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好國
摘 要 現代教學理念中比較推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很多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也在嘗試使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該方式最明顯的特征在于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激發(fā),從而學習潛力也得到充分挖掘。鑒于此,本文詳細探討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及不足,后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相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研究生活化教學的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63
On?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Life-based?Teaching?of
Moral?Character?and?Society?Classes?in?Primary?Schools
PAN?Haoguo
(Gansu?Wuwei?City?Liangzhou?District?Gaoba?Taizhuang?Primary?School,?Wuwei,?Gansu?733000)
Abstract In?modern?teaching?concept,?life-based?teaching?method?is?highly?respected.?Many?elementary?schools?are?also?trying?to?use?life-based?teaching?method?in?moral?and?social?teaching.?The?most?obvious?feature?of?this?method?is?to?attach?importance?to?students'?principal?position,?so?that?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can?be?stimulated?and?their?learning?potential?can?be?fully?tapped.?In?view?of?this,?this?paper?discusses?in?detail?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life-based?teaching?of?moral?and?social?lessons?in?primary?schools,?and?then?puts?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to?the?shortcomings,?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for?teaching?and?research?workers?of?life-based?teaching.
Keywords Moral?Character?and?Society;?life-based?teaching;?student-centered;?self-regulated?learning
1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呈現出來的優(yōu)勢
1.1?生活化教學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方面,生活化教學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的模式要求把課堂教給學生,學生能夠根據學習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這種模式顛覆了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釋放出來,在積極交流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勁頭會更足,學習效率自然不在話下。
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生活化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老師只在整個課堂中扮演輔助者的角色。學生完全依靠自身來發(fā)現問題,自行或與同學一起探究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尋求老師或同學幫助、上網搜索等各種方式來尋求問題答案,這些自主探索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就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2?生活化教學能實現課堂同生活間的有效互動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得以形成不僅依靠老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解,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也能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課堂是讓學生接受思想品德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而生活卻是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的重要地方。課堂和生活都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地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能夠和生活教學之間形成有效互動。以生活實際為基礎來設置教學情境,更能快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相似的生活情境中找到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相關內容。
1.3?生活化教學有助于促進師生間的交流
課堂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溝通才能快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傳統課堂上,老師的地位總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等內容牢牢根植在每個學生心中,他們眼中的老師是無法企及的,與老師進行交流時抱著小心翼翼的態(tài)度,生怕某些語言錯誤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樣使得師生間的交流缺乏效率,同時師生間的隔閡也會越來越大。生活化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者,這種模式給了學生本該有的尊重,學生和老師在地位平等的環(huán)境下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促進了課堂氛圍的活躍性,同時也促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關系的平等、和諧。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呈現出來的不足
2.1?教學理念及內容比較落后
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及科學的教學內容是確保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生活化教學有效展開的必備因素。而當前很多老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依然秉承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材內容,這不利于生活化教學目標的實現,也無法將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
一方面,教學理念依舊比較傳統和落后,對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極其不利。很多老師長期以來都是堅持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只重視知識灌輸的機械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異??菰锖蛦我?,學生只能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教材內容,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勢必會降低。而生活化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主張讓學生自行探索和感知學習和生活??梢?,生活化教學的自主式理念和傳統教學中的填鴨式理念是相互矛盾的。
