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謹
摘 要:巴洛克音樂追求奢華、奇異的效果,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傳統(tǒng),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小提琴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掌握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具有重要意義。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需要用一種穩(wěn)定的律動以及一般內在的力量去推動整個音樂的發(fā)展,因此能夠正確的演奏好巴洛克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巴洛克;小提琴;演奏方法
一、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
(一)時代背景
“巴洛克”一詞來源于葡萄牙語的“barroco”,意思為一種不規(guī)則的珍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約指1600年歌劇的誕生至1750年巴赫逝世,藝術家們將這150年間的音樂、繪畫、建筑成為巴洛克藝術,它們的共性在于具有絢麗的色彩,波浪式的曲線,復雜的裝飾等特點。這一時期的音樂演出大多在宮廷、教堂、貴族家中。宮廷的演出大多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教堂中以唱詩班與樂隊為宗教儀式進行演出,時間長達幾個小時;貴族家庭以雇傭作曲家、演奏家、歌手、樂隊、舞蹈、戲劇演出團體等形式,提供私人娛樂。
巴洛克時期產生眾多大師級的偉大作曲家,如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等。這一時期的藝術幾乎涉及到各個藝術領域,音樂亦是如此,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傳統(tǒng),讓完美、和諧成為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善于用華麗的排場、強烈的情感以及熱烈的氣氛來渲染藝術效果。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是宏偉且經典,在凸顯當時先進創(chuàng)作理念的同時,在聲樂及寫作能力上都有了極大突破,音樂作品常常是情緒起伏,曲調更為豐富,因此對音樂的速度和強度變化上有了更多的要求。與此同時,歐洲樂器也得到迅猛發(fā)展。
(二)音樂特征
巴洛克時期音樂成為新教會和宮廷貴族生活的表達方式,更多的新曲式和寫作技法得以嘗試,不論對歌者還是演奏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促進了聲樂和器樂有了更快的發(fā)展,此時的音樂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通奏低音的出現,也被成為數字低音,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時,中間的聲部不寫,只寫兩個聲部,通常會通過在低音上方、下方或是旁邊標記相應的數字,以此來提醒演奏者需要演奏的和弦。
其次是復調與調性和聲上,有兩條以上不同的旋律輪流出現,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些旋律同時出現時,通常在重要的段落不同旋律發(fā)聲重疊,既有了明確的主旋律,又有各自獨立的聲部。在調性和聲體系中,調性的名稱由主和弦的根音決定,雖然每個和弦是獨立的,往往從主調開始進行到近關系調,再回到開始的調性,但是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功能關系,尤其是和主和弦之間,主和弦被屬和弦和下屬和弦圍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作曲家建立的和聲體系原則對后世作曲家有著深遠影響。
三是節(jié)奏方面主要分為兩類,一種為常規(guī)的節(jié)奏,規(guī)律性成組出現的“強拍”與“弱拍”,一種為自由的節(jié)奏,這兩種節(jié)奏通常會形成變化和對比。
