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鵬
[關 ?鍵 ?詞]釉上彩;工藝;技法
陶瓷釉上彩技藝歷史悠久,當前出土最早的釉上彩陶瓷是北齊范粹墓的白彩綠彩器。釉上彩指的就是在已經(jīng)燒制成功的釉瓷上進行彩繪,再次進行烘烤的一種陶瓷工藝。在釉上彩中比較常見的是古彩、粉彩、新彩的裝飾工藝與技法。
一、古彩裝飾工藝與技法
古彩也被稱為硬彩、五彩,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起初是為了改變明代的釉上彩技術,后為了形成具有康熙風格的釉上彩,在大明五彩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改進,使用紅、黃、綠、藍、紫五色玻璃質的彩料進行描繪而形成的一種釉上彩風格。因為使用五種顏色進行描繪所以被稱為“五彩”,又因顏色分明、顏色透徹而被稱為“硬彩”。
古彩多描繪人物、山水,是景德鎮(zhèn)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手藝之一。古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單線平涂”,首先使用紅黑色料進行圖像勾線,干后再進行上色,這種描繪技法的使用不會出現(xiàn)顏色的渲染。線的勾勒是古彩中的重要部分,制作古彩的色料,屬于金屬著色劑,在燒制后顏色就會變得極其艷麗,仿佛一顆顆的寶石,起到重要的裝飾作用。古彩中線和色的使用,使得兩部分形成完美的互補。燒制一件上好的古彩作品,對于線和色的運用要極其熟練與敏銳,使得線與色能夠完美地融合與互補,充分展現(xiàn)出古彩顏色對比強烈而又和諧統(tǒng)一的特點。
二、粉彩裝飾工藝與技法
粉彩也被稱為軟彩,也是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間,屬于比較名貴的釉上彩品種。粉彩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官窯匠師使用一種白色顏料,也被稱為“玻璃白”,在使用玻璃白與五彩顏料進行繪畫燒制時,玻璃白對其他顏色起到“粉化”作用,使其他顏色變得柔和,所以被稱之為“粉彩”。
粉彩的表現(xiàn)技法不同于古彩的色料平填,加強了對色彩明暗對比的重視;在描繪圖案的風格上,更加偏向于傳統(tǒng)的中國畫。粉彩在制作時首先采用玻璃白進行陶瓷打底,運用沒骨法進行勾勒渲染,意在突出圖案的立體感與明暗轉折[1]。粉彩在玻璃白中加入砷,能夠對其他顏色進行粉化,并且通過不斷地調整玻璃白的加入量,從而達到色階的變化。粉彩能夠突出繪畫中人物、風景的明暗之分,讓作品更加具有層次感與立體感。
三、新彩裝飾工藝與技法
新彩早期因主要從西歐進口色料而被稱為“洋彩”,之后在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下被稱為“新彩”。新彩在發(fā)展早期進展緩慢,主要是受到色料的制約,后來在外來文化的不斷影響下得到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新彩的發(fā)展更為成熟,已經(jīng)成為各產(chǎn)瓷區(qū)比較常見的釉上彩種類。
新彩對色料的使用有要求,需要使用低溫新彩色料在白胎上進行描繪,然后再進行燒制最終形成新彩作品[2]。從色彩穩(wěn)定上來說低溫色料比較穩(wěn)定,所以在陶瓷釉上的裝飾色彩比較多,能夠滿足裝飾繪畫的要求。在進行新彩進行裝飾時,使用的色料成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著色劑,另一種是熔劑。著色劑起到很好的呈色效果;熔劑的色彩豐富,并且比一般的低溫新彩色料穩(wěn)定性好,就決定了在進行新彩繪畫時,不會受到色彩制約,也不用擔心燒制后色彩變化的情況。所以新彩比古彩、粉彩更能滿足人們對色彩種類的要求。新彩在彩繪時的使用工具與其他釉上彩種類一樣都是特制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新彩創(chuàng)作。新彩在當代社會中的認可度比較高,已經(jīng)與現(xiàn)在工藝有效結合,成為較為廣泛的裝飾形式。
參考文獻:
[1]張利波.論現(xiàn)代陶瓷釉上彩裝飾中的紋樣表達[J].大眾文藝,2014(10):129.
[2]潘景峰.淺談陶瓷釉上彩裝飾工藝與技法[J].景德鎮(zhèn)陶瓷,2013(4):30-31.
作者簡介:戴志鵬,男,1993年出生于安徽省祁門縣,技師(五級)、助理陶瓷工藝美術師,景德鎮(zhèn)市十大優(yōu)秀共青團員,祁門縣閶江陶瓷藝術研究院理事,黃山市陶瓷協(xié)會理事,景德鎮(zhèn)市陶瓷工藝協(xié)會理事,新安陶瓷畫院會員,驚夢齋陶瓷美術工作室高級畫師。作品多次發(fā)表于《中國商報》《景德鎮(zhèn)日報》《瓷都晚報》《景德鎮(zhèn)陶瓷》等報紙雜志,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級金、銀、銅獎,還被省級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