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ABC情緒理論框架”為基礎,圍繞自我認知行為一主題,選取沈陽市一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采用個案工作方法進行介入,對老人認知和行為層面存在的需求與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老人獨居期間的精神狀態(tài)、自我評價以及與他人交往的狀況進行了解,評估老人的現(xiàn)狀,分析存在的問題,通過社會工作專業(yè)手法,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幫助老人改善由于認知偏差所導致的困境,進而引導老人邁向更加積極的人生,達到服務目標。本研究認為,要引導城市獨居老人要從兩點出發(fā),一是服務對象對自身的認識,從服務對象本身出發(fā)從內(nèi)部探尋其思想中存在的偏差和非理性觀念,將其逐一擊破;二是對自己與他人關系上的認識,這一群體獨居狀態(tài)和社會生活的大環(huán)境讓其不可避免地會在與他人的關系上出現(xiàn)問題。找到造成問題的最為根源的非理性認識是尤為重要的。
【關鍵詞】城市獨居老人 認知行為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 個案工作
一、研究背景
筆者在本科期間實踐活動中結識一名老人,相遇之初老人并不是獨自生活,但現(xiàn)如今老人已是獨居狀態(tài),筆者于2017年10月中旬再次探訪過老人,獨居狀態(tài)勢必會使生活發(fā)生變化,老人不僅生活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從行為到思想層面都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老人對自我價值和自我能力的判斷持消極看法,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是否是獨居的生活狀態(tài)讓老人的產(chǎn)生的異樣?是否還存在著一些其他深層次的緣故和機制。故筆者對該老人開展個案服務,希望可以以此為例,深入探究如何使獨居老人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借助認知行為理論和相關治療模式幫助老人邁向更加積極的生活。
以往關于城市獨居老人的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其一,在社會工作對城市獨居老人群體的研究結論方面,以往的研究往往注重對具體實務的分析和評估,且運用個案和小組的工作方法較多,可能因其研究多為學生群體的小規(guī)模實踐為主,故得出的研究成果難以推廣,更難以解答針對本體城市獨居老人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其中也存在一些學者的相關研究但始終不成規(guī)模,難成體系。其二,在研究方向上,更多的研究建議的解決方法偏向于獨居老人自身系統(tǒng)以外的建設和介入,更多的從支持網(wǎng)絡和社區(qū)的角度建言獻策,少有對城市獨居老人自身原因的挖掘。其原因也可能源于向內(nèi)介入探索獨居老人內(nèi)心的困難度較高。其三,對于獨居老人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但在2014年前后出現(xiàn)了井噴式的爆發(fā),大量的研究涌現(xiàn)出來,看似一片繁榮,但經(jīng)過仔細研讀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研究僅停留在本身研究實際情況的過程和結果分析,僅僅是對一次研究的分析總結,對整體城市獨居老人問題并沒有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關于認知行為方面的研究多應用于臨床醫(yī)學以及教育學的研究,在社會工作領域的體現(xiàn)主要集中于年輕群體,例如兒童、青年學生等,具有較高的應用現(xiàn)實意義。同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在從認知行為視角介入研究時常運用理性情緒療法,這與本研究不謀而合。但是,針對老年人群體或者中年人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這與人群的認知水平發(fā)展程度是呈現(xiàn)負相關的趨勢,這就往往會讓人忽視老年群體的認知行為方便的偏差。
基于以上兩方面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從認知行為視角,應用理性情緒療法,對研究較少的群體——城市獨居老人,進行研究分析,力求為社會工作相關領域填補空白。
二、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應用
(一)準備階段的應用
結合本研究實際情況,通過探訪初期的資料搜集,大致對老人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了解,根據(jù)“ABC情緒理論框架”確定了老人認知行為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要從老人給自己在離婚事件中的定位和對離婚事件的認知上下功夫,幫助服務對象改變不適當?shù)恼J知,進而改變易怒、依賴的現(xiàn)狀。
下面對造成以上列出的錯誤認識進行原因分析:
