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洛大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河洛大鼓在廣場中的傳播渠道以口耳相傳為主,輔以電視、報紙、網絡和微信等大眾媒體。傳播對象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部分是在廣場中聽書長達數(shù)年的河洛大鼓書迷,他們對河洛大鼓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極高的欣賞能力。在廣場中通過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承,成為老一輩河洛大鼓書迷“集體追憶”的固定場所,更多的普通民眾通過廣場中河洛大鼓的演出接觸和了解河洛大鼓,傳播效果良好。
【關鍵詞】廣場;河洛大鼓;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J617.9?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河洛大鼓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豫西地區(qū)的洛陽、偃師,豫中地區(qū)的開封、鞏義等地廣泛流傳和發(fā)展。城市中專門的曲藝表演主要集中于廟會、劇院和旅游景點等地,對于當?shù)仄胀ò傩諄碚f接觸機會較少。在河南省各個城市廣場中最能體現(xiàn)地方音樂文化特色的當數(shù)曲藝表演,在洛陽市周王城廣場①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大鼓這種傳統(tǒng)地方曲藝得到廣泛的傳播與傳承。目前,關注城市廣場中音樂文化的研究成果較少且整體學術水平有待提高,除了筆者發(fā)表的兩篇相關論文,學術價值較高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裴培的碩士學位論文《社會學視野下的當代社區(qū)音樂文化》和吉首大學楊川的碩士學位論文《當代城市廣場文藝活動的文化研究》。音樂傳播學作為研究音樂傳播現(xiàn)象的專門性學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盛,在國內曾遂今、馮光玨等諸多專家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傳播學應用于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相關研究,如馮光鈺《傳播學與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曲藝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楊奇光的論文《地方曲藝文化在當代的傳播與傳承:基于對華陰老腔戲班的田野調查》。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國著名學者拉斯維爾曾提出著名的理論——拉斯維爾模式[1]9頁,即傳播行為主要涉及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五個方面的內容。筆者于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對河南省洛陽市周王城廣場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對廣場中河洛大鼓表演中的傳播對象、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三個方面進行總體觀察與定量分析。
一、廣場中河洛大鼓傳播對象的調研與分析
河洛大鼓在周王城廣場中的表演,一部分是政府組織的,如每年四月份在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期間舉辦的“河洛歡歌.廣場文化月”活動,期間有“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場演出”;另一部分是河洛大鼓藝人和業(yè)余愛好者自發(fā)組織的露天書場,每周六和周日的下午在周王城廣場上由表演者自愿輪流為大家說書,此活動由牛翠蘭等人自1995年發(fā)起,后由另一位河洛大鼓愛好者王三龍老師和楊兆民繼續(xù)維持。廣場中,河洛大鼓觀眾群體人員眾多。筆者在四年的調研中重點跟蹤調查了35人,調查結果如下。
(一)傳播對象的年齡及職業(yè)
在河洛大鼓觀眾中,年齡分布多集中在60-80歲(見表1),大多數(shù)人退休后有了更多閑暇時間,來廣場以聽河洛大鼓作為一種休閑方式;20-40歲年齡階段的中青年極少,個別是在廣場活動的時候聽到河洛大鼓表演,駐足觀看的時間很短,對河洛大鼓表現(xiàn)出一種好奇但興趣不持久;2-10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河洛大鼓觀眾中較為常見,這些由爺爺奶奶看護的孩子被帶到廣場中欣賞河洛大鼓,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進行著河洛大鼓藝術的熏陶,部分孩子還會進行模仿,盡管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游戲,但對河洛大鼓的傳承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廣場中觀看河洛大鼓的人職業(yè)分布較為廣泛,以退休人員、無業(yè)人員和自由職業(yè)者為主,因時間較為充裕,每天固定性的會到廣場觀看河洛大鼓表演。如上文介紹的退休教師王三龍老師,跟隨他學習的劉嫩香、王靈巧等人,劉嫩香是洛陽六建的退休職工,王靈巧是158廠的退休工人,他們都從河洛大鼓的欣賞者變成了河洛大鼓的傳承者。無業(yè)者和自由職業(yè)者的時間相對自由,如52歲的張女士是食品類從業(yè)者,在空閑時間來廣場觀看河洛大鼓表演,已經堅持了五六年時間。
(二)傳播對象的動機
廣場中觀看河洛大鼓的動機,占據(jù)較高比例的是娛樂身心和消遣時間。廣場中的河洛大鼓演出不收取任何費用,且經常有專業(yè)藝人參與,無論從演出質量和表演形式多樣性上均能得到保障,且在廣場這種空曠、開放、人群聚集的場所,對于老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休閑娛樂方式。還有一部分是對河洛大鼓發(fā)自內心的喜愛,調研中的李先生63歲,住所離周王城廣場較遠,退休后每周末準時到廣場來聽書,對河洛大鼓各個唱段評價頭頭是道。筆者在調研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老書迷對河洛大鼓演出的審美品位極高,對于表演水平較高的唱段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且有良好的反饋,對于表演者咬字不清或者音色不優(yōu)美的唱段,觀眾會自行退場。
