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俠
曾經(jīng)觀摩過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的《美麗的顏色》一課。這節(jié)課上,肖老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從解讀文本入手,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過程中與文章的主人公居里夫人近距離接觸,進而發(fā)生靈魂的碰撞,感悟到偉人那散發(fā)著光輝的美麗的人性。肖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教學模式讓我受益匪淺。
而審視當下的語文教學,重學習方式變革而輕文本解讀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師甚至將“形式”作為決勝課堂的砝碼,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教學方式花樣翻新,多媒體手段眼花繚亂,但是教師教得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學生學得仍是不痛不癢、所獲不多。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教師要做文本和學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崔巒在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會的總結(jié)發(fā)言中更是指出:“要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要抓住三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一是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二是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的教學實施。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笨梢姡喿x教學中對文本的解讀應是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文本解讀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不讀教材,只看教參
很多教師不是研究教材,而是研究參考書、教師用書。這樣就一方面造成唯參考書為上,唯教材編者的觀點為上,參考書上怎樣寫,教師就怎樣教;另一方面造成不研究教什么,只研究怎樣教的現(xiàn)狀。而事實上,“教什么”是前提,不知道教什么,“怎樣教”就會陷入迷茫。況且,教參書上的觀點不見得就是正確的、全面的,因為社會是發(fā)展的;以前是正確的現(xiàn)在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我們從前提到的關(guān)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的理解不是表現(xiàn)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扼殺,而是魯迅先生對幼時學習生活的美好記憶。又比如《散步》的主題不只是親情、責任,還有生命這一主題,而如果淡化了生命意識來看本文會使文本解讀不夠深刻。這樣導致師生成了“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自覺不自覺地承擔起道德說教的任務。
2.經(jīng)驗至上,僵化少變
除了不研究文本以外,很多教師全憑過去的經(jīng)驗,過去教什么,現(xiàn)在也教什么;過去怎樣教,現(xiàn)在也怎樣教。一旦形成了對文本的某種認識,就很難改變,不僅不能超越自己,對其他不同的觀點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說法,都不愿接受。如《項鏈》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義是什么?很多教師認為是小說諷刺了小資產(chǎn)階級的虛榮心。虛榮心本是人類的共性,不為哪一個階級所獨有。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已經(jīng)超越了她所在的階級,為什么偏要說成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呢?況且,路瓦栽夫人的誠實、堅韌就不值得推崇嗎?
3.盲目崇拜,有人無己
有的教師奉行“拿來主義”,備課時會大量地閱讀包括教學參考書在內(nèi)的相關(guān)資料,最后是各種結(jié)論充塞自己的頭腦,卻沒有自己的閱讀體驗,更沒有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凡是專家對文本解讀的觀點,一律拿來為我所用,不管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賴教參,依賴名家的理解,教參怎么說,我就怎么說,名家怎么講,我也怎么講。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更缺乏對文本的批判性解讀能力,一直“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最初有老師設計請用一個字概括本文情節(jié),于是許多教師都拿來運用,卻拋開了文本,表面看起來也很熱鬧,事實上學生只是停留在思維的淺層次上,沒有進入深度思考。這種浮光掠影的教學,又有多少的效果呢?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這種現(xiàn)狀必須改革。在文本解讀中起主導作用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承擔起改革的重任。教師應該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要及時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那么,中學語文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去做:
1.強調(diào)陌生閱讀,讀深讀透
陌生閱讀,通俗地說,陌生化閱讀就是把閱讀對象(哪怕是讀過多次的文本)當做全新的文本對待,把曾經(jīng)有過的體驗和認識擱置起來,使閱讀主體和閱讀對象之間形成一種距離,用新鮮的閱讀觸覺感受文本。用納蘭性德的詩來說,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見”。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如果是新選入的文本,進行陌生化閱讀還比較容易,但對于比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進行陌生化閱讀就比較困難。此時,我們要不帶任何現(xiàn)成的結(jié)論進行閱讀。不要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看到《項鏈》,就想到資本主義社會婦女的愛慕虛榮;提到周樸園,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鳳,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計。這樣的結(jié)論,或許并不錯。但問題在于有了這樣的結(jié)論,就使我們的閱讀過程失去了應該有的意義。因為在這種已有結(jié)論的支配下,閱讀就很難產(chǎn)生新的體驗,形成新的認識。陌生化閱讀要求我們必須盡可能忘掉這些結(jié)論。
2.充實文化底蘊,自我提升
我經(jīng)常問自己:“為什么這個文本擱在我面前,我就什么感覺都找不到?那些專家名師怎么就解讀得那么到位?”到底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其實,解讀文本讀的不是那個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沒有的,眼中始終沒有。所以,作為一個老師,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不斷地積淀自己的生活體驗。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文本。你這個文本越豐滿越深刻,你去讀教學文本的時候,你才會讀得越豐滿越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本是你自己美麗的倒影。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興趣愛好,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狀態(tài),一種精神生活。讀書還要廣博,不能只讀第一類書,就是教學業(yè)務類的書。還要讀第二類書——文學書,第三類書——大文化書。尤其是第三類書,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觀涉獵,要成為一個“雜家”。這樣你的知識結(jié)構(gòu)才能完善。我想:自己有了功底之后,解讀文本就不難了。老師是有三個層面的:文化底蘊層面,教學理論層面,實際操作層面。讓自己的文化底蘊更厚重,讓自己的教學理論更廣博,再加上深刻的文本解讀與精當?shù)慕虒W設計,老師的實際教學就一定能有質(zhì)的飛躍。
3.尊重學生主體,充分引導
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對課文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成為主人,而不是傀儡。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jié)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一篇課文,理解了基本內(nèi)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閱讀過程并沒有徹底完成。因為這只是獲取了原材料,還沒有進行加工,沒有實現(xiàn)內(nèi)化,不能算是自己的東西。要把閱讀的課文變成自己所需的東西,就要聯(lián)系自身的經(jīng)歷、體驗、認識,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取舍,作出評價。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向?qū)W生提供作者的經(jīng)歷和閱歷,更重要的還要不失時機開誠布公地想學生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和“閱歷”,同時又要啟發(fā)學生回憶聯(lián)想自己與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經(jīng)歷”和“閱歷”,展開廣泛的聯(lián)想或想象,把課文當人生讀,把人生當課文讀,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提高審美鑒賞能力,以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和內(nèi)化。
文本的解讀的過程就是老師為學生開辟登山的盤山道的過程,是語文教師生存方式的風向標,是“安身立命”之道。對我們廣大語文老師來說,多多閱讀就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我們自身積淀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我們的文本解讀才會正確、深入、有創(chuàng)意,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東??h白塔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