另一方面,教材比較陳舊,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嚴重脫節(jié),導致生活化教學無法從教材中找到切入點。傳統的教材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這些知識具有普遍性特征,而實際教學中,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的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環(huán)境各不相同,這種一刀切的教材模式不能適用于所有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化教學難以同普適性教材內容進行有效契合,導致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無法得到發(fā)揮。
2.2?教學過程容易陷入形式主義
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只是在教學形式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同時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當前一些老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只是從教學形式的層面上將某些內容照搬到傳統課堂中,導致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陷入了形式主義的誤區(qū)。例如生活化教學中的一個方式是小品表演、模擬采訪等內容,老師在展開“生活式”教學時,先讓學生表演一段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小品,表演完成之后,老師便滔滔不絕地開始了他的教學,這樣的課堂看似加入了生活化教學中的小品表演方式,而在表演之后,老師的灌輸式講解依舊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做法只是為傳統教學裹上一層生活化教學的外衣,實質的課堂內容依舊是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這種浮于表面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2.3?課堂教學存在失控的可能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自我管理及控制能力都比較弱,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維護課堂秩序。生活化教學主張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出來,進而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主地探究和學習。這種模式雖然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老師不對教學秩序予以維持,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中,更有甚者,課堂教學會完全失去控制。比如有些學生會以合作探究為由,利用課堂時間與同學閑聊打鬧,這樣來看,生活化教學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反而助長了學生不認真學習的氣焰。所以,如何合理把控生活化教學的度,是當前很多進行生活化教學的老師應該重點研究的問題。
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改進策略
3.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生活化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和學習課文內容,此時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滔滔不絕的灌輸者形象,而是退居二線,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者,這樣充分給予學生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學生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主體地位,學習潛能也由此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在教學《日益富強的祖國》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行搜索一些圖片、視頻、新聞等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整理的資料進行講解和分析,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一定會廣泛搜集多種資料,例如有的學生會將他們全家去香港旅游時的各種照片拿出來分享,講述他們眼中令人驚嘆的香港景色,并分析祖國根據香港和內地的實際情況適時出臺了一國兩制政策,才成就了如今日益富強、兩岸群眾和諧統一的美好局面;有的學生會將他們小時候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拿出來對比,從生活環(huán)境、物質基礎、人們的精神面貌等方面來描述祖國日益富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等,無論看待事物的角度如何,只要是課堂上拿出的資料及講解的內容是反應祖國日益富強的相關內容,都應給予鼓勵和表揚。以此,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的來挖掘出祖國日益富強的內涵,不僅能讓學生對該堂課的內容印象深刻,同時,強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成就了學生在后續(xù)的自主學習中的極大熱情。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尊重的同時,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3.2?實現課堂教學及生活間的有效互動
課堂教學與生活間的有效互動是確保生活化教學達到目標的重要基礎。老師在教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思考如何實現理論知識同實際生活間的有效互動,讓學生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中,同時也能在實踐活動中總結或驗證所學道德理論知識,由此,實現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互相轉化,才是提高生活化教學的重點所在。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大地媽媽》時,老師如果一味強調我們應愛護環(huán)境,愛護我們生存的大地,保護地球媽媽等理論知識,學生可能會覺得比較單一枯燥,而如果老師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段視頻,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視頻前半段的內容中,行色匆匆趕著上班或上學的人們在邊走邊吃后隨手將手中的垃圾丟在地上;汽車、公交車將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大量的汽車尾氣把城市的早晨弄得烏煙瘴氣;海邊一些游客各種自拍后將手中的道具隨手丟在沙灘上;一批一批裝滿木材的大貨車從森林深處駛來,他們將把這些木材送去做成一次性筷子、各種紙張等……視頻后半段的內容中,全球變暖讓人們在冬日看不到雪花;一片片的森林變成了荒漠;曾經擠滿游客的海灘不見碧水藍天,海面上堆滿已經腐臭的垃圾;小鳥找不到他曾經居住過的樹林……通過直觀且生動的視頻播放能夠瞬間將學生的思想帶入到生活中,視頻中有學生經歷過、見過的熟悉景象,無論是前段視頻中的各種污染行為,還是后短視頻中大自然給人類的回報,都能讓學生快速產生共鳴,學生能將課文理論知識快速對號入座到生活實踐中,也能在實踐生活中找到課文理論知識的影子,從而真正理解了愛護“大地媽媽”的重要性。
3.3?實時把控課堂教學環(huán)境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自由和空間,并不意味著將整個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在學生自行探究、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應實時把控課堂教學環(huán)境,隨時觀察學生的自學動態(tài),一旦發(fā)現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時間來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時,老師應立即上前給予引導和教育。同時,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散漫行為,老師應及時進行督促,讓學生意識到自主學習時間的寶貴性,以此更快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以此讓探究和分析問題的過程變得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黃雅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評《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3):127.
[2] 羅麗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4).
[3] 陳娟.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之處[J].神州,2017(33):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