二、廣場中河洛大鼓傳播渠道的調研與分析
(一)口耳相傳
在廣場河洛大鼓演出中,傳播渠道主要是以口耳相傳為主。無論是廣場狂歡月專門搭建的舞臺,還是河洛大鼓愛好者自己固定的演出場所,都以現(xiàn)場演出的方式呈現(xiàn)。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與觀眾之間通過現(xiàn)場互動、交流,共同感受河洛大鼓的藝術魅力。
(二)媒體傳播
除口耳相傳之外,媒體傳播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渠道,主要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和微信進行傳播。電視和報紙作為傳統(tǒng)的媒體,對河洛大鼓廣場演出活動的傳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視傳播主要針對在廣場的重大演出,如每年一度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河洛歡歌 廣場文化月”活動,洛陽電視臺和洛陽市群眾藝術館聯(lián)合進行節(jié)目的錄制與傳播,觀眾可以在電視上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其中有鄭州市、洛陽市、鞏義市等不同地區(qū)文化館選送的地方性河洛大鼓傳承人所演唱的選段,加大河洛大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和傳播。報紙傳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洛陽日報》和《洛陽晚報》的報道中,有很多關于河洛大鼓廣場活動的內容,涉及面較廣。如2016年4月15日《洛陽日報》報道“河洛大鼓學生當起‘傳承人”,介紹廣場狂歡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中學生演出河洛大鼓的情況; 2016年9月10日報道“唱響河洛大鼓 傳承河洛文化”,介紹旅游文化節(jié)期間的河洛大鼓爭霸賽組織和參賽情況等。
現(xiàn)代社會,互聯(lián)網和移動傳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體和交流手段,網絡對廣場中河洛大鼓演出的傳播主要以網頁宣傳和視頻為主,如洛陽網在2013年5月21日發(fā)表文章“河洛大鼓后繼乏人 老藝人‘擺攤招弟子”,介紹了河洛大鼓藝人在周王城廣場演出和免費招收河洛大鼓學習者的事情。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網站在2017年5月8日報道河洛大鼓藝人郝總善參加第35屆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河洛歡歌 廣場文化月”非遺專場演出,廣場中的觀演者會將部分河洛大鼓表演視頻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比如在百度視頻中以“廣場、河洛大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出現(xiàn)十余條相關視頻。可見,網絡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微信作為現(xiàn)代交流的工具,公眾號和朋友圈的宣傳力度是空前的。在洛陽群眾藝術館的公眾號中,會實時推送“河洛歡歌 廣場文化月”的相關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是其重中之重,報道中會特別介紹河洛大鼓的相關演出。微信、QQ等社交軟件,廣場中無論是藝人專場演出還是河洛大鼓愛好者的演出小視頻,都對河洛大鼓的傳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廣場中河洛大鼓傳播效果的調研與分析
(一)宣傳河洛大鼓
對于廣場中的年輕人而言,欣賞這樣古老的曲藝作品是十分陌生且新鮮的事情,通過此種表演宣傳了河洛大鼓,使其不至于消亡。部分年輕人是在廣場中偶爾看到河洛大鼓表演,才知道這種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在調研過程中,一位20余歲的李姓青年說:“偶爾路過廣場看到河洛大鼓表演,覺得很新鮮,也很好玩,沒想到河洛大鼓感覺很老的東西,還挺有趣味性的?!庇纱丝梢钥闯觯瑥V場中河洛大鼓傳播的效果。
(二)“集體追憶”
在廣場中,很多老一輩的河洛大鼓書迷通過欣賞河洛大鼓的表演回想年輕時光。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河洛大鼓是一個群體的回憶。在調研過程中,65歲的李女士和70歲的王先生提到: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農村聽過很多河洛大鼓演出,80、90年代河洛大鼓在農村的演出十分興盛,逢紅白喜事,都會邀請河洛大鼓藝人進行連續(xù)數(shù)天的演出,是河洛大鼓的全盛時代。后來到城里之后就很難聽到河洛大鼓的表演,偶然在廣場中聽到,感覺回到了年輕的時候,所以會經常來此觀看河洛大鼓的表演,感到很親切,這些年就堅持到現(xiàn)在,已經成為自已業(yè)余生活的一部分??梢?,河洛大鼓在廣場中的傳播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河洛大鼓,更讓河洛大鼓更好地得到了傳承。
四、結語
河洛大鼓在洛陽周王城廣場這個普通民眾活動的城市閑暇場域中,被不斷地表演和欣賞,表演內容不僅有《拳打鎮(zhèn)關西》《楊八姐游春》《拉荊巴》這樣的書帽和小書,甚至會有《回龍傳》《破鏡記》等大書,二十多年來,已有固定的觀眾群,來廣場看說書已經成為部分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廣場中自發(fā)組織的河洛大鼓的演出雖然表演者的說書水平參差不齊,但涉及商業(yè)利益的演出極少;政府組織的河洛大鼓專場演出,能夠讓觀眾在廣場中就能欣賞到高水平的表演,豐富了觀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注釋:
①周王城廣場曾在《廣場音樂文化參與群體調研與分析》一文中有所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自馬娟.地下音樂的傳播方式研究——以蘭州“地下音樂”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3.
[2]包婷.性別視角下的廣場音樂文化活動研究——以洛陽市廣場為例[J]四川戲劇,2014(6).
作者簡介:包婷(1982—),女,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