四是聲樂和器樂得到并行發(fā)展。這一時期聲樂體裁出現了歌劇、康塔塔等新形式,極大豐富了聲樂領域。與此同時作曲家開始為特點的樂器寫作,形成了巴洛克樂器音樂語言,讓器樂從聲樂中完全解放出來。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表現人類情感的深度方面,已經大幅度提高,然而能夠激勵這些情感的標記符號卻寥寥無幾,每一首音樂作品的譜面視覺效果往往就能暗示出曲子的風格,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需要用一種穩(wěn)定的律動以及一般內在的力量去推動整個音樂的發(fā)展。盡管音樂作品力度記號不多,但通過音符排列的密集程度,以及出現的聲部數量,就可以知道演奏音量的大小。節(jié)拍、織體、音符時值、和聲改變得頻率暗示著速度的快慢。也千萬不要在演奏時過度的處理漸快和漸慢,以免破壞了曲子應有的節(jié)奏。
二、巴洛克時期小提琴形制構造
(一)小提琴琴體的構造
在16世紀前期,觀看小提琴的演出大多只能在宮廷或是貴族家中才能看到,小提琴屬于奢侈品,同行以伴奏樂器的形式出現在小規(guī)模的貴族聚會上,貴族們更注重樂器的音色表現,演奏時表現的優(yōu)點是小提琴擁有柔和、優(yōu)美的音色,比較符合聚會伴奏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雖然琴弦演奏時發(fā)音容易,但是耐用性較差、音量較小。與現代的小提琴音色相比,巴洛克時期小提琴音域也較窄,音色比較“軟”,由于巴洛克琴用的是羊腸線,其拉線板的式樣是一塊鴨舌形楓木板,鉆上四個小的弦人圓孔。整體比現代的拉線板輕巧些,沒有微調。直至20世紀人們還用羊腸線代替金屬絲弦,這就賦予了提琴更加柔軟并充滿泛音的音調。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之所以采用羊腸,是因為冶金技術較低,制造琴弦的工藝無法制作出現代常用的金屬琴弦。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A弦標準音通常的數值為415Hz,現代的小提琴的A弦數值為440/442Hz的標準音高,由此可見在音準的衡量上前者較低一些。
在外形方面,巴洛克小提琴的特點是:脖子較短而粗厚;指板的角度較高;琴馬也高。指板多半是用楓木或楓木加烏木片做成。當時的工匠在琴身上進行奢華浮夸的裝飾,琴面上描繪出一些花紋作為裝飾,也有將貝殼、玳瑁作為裝飾,鑲嵌在琴身嵌線上。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作品,從音域上來看并不需要太高把位的高音演奏,音樂都不需要太大的音量。音色的要求以溫暖柔和為主。所以它的音柱和低音梁都較細小。巴洛克提琴的內部結構卻要簡單得多,提琴頸在一個相對平坦的角度上,琴馬也比較纖細。并且巴洛克提琴的琴弓也更輕更短,所以能發(fā)出精細、多樣的聲音。琴身整體比較平,在演奏小提琴時不會像現代的演奏者將琴夾在肩上,所以指板較短且琴身上沒有腮托。這一時期的琴頸與琴身是平的,沒有角度,指板的形制為楔形??赡苁桥c琴頸的形狀對應,巴洛克小提琴演奏者們長期以來既不用下巴也不用肩膀來支撐小提琴?,F代小提琴的琴頸與琴身的連接,使用的是木榫,而巴洛克小提琴則是使用釘子。
在琴碼造型上,巴洛克時期的小提琴的琴碼比較平,在支撐高音弦處稍厚,在支撐低音弦處稍薄,在于其厚度的變化。琴碼的形制上與現代小提琴形制完全不同,現代小提琴的琴馬是兩面一樣厚的,琴碼上部更薄。
(二)小提琴琴弓的構造
巴洛克小提琴所相配的琴弓也有別于現代的琴弓。弓頭多半是天鵝頭,且以蛇木為弓桿的較為常見。琴弓主要分兩種:弓外形直、弓線緊繃的是意大利琴弓;像彎曲的弓箭一樣的是德國琴弓。這兩種琴弓不但外形相差較大,持弓手型上也完全不同。意大利式持法與當今無太大差別,而德國琴弓的持弓法,從根本上與現代持弓方法差別較大,四指靠著弓背,拇指放在弓弦下面,像是手握握力器。德國弓的弓弦由拇指掌控松緊:捏緊時,可以演奏一(兩)條弦;放松時,則可以同時演奏多條弦。樂曲的音色、音量變化乃至和聲的加減,全都在這拿捏之間。演奏者使用德國的曲弓進行演奏時,想演奏快速、跳躍的曲子就顯得非常苦難,在品味巴洛克時期(有小提琴的)德國曲子,應該理解為用德國曲弓演奏,或曲弓演奏的速度,才更接近實際情況。兩種不同外形的小提琴琴弓,折射出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兩種風格,不僅包含了音樂的內容,也包括了演奏的形式。較之意大利音樂的開放、活潑,德國音樂就顯得內斂和嚴謹。
三、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的演奏方法
(一)左手演奏方法
巴洛克時期,小提琴是作為伴奏聲部出現的,因此演奏的旋律較為簡單,左手一般保持在第一把位上,隨著炫技技巧的增強,把位逐漸從第一把位向高把位發(fā)展,持琴方法也由原來擱在胸前,變化移動到鎖骨下方,并利用下巴來固定琴體,為了演奏者更方便的更換把位。
