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劉鎮(zhèn)東
世界正處在歷史的交叉點。柏林墻于30年前的11月倒下,象征了“冷戰(zhàn)”的實質結束,打開了以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強國的新世界秩序。2019年,在很多方面可說是世界再度“重啟”的一年。今天的美國已對其世界唯一超級強國的地位感到許多不確定性,這也是為何美國近年來的舉動讓人難以捉摸。
從表面上來看,世界似乎陷入混亂當中,外界也有預測中美將再次展開“冷戰(zhàn)”的聲音,而美國確實也在兩年前就已公開把中國定位為“戰(zhàn)略競爭者”。不過,在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多極世界之前,我們要知道每個國家其實都有其自主性、各自的利益考量,以及各自的偏好取向。
新的世界秩序將會由我們各國共同建設,并且一起按下“重啟”鍵。這個新時期的一個例子是,日本雖然是美國的盟友,在中美關系過去兩年日益緊張的局勢下,中日之間竟然反其道而行,逐漸變好。
中國持續(xù)發(fā)揮著其影響力與重要性,未來數(shù)十年肯定會在國際社會當中扮演要角。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每一項決定都將塑造區(qū)域的未來。我衷心希望中國不會以中美二元論的視角來詮釋世界。更重要的是,從中國周邊較小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走一條全新的道路,將自己視為亞洲國家的一分子,如兄弟姐妹般對待各國,認清我們都有著一樣的亞洲命運共同體認同,以及共同的區(qū)域安全考量。
當有越多人試圖以中美二元論窄化這世界,中國就越有必要主動打破這樣的二分法,連同其他較小的亞洲國家一起推動區(qū)域的前進,避免造成周邊較小國家的疑慮。
我們的區(qū)域有遠東、亞太等許多稱謂,而最近也被稱為印太。印太的概念是以地緣戰(zhàn)略觀來重新詮釋我們這個區(qū)域,而我認為直接從簡使用“亞洲”最為貼切和親切,繼續(xù)打造我們的集體認同。眾多稱謂當中,亞洲是絕大部分亞洲人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共同接受的命名。
不滿印太標簽者(我假定包括中國在內)為亞洲的概念重新賦予新生命、新論述、新意義,將有助于為區(qū)域里的各國建立共同基礎。
大國由上而下以高姿態(tài)為某國的身份認同貼上標簽,從來就不是一件讓人愉悅之事,被標簽者的自主性往往在過程中遭到了否定。命名的過程經(jīng)常反映了某方所推動的特定想法,包括其愿景與思維模式。因此,東盟推出了“印度太平洋遠景”說法,強調東盟的中心位置和包容性。
盡管很多論者試圖推動從中美強國博弈的二元觀來看待世界,但我們亞洲人不能忘記在二戰(zhàn)后所學到的經(jīng)驗,尤其是在萬隆會議提出尊重新興后殖民國家的獨立自主、命運自決精神。“冷戰(zhàn)”期間,馬來西亞和很多后殖民國家并沒有淪為任何一方強國的代理人,而今天的我們亦然,從未打算成為他國的代理人。
2019年的今天,國際社會充斥著中美沖突迫在眉睫的說法。我們要避免陷入大國博弈的論述框架中。相反的,我們要打開足夠的空間接受各種合作的可能性,也肯定亞洲大、中、小國在這時代所能扮演的積極角色。
東南亞的各個較小國家,并不想卷入大國博弈當中。特別是馬來西亞,傾向于維持不結盟,不在大國之間選邊站。小國以本國利益與安全進行對沖,是相當尋常的事。若中國在戰(zhàn)略方面,尤其在處理周邊國家關系時,可以跳脫中美的大國二元關系時,將有助于改變現(xiàn)有的總體格局。中國可以積極帶領其他亞洲國家,共同為這個2019年興起的多極世界創(chuàng)造新秩序,在本區(qū)域內注入更多的平等合作與協(xié)力,而非競爭、角力和沖突?!?/p>
(作者是馬來西亞國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