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450052)高超 羅先潤 張輝
河南省中醫(yī)院(450002)劉影
1.1 臨床資料 研究選取2014年1月~2018年4月接收的68例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為試驗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甲、乙組,每組34例。甲組:21例男,13例女;年齡66~77歲,平均(72.4±4.3)歲;乙組:23例男,11例女;年齡67~79歲,平均(72.7±4.3)歲。研究納入對象均被確診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年齡>60歲;且都符合相關的醫(yī)學倫理審核標準,并簽有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有嚴重的肝、腎、肺功能不全或患有精神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冠脈造影,給予甲組常規(guī)治療,且患者均在發(fā)病12h內進行入院治療,具體的治療內容為將100~150U尿激酶與100ml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進行靜脈輸注,同時給予患者吸氧、鎮(zhèn)痛、抗休克、糾正心律失常等治療。乙組采用PCI術治療,術前可服用適量的阿司匹林(神威藥業(yè)集團公司,國藥準字H13023716)和替格瑞洛(國藥準字:J20130020,生產企業(yè):AstraZeneca
AB)。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選擇適當?shù)墓跔顒用}導引管、導絲、支架和球囊導管,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和血流分級法對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進行綜合評估,使用導絲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注入100~200ug硝酸甘油,將先擴張血管置入支架,或直接置入支架。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指標、CTFC幀數(shù)、血管開通率、平均住院時間、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其中,血管開通率可采用心肌梗死試驗血流分級(TIMI)0~3作為評估依據(jù),TIMI血流2級以上及殘余狹窄<30%為血管開通成功。LVEF指標越高,表明患者心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分析各項研究數(shù)據(jù),定數(shù)、定量資料用例數(shù)(%)和(±s)表示,差異用x2和t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血管開通率、CTFC幀數(shù)比較 乙組患者的血管開通率、LVEF指標明顯高于甲組,CTFC幀數(shù)明顯少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指標、CTFC幀數(shù)、血管開通率對比(n,±s)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指標、CTFC幀數(shù)、血管開通率對比(n,±s)
組別(n=34) LVEF(%) CTFC幀數(shù)(幀) 血管開通率(%)甲組 43.7±4.3 3.21±1.19 25(73.5)乙組 48.2±7.8 0.86±0.82 32(94.1)t 2.95 9.48 5.31 P 0.00 0.00 0.02
2.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及病死率比較 乙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15.8±3.4)d明顯短于甲組(19.7±4.3)d,心律失常發(fā)生率2.9%、病死率0.0%分別明顯低于甲組的17.6%、1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乙組患者LVEF、血管開通率明顯高于采用常規(guī)治療的甲組患者,且患者CTFC幀數(shù)、心律失常發(fā)生率、病死率明顯少于甲組,平均住院時間也顯著短于甲組,表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PCI術治療的效果比常規(guī)治療的療效顯著。臨床研究認為PCI治療可有效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預后[1]。針對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害性,臨床上在治療AMI的同時,通常采用升壓藥物、靜脈溶栓、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等方法治療心源性休克。但上述治療方式只能暫時維持血壓與組織灌注壓,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而冠狀動脈成形術、搭橋手術則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的風險性。但老年人因冠狀動脈病變較為復雜、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較差、且合并有各種慢性疾病等原因,在臨床上采用急診PCI的難度較大。因此,臨床上在采取PCI術治療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過程中,還要針對患者的病情及其對手術的耐受性,選擇安全、合理的方式進行治療[2]。
綜上所述,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采用PCI術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疏通血管堵塞狀況,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降低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