17世紀伊始,小提琴的演奏主要以空弦為主,受到當時琴體構造的影響,琴頸部分較寬,利用4指曲按琴弦比較吃力,在加上羊腸制作的琴弦較軟,所以一般都用空弦代替4指。隨著演奏技巧的發(fā)展,到了17世紀末,用4指進行演奏更為方便快捷,演奏者更喜歡4指的壓弦方式,不但可以統(tǒng)一整體音色,還能用揉弦技巧進行演奏,在雙音的演奏中,運用伸張的指法將八度雙音拓展為十度、十二度,進一步拓寬了左右的演奏音域。
左手揉弦的方法,在巴洛克時期從原來的基本技巧和需求,發(fā)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音樂處理,對音樂作品起到裝飾性潤色的效果,小提琴在演奏長音時,將揉弦作為裝飾。另外弓子揉弦也經常出現在演奏中,用韻律性顫動的持弓的手,達到震音的效果,去模仿管風琴的顫動的音效。
(二)右手演奏方法
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的琴弓呈向外凸形,并且琴弓很短,右手握琴弓時手心向上,持弓的點距離馬尾庫比較遠。演奏的出的聲音不是很響亮,適合演奏舞曲。在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讓小提琴將運用作品的情感更完美的表達,意大利人發(fā)明了長一些的琴弓,琴弓的形狀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向外凸形發(fā)展成向內彎曲,馬尾庫也逐漸變大,形狀接近現代小提琴的琴弓,握琴弓的方式也接近現代,但是離馬尾庫的方向比較遠,有幾厘米的距離,要依靠食指對琴弓桿壓力大小的控制,來實現對音量大小的控制。
17世紀末,小提琴的琴弓被安裝了松緊裝置,不再像之前每一弓都帶有一個軟音頭,而是每個音之間都有間隙,大大促進了運弓技術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小提琴的演奏中運用了碎弓、連弓、跳弓、快速分弓、連頓弓、連弓等,還有越弓及快速換弦,讓小提琴實現了演奏更多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
弓法的運用上,最主要的是多音奏法,其演奏方法是,一弓之內同時拉奏三至四個音,這是現代琴弓無法完成的。分弓的演奏也是重要的演奏方法之一,但用一弓演奏兩個音的連弓演奏方式也早就在小提琴演奏發(fā)展史中出現。小提琴發(fā)展到后來,演奏可以連續(xù)演奏17個音的連弓,以及在四根弦上進行平面的換弦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大部分曲譜中是沒有標注出力度、節(jié)奏、以及上下弓的變化,因此在演奏時,需要根據樂曲本身,進一步研究其力度、節(jié)奏的變化,從而選擇最為合適的運弓方法。
(三)裝飾奏演奏方法
巴洛克時期的裝飾奏,最常用的演奏方法就是加顫音,由于當時的記譜較為簡潔,演奏家會在樂句與樂句之間進行裝飾演奏,雖然在譜面上并沒有標記出來,但是都會按照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在特定的位置上加上顫音。例如在演奏的音樂作品中,有三比二的節(jié)奏出現時,演奏通常會在最后面的長音的正拍上加顫音,其具體的演奏方法是從本音上方開始,長倚音更加被強調。在實際的演奏中這種裝飾奏不宜出現過多,演奏家應當根據音樂作品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當所演奏的樂章速度較慢時,顫音的速度也要慢一些,反之,樂章速度較快時,顫音的速度也要短而快,不論怎樣最后都要停留在本音上。
四、結語
巴洛克音樂為歐洲音樂的發(fā)展譜寫了新的篇章,作為西洋樂器的學習者而言,在演奏音樂作品時深入了解其歷史發(fā)展背景及音樂發(fā)展軌跡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學習小提琴演奏來說,掌握巴洛克音樂時代的歷史,能夠更好的理解和詮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意圖,才能更加貼近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張婧一.淺談巴洛克音樂時期的小提琴和演奏方法[D].青島大學, 2017.
[2] 孫煒博,潘霞.走近經典:從巴洛克到現代經典音樂[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9.
[3] 張馳.巴洛克時期小提琴音樂演奏的主要特征[D].南昌大學,2015.
[4] 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5] 劉曉靜.音樂鑒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