需要思辨。再次是恒心。閱讀和分析沒有捷徑可走,學生只有逐步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閱讀和分析的品質,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
三、品
品,就是品味,品味語言運用的精妙,從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如果說“析”是從文本的整體結構、行文思路和主題上來剖析文本,那么“品”則是從文本的語言上解釋文本。
品的過程應該是對文本深入細致地進行體驗的過程,其手段往往是從語言著手,是一個通過語言這一載體進入文本的過程。教學中,每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弄清楚文章寫了什么,還要弄清楚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么這樣寫。對語言的品味也就是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
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引導學生品味其美的語言,領悟作者以“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和“籠著輕紗的夢”,寫月光下荷葉所具有的的明艷、亮麗的風采和薄霧中荷花所特有的朦朧神韻。作者又借助嗅覺、視覺與聽覺的“感通”把微風吹來的縷縷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些都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文中還運用“亭亭”、“脈脈”等二十多個疊音詞和“裊娜”、“渺茫”等十來個雙聲疊韻詞,賦予了文章音樂美。通過品味這些語言,可讓學生體味到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舊中國知識分子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品味其煉字的貼切和用語的精妙,理解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使學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四、賞
賞、即欣賞、鑒賞。賞應該是在對文本有相當把握的基礎上進行的,他要求鑒賞者從文本中跳出來,站在文本的高處鳥瞰文本,鑒賞其精妙,又能發(fā)現(xiàn)其不足。
鑒賞應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作品內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不同的文體所構造的形象、所使用的語言和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肯定是大有區(qū)別的。比如小說,它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是通過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逐步讓人物形象凸顯出來的,是與詩歌刻畫的形象有極大的區(qū)別;在語言上,它是一種具有記敘性語言,僅僅準確、鮮明、生動還不夠,還有音樂、色彩、通感、節(jié)奏、詞語搭配和方言運用等因素都在起作用,和論述類文本的語言相比,那區(qū)別是相當明顯的;在寫作技巧上,可以說是多種手法并用,這和詩歌、散文也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再如鑒賞雜文,首先要把握雜文的結構特點。雜文從本質上是本質上是說里的,可以運用邏輯思維去閱讀雜文。同時,還要注重如下幾個方面:選材立意的大與小,藝術構思的虛與實,行文布局的開與合,語言文字的莊與諧。而關于文本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雖然不同的文體可以表達出相同的思想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有意識的比較讓學生學會區(qū)分。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讀、析、品、賞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穿插的關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應把它們撕裂或獨立開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