第一,年齡增大,身體素質下降,各方面的能力都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讓老人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這一原因是十分客觀的,是服務對象和社會工作者無法改變的。在這個問題上,社會工作者要努力引導案主接受自己老化的事實,并且接受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保持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第二,服務對象自尊心較強,在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內(nèi)心較為脆弱。出現(xiàn)這種情況極有可能來自于過去對自己過高的角色定位,服務對象過去是高學歷的企業(yè)高管,退休后也過著很安逸舒適的生活,常年下來形成的思維模式,案主將自己至于一個地位相對較高的角色,認為自己過得比他人好的生活。離婚事件后,產(chǎn)生較強的心理落差,導致案主既有的思維模式與現(xiàn)實狀況失衡,認為自己變得“失敗”。這樣的情況下,老人逐漸減少與外界的交往,與老同志和老同學之間的來往也減少了。
第三,克制情緒不愿表達,缺少與他人的交流和情感慰藉。老人自離婚事件之后,內(nèi)心比較孤獨,渴望有人能夠理解自己,但身邊只有兒女,又礙于父親的身份,老人不愿過多地向兒女展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時兒女也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老父親的情感需要,導致老人覺得兒女不理解自己,造成了兩方產(chǎn)生了一些矛盾。
(二)需求評估上的應用
第一,適應當下的生活,接受獨居狀態(tài)下日漸年老的自己。
研究對象本身就處于老年階段,身體各項機能都在逐漸衰退,這是不爭的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離婚事件發(fā)生之前,案主還可以用和美家庭的現(xiàn)實來安慰自己日漸老化的事實,案主的注意力沒有更多的關注自己身體上的變化。受到離婚事件沖擊之后,案主將更多注意力轉移到對自己身體素質下降上來,并且將自己的老化無限放大,漸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加之,不當?shù)貙号⑿牡恼疹櫘斪鲎约骸安恢杏谩钡淖糇C,更加打擊了案主的自信心。當下案主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身體,正視自己老化的事實,并且重新建立一個“積極老人”的形象。
第二,幫助案主擺脫離婚對其產(chǎn)生的陰影,突破對他人的非理性認知和與他人交流的心理障礙,修復受損的支持網(wǎng)絡。
案主在離婚事件之后開始獨居生活,生活中沒有了伴侶,也讓案主對除了伴侶之外的其他人產(chǎn)生了懷疑。案主認為老同事和老同學知道自己離婚的事情后會對自己說三道四,甚至是鄰居對自己應該也是頗有微詞,案主認為自己在別人眼里成為了一個“怪人”。這種非理性的認知導致了案主與他人關系的疏離,原本關系很好地朋友同事,會時常聯(lián)系,從開始獨居之后也減少了聯(lián)系。案主實際內(nèi)心空虛孤獨,是極其渴望與他人交流的,但是礙于面子和“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tǒng)觀念,案主本能地將自己與原來的朋友隔離開來。社會工作者要做的是幫助案主重新建立與他人的支持網(wǎng)(除家人以外),通過建立新的理性認識,達到恢復交流的效果。
第三,加強與家人的交流溝通,尋求家人的理解和肯定、化解矛盾,在家人處尋找精神慰藉。
獨居生活開始之后,案主明顯變得焦躁易怒,這是案主非理性認知導致的極端情緒。實際上,離婚事件已經(jīng)讓案主承受了很大的沖擊,案主自己難以派遣,這時案主的親人特別是兒女,沒有第一時間與案主進行溝通,案主也礙于面子和父親身份,不與兒女主動溝通,導致了雙方不理解彼此,造成了矛盾的產(chǎn)生。同時獨居生活的開始更讓案主迫切地需要精神慰藉,由于案主這時心態(tài)與以往已經(jīng)大不相同,加劇了雙方的沖突。因此,案主現(xiàn)在迫切需要與家人深入溝通,互相了解彼此想法,這樣是為案主精神依托的最好歸宿。
(三)實施過程中的應用
前期,建立專業(yè)關系并且?guī)椭钢髯R別非理性認知。一方面,讓研究對象具體描述近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困擾,表達自己的各種感受,從而幫助服務對象識別出行為和情緒困擾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以及產(chǎn)生的根源,這里主要是讓老人講述自己對于離婚事件與獨居狀態(tài)的感受,引導老人發(fā)現(xiàn)問題。另一方面,讓研究對象做不敢做的或者苦惱做的事情。鼓勵服務對象把冒險后的感受與冒險錢的體會進行比較,以便準確揭示其中的非理性信念。這里主要是鼓勵老人多外出活動,引導老人嘗試態(tài)度和緩地與他人交流。
