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理解能力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外語習得五項基本技能的領跑者,然而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常常被中國學生所忽視,聽力材料脫離真實交際場景。因此,提高外語聽力教學質量自然是外語教育者的工作核心。本文首先分析當前獨立學院德語聽力課程存在的問題,結合其實際探討交際教學法在聽力課堂設計的運用,以期提高獨立學院聽力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聽力理解;聽力教學;交際教學法
【作者簡介】王雪松,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一、獨立學院德語聽力教學現(xiàn)狀
聽力理解是外語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對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起著重要的作用。德語聽力課程是德語專業(yè)學生必修課,基礎階段周課時一般為4課時,高級階段周課時一般為2課時。盡管從課程體系構架上體現(xiàn)了對聽力理解的重視程度,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其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對聽力理解興趣不高。由于聽力屬于語言輸入環(huán)節(jié),不少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狀態(tài),在聽音過程中,并沒有去主動理解和思考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對德語語音語調知識欠缺,導致遇到語速稍快的對話很難聽出原詞,因而對聽力篇章的整體理解造成了巨大障礙;而到高年級階段學生由于詞匯量有限,詞組慣用語不熟悉導致在較快語篇情景下遺失大量信息,聽力課堂效果欠佳。 因此,學生對聽力課程學習興趣不濃,甚至失去興趣。
2.教師教學方式單一,著重于語言知識層面講解 。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模式大多都遵循著“教師放音-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公布答案及講評-布置作業(yè)”的教學步驟,在遇到困難的地方,教師重復放音,必要時讓學生重復所聽句子。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仍偏向于詞匯和語法層面,甚至部分句子脫了語篇環(huán)境。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忽視了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未充分調動學生在聽力課上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的機械訓練導致學生覺得聽力課堂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
3.聽力材料和練習模式單一 。筆者擔任過獨立學院大一至大四各年級的聽力教學工作,所使用的聽力教材內容都十分單調,音頻均為非真實語境錄制。其特點為發(fā)音標準,語速較慢,毫無干擾,學生通過錄音沒法感受真實的語境。這導致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下沒法和母語者用母語進行交流。此外,聽力課堂練習模式也較為單一,教師主要集中訓練學生單項選擇題和判斷正誤。盡管學生能完成任務,但也不能說明他們真正理解了語篇及說話者傳達的信息。
二、交際教學法在獨立學院聽力課堂的運用原則
交際教學法是繼聽說教學法之后,源于語言學家海姆斯和弗斯派語言學家霍利迪,他們認為語言最重要且首先是一種交際體系,語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習者目標語的交際能力。相比傳統(tǒng)聽力課堂,以交際教學法為導向的聽力教學重心由語言結構知識向語言交際運用能力轉變;交際教學法從學習者本身出發(fā),極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力和學習興趣;課堂練習模式由枯燥的選擇題向豐富多彩的練習形式轉變。交際教學法在德語聽力課堂的運用原則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聽力材料體現(xiàn)多樣性和真實性。教師應盡量選擇貼近真實生活場景的音頻材料,結合衣、食、住、行、穿等方面,例如火車站播報、超市降價通知、尋租對話等。通過材料學習,一方面能較好地熟悉母語者的語音語調,另一方面能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實現(xiàn)語言的交際目標,以滿足學生今后在目的語言國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筆者曾對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2015級3班學生采用同一主題不同形式的材料進行授課,課后調查顯示,70%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具有生活場景的學習材料。
2.以交際教學法為導向的聽力教學模塊。
第一,聽音前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聯(lián)想結構圖、漫畫或相關圖片等形式引入聽力主題,激活學生對該主題已有認知,給出學生相應關鍵詞展開討論,讓學生推測可能會聽到的內容,喚起學生對聽力材料的興趣。學生可以借助聽音前階段的聯(lián)想與猜測幫助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降低難度,增強學生自信心。
第二,聽音中階段,教師應在課前準備階段確定聽力材料是需要精聽還是泛聽。筆者認為,并不是每篇聽力文章都需要教師由精到細去處理,因為不是所有的信息對于學生來說都重要且感興趣。如果聽力文章細節(jié)太多或超出學生掌握范圍,教師可讓學生以團隊協(xié)作的形式去完成任務,最后進行小組交流討論。
第三,聽音后階段,主要是教師與學生核對答案,而以交際為導向的聽力課堂教師在這階段可設計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口語和寫作練習,從而加深對聽力材料的理解??谡Z練習通常以模仿、角色扮演、采訪及批判性討論等形式為主,寫作練習可讓學生就聽力材料寫總結、故事梗概及續(xù)寫。在聽音后階段,有效地將聽力理解和其他兩項語言技能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語言的輸出。
三、交際教學法在聽力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反思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師只需熟悉教材內容即可,而交際教學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組織者、指導者和協(xié)調者多重角色。教師不能總依賴于教材,還要懂得遴選材料,隨時準備解答學生的各類問題。然而,從獨立學院的師資情況來看,目前迫切需要大量擁有廣博知識的教師。
四、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交際教學法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以交際教學法為導向的聽力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大量源于真實生活的材料,激發(fā)了學習者的動機和興趣。聽力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傳授學生語言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晨.交際教學法利弊淺析[J].人文教育,2013.