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整本書閱讀要從共讀經(jīng)典開始,以書中人物切入,通過激發(fā)興趣、賞析群像、梳理人物成長三個過程讓學生由淺入深,由初步感知到逐步分析,再到深入理解、把握整部作品,以便讓學生從分析人物形象中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從梳理人物生長歷程發(fā)展中提升思維能力。
【關(guān)鍵詞】整本書閱讀 共讀經(jīng)典 策略 《水滸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84-02
隨著新課程標準提高閱讀量的要求出臺,“全書閱讀”越來越受到專家和教師的關(guān)注。在一線教學中,整本書閱讀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喊的比做的多。通常來說,教師會鼓勵學生閱讀,在課后家庭作業(yè)或寒暑假期布置閱讀任務(wù),檢查方式大多數(shù)以讀后感為主,也有進行知識競賽。事實上,在沒有有效途徑的前提下,學生的閱讀經(jīng)常是浮光掠影,應(yīng)付而已?;谶@一現(xiàn)狀,筆者擬以《水滸傳》為例,講述如何通過閱讀經(jīng)典和翻閱書中的人物來閱讀整本書。
一、從質(zhì)疑教材人物中切入原著閱讀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課文,它選自《水滸傳》第九回(有些版本是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幫打洪教頭”?!端疂G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情節(jié)引人入勝,且梁山好漢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但對于五年級小學生來說,要完全讀懂讀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女孩子對這本書的興趣不濃。如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第一步,筆者認為,可以從質(zhì)疑教材人物的角度激發(fā)學生對原著閱讀的興趣。
課文以“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fā)配滄州”開篇,以“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結(jié)束。這樣的開篇和結(jié)尾自然會讓學生產(chǎn)生很多疑問:“林沖因何事被高太尉陷害?”“高太尉是誰?如何陷害林沖?”“柴進為何因林沖到來大擺宴席?”“林沖后來怎么樣?為什么要上梁山”……此時就是共讀《水滸傳》的最佳契機了。教師可以讓學生購買同一版本的《水滸傳》,以達到更好的共讀效果??紤]到閱讀對象是小學生,建議買青少版,到前半部分“梁山泊英雄大聚義”結(jié)束。師生可以利用中午自修課進行共讀。濃厚的閱讀氛圍、同伴的閱讀影響、“小老師”的閱讀介紹,都能成為學生閱讀的最好催化劑。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促使學生一篇接著一篇往下讀,欲罷不能。一個多月的共讀時間變得趣味盎然。
二、從分析個性人物中切入群像賞析
《水滸傳》前半部分是一幅群英圖。金圣嘆曾感嘆說:“《水滸》所敘,敘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比绾巫屵@些英雄好漢走進學生心中呢?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币虼?,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
如何利用比較法閱讀《水滸傳》呢?筆者認為,從書中的個性人物分析切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對比方法。教師可以指導(dǎo)學生從人物的外貌、言談舉止進行對比閱讀,從人物的身份刻畫進行對比閱讀,從人物的行動中進行對比閱讀。具體措施有:首先成立閱讀小分隊,每一小分隊選擇確定最感興趣的梁山好漢們;其次,隊員們利用學過的思維導(dǎo)圖進行群像對比,分析人物共性;最后,利用晨會課,讓小分隊選派代表上臺發(fā)表對比閱讀的研究成果。在對比閱讀中,學生通過分析人物個性群像,感受著梁山好漢“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豪邁氣概,從而發(fā)現(xiàn)梁山好漢的共性——義,自然而然繪出了一幅“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群英圖(見學生作品選1、2、3)。
英雄 顧大嫂 母大蟲 胖乎乎的,滿臉橫肉,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頭異樣釵環(huán),露兩臂時興釧鐲。紅裙六幅,渾如五月榴花。翠領(lǐng)數(shù)層,染就三春楊柳。(負責梁山東山酒店。相貌男性化,性格暴躁,但有膽有識,重情重義) 扈三娘 一丈青 蟬鬢金釵雙壓,鳳鞋寶鐙斜踏。連環(huán)鎧甲襯紅紗,繡帶柳腰端跨。(獨龍崗扈家莊人,俘降于梁山,嫁給王英,成為梁山第一女將。美麗嬌艷,英勇無敵,但逆來順受) ]
三、從縱觀人物成長中切入人生思辨
敘事文學作品通常通過講故事,敘述主人公的活動,描述人物的命運或改變?nèi)烁駚矸从成鐣??!端疂G傳》由高俅平步青云、為非作歹的故事為小說的開端,表現(xiàn)了北宋王朝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這是造成梁山起義的根本原因;隨后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林沖火并王倫,開創(chuàng)了梁山事業(yè)的新局面,這是故事的發(fā)展;其后,由宋江等人的故事引出各地義士紛紛匯聚梁山,與統(tǒng)治階級展開有組織的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最后故事發(fā)展到梁山英雄排座高潮(前半部分結(jié)束)。其用一個人物引起另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引發(fā)另一個事件,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刻畫人物形象,在人物成長過程中反映社會背景。
歌德說過: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特定的角色總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成長,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撰寫梁山好漢的人物小傳,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題。這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適當提供撰寫模板。如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你要寫的梁山好漢,包括籍貫、身世、外號、武功特點等;第二部分講述梁山好漢的主要事跡(這是小傳主體);第三部分簡要評述梁山好漢的地位或影響。在梳理人物成長軌跡中,學生學會思考辨析;在撰寫梁山好漢的小傳中,學生學會反思總結(jié),從而進一步理解源自本書流傳至今的口頭禪“逼上梁山”的含義,最終找到“逼上梁山”的社會根源就是“官逼民反”“亂自上作”,感悟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
閱讀整本書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一個班的學生閱讀相同的一本書,即師生共讀一本書,這樣才有利于進行閱讀指導(dǎo)。如此以《水滸傳》的共讀為引子,以書中人物切入,通過激發(fā)興趣、賞析群像、梳理人物成長三個過程,有助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步感知到逐步分析,再到深入理解,把握整部作品。這樣的共讀方式推廣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平時閱讀之中,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經(jīng)典,而不是浮于表面故事情節(jié)的記憶。所以這是推進整本書閱讀的一個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姚靜(1974— ),女,江蘇常州人,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方向:整本書閱讀。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