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傳承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對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學知識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美德,在潛移默化當中能夠塑造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初中教學當中開展國學知識教育,不僅能夠讓當代初中生了解到我們五千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能夠對傳承我國的經典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涵養(yǎng)其人格,陶冶其情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國學知識對當代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作用進行相關的研究和總結,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初中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國學知識教育;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初中學生能夠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其還提出,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語文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對初中語文教師來講,重視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便成了其中的題中之義。國學知識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靈魂的結晶,國學著作當中蘊含著豐富的語文因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將國學知識教育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當中能夠指導中學生正確地運用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語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發(fā)展思維,對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國學知識教育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國學知識的內涵
國學知識,廣義上來講,就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有的是思想,而國學不僅是哲學或者思想,它是中華五千年來的歷史傳承,是貫穿祖國歷史數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從狹義上來講,其就是中國的唐詩、宋詞,是四書五經,是二十四史,是我國上千年留下來的古代文化、文獻。但國學最根本的是中國的和諧文化,是傳承在中國人骨子里與血脈中的仁義忠孝。
(二)國學知識教育的重要性
在當前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國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當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是中國特色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多民族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現代化的過程中被‘化掉。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歸屬感極為重要?!币虼?,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開展國學知識的教育,對當代青少年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人格的養(yǎng)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國學知識教育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語文課程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其工具性,也就是說語文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的應用性。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對語文知識的識記,而誦讀識記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記憶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當代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識記的要求,甚至認為記誦是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事實上,識記、背誦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從來都不是矛盾的,因為只有記得多了看得多了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創(chuàng)造必須要先積累、吸收,然后才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編輯,最后才是生成表達出來。而我們的國學知識中的不計其數的詩詞、文章,正是學生語文學習當中的活水,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大量記誦,能夠讓學生積累吸收,進而改善他們的認知能力與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要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當中學會移情,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我國傳統(tǒng)的國學知識當中,很多內容都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內涵,如詩詞當中的廣大意境與其表達的言簡意賅,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語感方面得到培養(yǎng)與鍛煉,更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意境,其中灌注著作者深刻的情感,正如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的遣詞造句到畫面的營造、意向的選擇,其中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背誦、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潛移默化地領略到其中的感情,進而運用到自己的情感的表達當中,促進審美移情的產生。
(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初中生與小學生不同,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一定的積累,而面對新的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心;生理層面,他們具有旺盛的精力。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將國學知識納入其中,能夠避免盲目、死板地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這樣極為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興趣。而學習國學知識,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而我們的國學當中因為蘊含豐富,包羅萬象,本身又是積累閱讀與寫作素材的良好范本,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實施國學知識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的視野。
三、通過國學知識教育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實踐對策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初中生又處于好奇心旺盛的階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學習的興趣,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發(fā)自內心地想學習,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才能在語文學習當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充分地了解國學知識中的情感,進而讓學生得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因而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情景教學的方式,通過聲音、畫面等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修身正己,為人師表
教師本身對國學知識的理解是影響學生理解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在教授國學的過程當中,應當不斷完善自己對國學的學習,不斷領悟。國學知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與智慧,教師應當不斷地學習,通過各種渠道,如自讀、閱讀筆記、講座等方式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當以身作則,進行朗讀的示范,從而在情感上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自覺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平時工作生活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修身正己,在學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師德,在舉手投足間彰顯國學的魅力,讓學生能夠以教師為范,不斷涵養(yǎng)自身的氣質。
(三)注重激勵,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評價
教師在教授國學知識的時候,對學生進行記誦、閱讀等方面的要求的時候,不能夠一概而論,并通過學習的任務來束縛、綁架學生,應當注重正面地引導,并采用多維度的方式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感受到自由的空間,從而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另外,為激勵學生,教師可以定期舉行劇本朗讀、背誦的比賽,開展閱讀的對話或主題班會,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當中進行學習。在對學生的評價當中,教師應當從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認識到國學的魅力,充分地體驗到學習國學知識的愉悅與快樂,進而激發(fā)對國學知識自覺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輝.誦讀經典古詩詞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J]. 新作文(初中版),2015(9).
[2]劉媛媛,劉佩.國學經典誦讀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8).
[3]馬簫.淺議誦讀國學經典對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J].中學教育科研,2017(5-6).
[4]賴相衛(wèi).淺談國學教育對學生的影響[J].新課程(上),2013(4).
作者簡介:褚婕,女,1982年生,河北省交河縣人,本科,蘭州市第五十六中學,中級,研究方向為國學知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