中期,在幫助案主識別非理性認知的同時,引導案主突破非理性認識的限制,探索自己理性良好的認知,也就建立對自身和對待他人的新的認知,并且引導案主合理派遣情緒,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此階段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探尋非理性認識的根源,引導案主審視自己認識的來源以及形成的原因,與案主一起探尋上階段識別出的非理性情緒的具體原因。這一步主要應用了識別和辯論兩種技巧;第二步,重塑新的理性認識,打破既有非理性認識的同時,建立理性認識,為行為的改變打基礎;第三步,改變不合理行為,建立新的認知的基礎上,將以往非理性認識導致的行為,并且施以適當?shù)男袨榉磻?。新的認識必然導致新的情緒,進而促成新的行為,這里老人通過改變認識能更加積極地看待一些以往認為“過不去的坎”,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多聽取他人意見,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后期,幫助案主將新的“認識—行為”模型應用于實際,并且將其深化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評估服務效果。在鞏固新的“認識—行為”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深化新的認識,加強新的情緒體驗的反應,鼓勵理性行為反復實施。這一部分,社工多應用鼓勵技巧,激勵服務對象將新的模式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案主走上積極老齡化之路。
(三)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實施效果評估及總結
本次服務基本遵照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治療范式,完成了計劃設置的總目標,在大方向上沒有偏離,實施效果顯著。消減了案主部分消極情緒,引導案主改善心態(tài),進行積極的人際交往活動。從對自己能力的不相信到意識到自己有很多可取之處,并且優(yōu)于同齡其他老人;從不愿與家人分享自己感受到如今與每天輕松愉快地與家人溝通、分享自己感受、主動表達感謝;嘗試多與老朋友聯(lián)系,消除內(nèi)心芥蒂等等,這都是案主發(fā)生的改變,可以看出案主已經(jīng)較為接納離婚后的獨居生活和現(xiàn)在的自己。最為重要的是,案主在服務結束時可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角度思考問題,并且通過失功能想法日記堅持矯正自己的非理性認識,這是服務中最為成功的一點。
本次服務相對比較成功,其有賴于案主和案主家人的配合,同時與案主的學歷層次是分不開關系的。本次個案通過理性情緒療法,幫助案主打破了既有的非理性認識,建立的新的一套更為積極的“認識—行為”模式,達到了幫助案主積極面對生活的目的。
三、結論
本研究中,社會工作者嘗試性地將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引入城市獨居老人自我認知行為矯正的個案服務中。依照社會工作個案工作服務方法,對服務對象展開了一系列圍繞打破非理性認知重塑積極自我的主題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在專業(yè)倫理以及工作技巧的應用下,幫助服務對象完成了從消極待事向積極建立新的理性認識的轉變。重塑了服務對象的自信心,改善了其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引導服務對象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同時也滿足了服務對象精神慰藉的需求。服務目標基本達成。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個案介入城市獨居老人認知行為偏差問題,具有可行性強、實施效果明顯以及效果持續(xù)性好的優(yōu)勢,該方法可以應用于類似的案例之中加以推廣。與此同時,城市獨居老人認識行為上的偏差是導致老人們晚年生活不幸福的根源之一,應引起社會工作者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哲寧,姚樹橋.認知行為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2,(21).
[2]文婉聰.獨居老人所急需的社會服務——以南京市獨居老人為例[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5,(2).
[3]周怡倩. 城市獨居老人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 2010.
[4]王佳璐. 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對深圳市F社區(qū)15位獨居老人的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4.
[5]高媛. 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獨居老人人際交往障礙研究[D]. 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2014.
[6]譚英花,于洪帥,史健勇.中國城市獨居老人精神慰藉缺失[J].中國老年學,2015,(23).
[7]王靜偉.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小組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8]彭惠青,沈玥.城市獨居老人的心理問題與社工介入研究——以武漢市Q社區(qū)為例[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2).
作者簡介:彭博靚(1996-),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2018級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