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要:針對黨刊在全媒體時代下辦刊經驗,及在媒體融合發(fā)展方面的創(chuàng)新做法,研究探索兄弟黨刊在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等方面較好的可實施經驗,為黑龍江省黨刊做大做強新媒體融合,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黨刊;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
作為黨的“喉舌”,黨刊的專業(yè)和理論是其核心競爭力。貼近普通黨員干部的所思所想,善于抓住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困惑,進行權威的、有針對性的理論引導,對于新形勢下提高各級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然,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刊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如何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增強黨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已成為新時期黨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調研浙江省共產黨員雜志社在推進媒體融合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的主要做法
經過運營探索,雜志社以內容制作的深度融合為牽引,構建了“黨建+服務”的鏈條模式,目前已經取得了多方聯(lián)動的效益增長。一是“黨建+培訓”,形成內引外聯(lián)服務鏈。雜志社有針對性的對地方組織部門的黨建領域的需求,承接委托組織黨建培訓班。重要的是,雜志社有意識的抓住了培訓委托方往往與雜志發(fā)行市場重合的這一特點,在培訓過程中增強與委托方的高度粘合,在活動環(huán)節(jié)上增強設計感,既能滿足委托方的定制化需求,還在培訓中帶動提升雜志社的影響力。二是“黨建+活動”,構建以細化需求為核心的服務鏈條。雜志社著重把好的黨建成果策劃成品牌活動,并力爭將黨建活動轉化成優(yōu)質黨建內容進行推廣。在活動的展示上,雜志社注重策劃先行,項目化執(zhí)行,融合表達,立體展示。例如,為將優(yōu)秀的地方基層組織部門黨建工作經驗進行梳理展示,針對主題活動展示的客戶需求,在余杭、五常等地,舉辦“紅領talk”“新老黨員話五九精神”特殊主題黨日活動,以場景式的手法開發(fā)多媒體聯(lián)動、移動直播等傳播形式。三是“黨建+內容”,構建具備黨刊優(yōu)勢的服務鏈。隨著黨建工作越來越被各級部門重視,“黨建”工作需求越來越強烈,對黨建傳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因此,共產黨員雜志社以“定制刊”形式服務黨建專題制作,通過輸出策劃、采編和設計力量,以文創(chuàng)設計介入“黨建空間”,構建起黨建+內容服務鏈。
二、共產黨員雜志社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對我社的啟示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眲?chuàng)新是媒體融合的本然要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以更生動鮮活、貼近讀者的表現(xiàn)形式、表達方式,真正做到“成風化人、凝聚人心”。
一是要增強內化融媒體傳播意識。作為傳統(tǒng)黨刊社,優(yōu)勢基于傳統(tǒng)平面紙質媒體,因此在新媒體傳播形式多元化、新技術廣泛應用的倒逼下,如何將紙媒內容在應用音視頻等數字化媒介傳播出去,并且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依托省委黨刊定位高,所約稿件質量較高,作者層次社會地位較高的優(yōu)勢,再以紙媒內容為基礎,跳出傳統(tǒng)紙質平臺的局限,融合視頻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設計、音效等方面,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落地論壇、展會、舞臺等。例如,2017年共產黨員雜志社策劃的“我在之江讀新語”主題專欄,將全書22篇章通過邀請不同層面的領導、一線代表等,用音頻加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全媒體發(fā)布,其中教育廳廳長的轉發(fā)量達到了21萬次。通過這種自帶流量的人群迅速分發(fā),短時間內形成圈層擴散,遠超同類媒體的傳播效應。
二是要強化選題內容的服務意識。服務是滿足客戶需要的一系列特征的特性的總和,服務的本質就是為一種個性化的需求提供滿足感。面對市場中各種各樣的出版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而在公共性內容前就會有著不同體現(xiàn)。我們一直強調產出內容要有精品意識,而什么樣的內容更契合新時代黨刊用戶對專業(yè)指導性的需求呢?媒體對傳播內容的每一次推送其本質上就是一次信息服務的送達,因此,著重根據問題導向策劃選題,提供解決方案就尤為重要了。此外,通過服務內容的提供,讓用戶對我們產生一種依賴。此外,要增強內容的整合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用戶在內容、載體等方面都有極大的選擇,因此,要注重對信息的梳理、分發(fā)、整合,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傳播內容。例如針對組織部門可推出基層黨建問題與對策,針對紀檢監(jiān)察部門可推出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等等。
三是要增強引導媒體的產品意識。共產黨員雜志社目前打破原有以五六人一組的聲場和出版模式,重新組建采編一部、二部等,這種設置在在集約化利用編輯力量的同時,確立了資源轉化的主體意識,大資源大轉化,多資源多轉化。我社現(xiàn)有編輯室設立是按照工作內容大的門類進行劃分,每一部門同時承擔雜志和新媒體相關內容的采集、制作和編發(fā),對于打造復合型人才極為有利,但同時也使工作內容重復性增多,在人手緊張的情況,內容劃分容易有交叉,很難達到分工協(xié)作的合理狀態(tài)。因此,我們可借鑒共產黨員雜志社的成功經驗,參照團隊或者項目來劃分部門,組建采編一部專門進行內容的采集和分發(fā),采編二部進行雜志和新媒體的制作,成立專門的視覺中心進行視頻拍攝和照片的采集,并按照媒體需要進行后期打包制作,成立專門部門進行雜志和新媒體的統(tǒng)籌、運營和推廣。深度融合下的媒體運作產生的是媒體內容生產的產品意識。這種產品意識不僅為資源轉化提供的平臺,也為雜志社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提升能力創(chuàng)造了舞臺,更為雜志社資源轉化效益提供的空間。因此,我們應該嘗試更加豐富多樣的傳播形式,并將逐步將其優(yōu)質案例固化成經典,將經典案例中的優(yōu)質贗本固化為產品,使得雜志社從紙質期刊向新媒體融合的傳播過渡,從過去的完全依賴發(fā)行的紙媒逐漸向多元化的媒體產品轉化。
參考文獻:
[1]樊巍.淺談黨刊如何應對媒體融合[J].新聞研究導刊,2017.
[2]葉石界.媒體融合:提升黨刊品牌影響力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