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仁
鄉(xiāng)友茶聚,把牌言歡。談笑間,一位省屬國企副總突然起身,和我熱情握手:你就是xxx?久仰大名!好多年前就在報紙上經(jīng)常讀到你的大作。
明知道對方是浮夸、謬獎,錯愛,不過,那一刻,心里真實的感覺還是蠻爽的,蠻暖的,甚至有一點點心猿意馬。當然,被人當作粉絲的這個鏡頭。很快也就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又聽到兩段“名人軼事”,記憶卷土重來。
朋友女兒讀小學時,有次班主任在課堂上提問,我們班上50多個小朋友,哪個小朋友從來沒有被爸爸打過?朋友的女兒高高地舉起小手,班上有且只有她一個。老師有點驚訝,便問她要她爸的聯(lián)系方式。說要跟他交流交流。這時。小女孩淡定而認真地說,我爸是名人,他的手機號碼是保密的……同學們樂了。老師當場估計也接近崩潰了。
另一段,是電視界同行的一個故事。前段時間,他的婚姻大事終于塵埃落定。預訂婚宴時,新婚妻子特意囑咐酒店經(jīng)理一句:我老公是名人,婚宴那天,麻煩留心一下現(xiàn)場秩序,避免起哄圍觀,防止節(jié)外生枝。經(jīng)理入職多年。識人無數(shù),可是拼命回想半天,也沒想出這個名字是本地哪塊的名人,一個電話打到那位同行的單位……可以想象電話那端爆笑的喜劇場景了。很快,“名人”變成新的笑料。傳遍朋友圈。
這兩位“名人”。當事人未必知情,也未置可否,而局外人直接當它是笑話。一個是孩子童言無忌,好笑;一個是成人自作多情,好笑。此笑與彼笑,笑點不一樣?;叵脒^往我在別人嘴里偶咸“名人”時。也曾沾沾自喜,而那些旁觀者心里,不是也一樣一樣的好笑嗎?只是人家有涵養(yǎng),沒笑出聲而已。人這種高等動物,觀察、記憶與思考,常常有選擇性、多面性、多變性,或者說是有分裂的傾向。有些事出現(xiàn)在別人那里,都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而當事情真真實實發(fā)生自己身上的時候,嗤之以鼻的變得很受用,不屑一顧的也變得很舒適,人往往易如反掌地走向了他的反面或側(cè)面。
人啊,要回歸常態(tài),重建常識,還是得“變”回去。最簡單的辦法,常把自己當別人,多把別人當自己。換個位,看一看。想一想,才會更為順利地抵達原點: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